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取代曹魏的時候,為什麼全國沒有人為曹魏盡忠?


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用了5天就誅殺了曹魏的當家人曹爽,曹魏祖孫三代的基業旦夕之間易主。三國中實力最強的曹魏,實際上是第一個滅亡的。曹魏5000多人因“曹爽謀反案”牽連被殺,司馬懿成為帝國的掌舵人,那麼曹魏上下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阻止這一切呢?

司馬懿取代曹魏的時候,為什麼全國沒有人為曹魏盡忠?

《三國志·魏志》記載,司馬懿誅殺曹爽的時候,“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百姓對於曹魏下臺沒有同情,反而覺得是活該。曹魏實際上還是有貢獻的,其腹地從曹操開拓之後就沒經歷過戰爭,甚至西晉太康盛世也是曹魏打好的底子。

曹魏為什麼不得人心呢?漢末動亂民不聊生,曹操勢力不斷增長,必須擺脫以戰止戰的生存方式,於是開始了改善民生的屯田制。百姓不用到處逃命,但是賦稅屯田制很重。屯田客記載,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與官中分。用政府的牛耕地四六分賬,用自己的牛五五開。

百姓在戰亂年代能填飽肚子固然是好事,曹魏也得到了發展,一家獨大。可是生活和平穩定了,百姓還是更懷念漢朝的“十五稅一”“三十稅一”,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曹魏在戰亂時得到民心,以後開始逐漸失去民心。

司馬懿取代曹魏的時候,為什麼全國沒有人為曹魏盡忠?

東漢發展起來的地主豪強也不喜歡曹魏,豪族大多以儒學為家學,希望政府能行仁政,家族推薦子弟入仕,維護自己的特權。但是曹魏偏偏走法家路線,早在曹操擔任洛陽都尉的時候就立下規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曹操歡迎任何能削弱、打擊豪族的手段、主意,這和豪強的利益是衝突的。

曹魏在曹操、曹丕、曹叡時代還能穩定,他們三人能力都很強,但是第四代曹芳即位時只有八歲,沒有能力管理矛盾尖銳的國家。曹叡託孤時,留下了以燕王曹宇為大將軍,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共同輔政的班底。但是寵臣孫資、劉放與他們不睦,併力主曹爽與司馬懿總領朝政。

兩個人開始相處得還不錯,司馬懿領兵在外,曹芳年幼,曹爽獨霸朝廷,整個曹魏都在曹爽的控制之下。曹爽隨後開始了改革,州、郡、縣三級行政體系,曹爽改為州縣兩級制,郡守下屬多為豪強子弟,進一步閹割了地主豪強的利益。

第二項改革是修改法令,皇帝想立法還要徵詢大臣的意見,所以群臣聽說曹爽要修改法令的時候群情激奮,曹爽把內外朝臣得罪遍了。就在曹爽陪同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時,裝瘋賣傻的司馬懿突然發動政變控制了洛陽城,曹爽聽到消息後驚慌失措。

司馬懿取代曹魏的時候,為什麼全國沒有人為曹魏盡忠?

桓範建議曹爽帶著小皇帝到許昌,再調兵遣將殺回洛陽。但司馬懿派來了一個好使者,他說司馬懿對洛水發誓,只要曹爽投降絕不傷害他。曹爽猶豫不決,最終擲刀於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結果曹爽被滅三族,曹魏失國。

高平陵之變17年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一個士族豪強的朝代。曹魏落幕也是一個逐漸失去民心的過程,後來得罪了地主豪強、內外朝臣,所以當司馬懿篡魏的時候,百姓默然,甚至覺得曹魏是活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