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二 十一 日,建国不到一年的南派红巾军领袖,大宋治平皇帝①徐寿辉,遣大将项普略攻陷徽州路治下的婺源州,继而对整个徽州地区发动攻击,意图占领江浙行省西翼,从而对江浙行省腹地发动攻击(元朝时的徽州隶属江浙行省的江东建康道)。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徽州府及周边府县

处于江南大山的徽州,第一次遭受到了红巾军和元军之间反复争夺的战火摧残。

元末时期的红巾军,尤其是徐寿辉,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上,和唐末混战时的那些军阀有着很大的不同。

徐寿辉本身是元朝社会底层出身,深知民间疾苦,故而他的队伍纪律严明,不会强抢民女,不会滥杀无辜,而且每攻下一地也只是将百姓登名造册,并没有其他扰民的举动。

何况,红巾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元朝的异族统治。

按理说,这样的军事武装应该是深受民间拥护的,但结果却恰恰相反。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徐寿辉

自红巾军踏进徽州的那一刻起,徽州路治下的五县一州(歙县、黟县、绩溪县、休宁县、祁门县、婺源州)各地乡绅纷纷招募乡兵,筑寨结营,配合元军和红巾军作战。

如,婺源的地方武装汪同,配合元廷徽州路守将铁木儿不花不协,和红巾军进行反复争夺,并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四月,将徐寿辉势力驱逐出徽州境内。

至正壬辰(1352年),兵起蕲黄,号红巾,破江饶。闰三月二十一日,陷 婺 源……乡里遭焚掠,逃窜无所。乃 推同为首,依山谷保聚捍御之。同分署部众,后乘五岭,前倚溪谷,寇不敢犯。---《资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汪公传》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徽州

而徽州辖下的其他五县,如首县歙县,地方乡绅在以保卫乡梓为由的旗号下,他们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助元军抵抗红巾军的彪悍之风并不弱于婺源的乡绅。

罗宣明,字传道,歙呈坎人……至正壬辰(1352年)蕲、黄盗起,攻破州郡,延蔓将至歙。宣明散家赀募兵,保障乡井……癸已夏四月,元帅沙不丁治歙城,以宣明慷慨仗义,俾分筑一百三十尺。家计索于用兵。---《弘治.徽州府志》

郑琏,字希贡,歙双桥人……至正十二年红巾蕲贼窃据徽城,琏年三十七,与兄璇倾赀召募义兵,协助大军克复城池。用心守御。---《弘治.徽州府志》

然而,这种情况却在五年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古代地主武装,是战乱时乡村的保卫者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已在应天(今南京)坐稳位置的朱元璋,遣大将邓愈、胡大海兵分两路直取徽州。

这一战,朱元璋的红巾军并没有和徐寿辉部那样,遭受徽州地区的地主武装强烈抵抗,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徽州全境,而徽州地区的地主武装,大都率军而降。

就连抵抗红巾军最为激烈的徽州婺源地区的地主自卫武装,也放弃了结寨抵抗,顺势而降!

(至正十七年九月癸酉)朔元,婺源州元帅汪同与守将铁木儿不花不协,以(及)总管王起宗,黟县尹叶茂,祁门元帅马国宝,诣雄峰翼降,上命皆仍其官。---《明太祖实录.卷五》

公讳溥化,字次诚,婺源人……及壮,值元纲解纽,疆宇瓜分。遂率义师保障乡闾,续奉省檄,命领屯兵。戊戌冬,太祖皇帝遣院判邓愈取徽州,抵邑,公乃率众归附。---《新安文献志》

正是因为徽州地区的地主武装放弃了对朱元璋的抵抗,才使得他的以应天为核心的江东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为其军事势力进入江西,窥视湖广打下了基础。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明朝南京城

这不禁让汪郎有了疑问。

至正十七年的朱元璋虽然已经称“吴国公”了,但在红巾军中的影响力远不及徐寿辉,此时的他还挂靠在北派红巾军的韩宋政权之下,其军事力量相对徐寿辉而言也是远远不及的。

况且,至正十七年的大元帝国虽然在镇压红巾军的道路上频于奔命,但其各级政府体系并没有因此而离析分崩,签发的政令对各地的地主武装依然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所以,同属红巾军阵营的徐朱二人,为何徽州地主武装的态度截然不同?是否真如时人所说,朱元璋是“天命所归”之人?这种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思维当不得真!

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得到徽州地主武装的认同,关键在于他的治政理念!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元末割据

1、尊重地主中的知识分子,让朱元璋得到了徽州社会精英的认同。

自程朱理学盛行以来,徽州已经成为朱子学说的中心,尤其是元朝灭宋以后的数年间,因为元世祖忽必烈对科举的打压,对儒学的严控,更使得大量富有才华的徽州儒士隐居家中,修书讲学,从而形成了“远山深谷,民居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②的读书风气

在这样相对闭塞,但又充满书香之气的环境下 ,徽州的读书人开始肩负起对民众的纠纷处理、教化、劝农、水利开发等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宗族为聚居,以地主阶层为中心,并通过礼仪传承、保甲制度等手段巩固和维持着乡村统治秩序的社会关系。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在进入徽州之时,充分尊重徽州本土地主阶层的优秀人士,并和他们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书院,徽州读书人的求学之地

如:至正十七年,朱元璋亲自拜访徽州著名儒士朱升,得到了朱升提出的创基立国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为朱元璋在称帝前使用的战略方针。

如: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亲自奔赴徽州,放下身段向徽州大儒唐仲实、姚琏等寻求霸业成功之道,探索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帝王在打天下时所展现出来的共性。

朱元璋所表现出来的对徽州本土地主知识分子的亲近和尊重,相比于打着“摧富益贫”旗号,试图摧毁所有地主富户的徐寿辉而言有着天壤之别。

这也是徽州地主武装归降朱元璋的主要原因。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明朝定策者-朱升

2、以地主阶层为领导,以强化宗族为手段,建立并巩固了乡村社会秩序的里甲制度!

徐寿辉的红巾军进入徽州后,对徽州已经形成的固有的乡村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徽州地区的地主阶层、富户进行了摧残。

新安大好山水……当兵戈扰攘之际,里中犷狠纠戈,叛者蜂起。苍头杀主,恶少杀人,掠财蓄毁室庐,默纲纪,恬不为怪。---《蔓青楼记》

徐寿辉的政治纲领不能说不好。

事实上,他的旗号对于生活在大元帝国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极具诱惑力、号召力,不然也不会在他举兵反元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可以称霸江东,但他的旗号并不是地主阶层所需要的!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徽州城

所以,朱元璋攻取徽州时充分吸收了徐寿辉的教训。

他在和徽州地主阶层进行亲密洽谈,谋求发展战略的同时,又肯定了他们在徽州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此建立了里甲制度,以巩固徽州乡村的社会秩序。

所谓里甲制,实际上是在元朝的保甲制上优化而来,即:以百户为一里,设里长,其余称甲首。里长由地方上具有名望的老叟、宗族族长、读书人等担任,参与对乡村社会秩序的管理和巩固。

这种制度,对以宗族聚居的徽州人来说再适合不过了,同时在政治上也充分维护了地主阶层的利益,这是徽州地主武装归降他的根本原因。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元末明初的徽州大儒唐仲实

汪郎说:

朱元璋虽然是淮右布衣出身,但在元末乱世的沉浮中反而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从他带着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出濠州,占定远,取滁州、克和县,夺应天等一系列战役中逐渐壮大,并在战斗中进行自我战略地位的调整就可以看的出来。

所以,徽州地主武装在面对徐寿辉和朱元璋的两支红巾势力侵扰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并不是因为朱元璋具有所谓的“天命”一说,而是他能在动荡的局势之中洞察人心,在激烈的战争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军事力量不断加强中能快速对自己进行定位,由此具备了成就帝业的必备素质。

何谓“天命”?

天命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并能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心态,并为之而奋斗,最后取得成功的人生道路!

①从明玉珍的墓志铭《大夏太祖钦文昭武皇帝玄宫碑》中可得知,徐寿辉所建国号为“宋”,而非《元史》中记载的“天完”。

②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

朱元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