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餓了麼與城中村裡的外賣

1、外賣平臺上的高分店鋪:它們的外賣你還敢點嗎?

今天中午,一位用戶在餓了麼上的一家沙拉店頁面留言,說"挺新鮮的,味道也好,值得無限回購",並給出了五星"超讚"的評分。這家位於廣州棠東的沙拉店,目前在餓了麼上的評分有4.7分,好評率高達94.4%。

同樣在棠東,離這家沙拉店大概5分鐘路程的一家花甲粉店,在美團上的評分是4.5分,好評率達84.7%。這家店位列"廣州花甲粉回頭率第7名",對有些用戶來說,看上去也是"值得無限回購"的。

美團、餓了麼與城中村裡的外賣 | 315特輯

△圖自外賣平臺

實際上,單從外賣平臺上的店鋪頁面來看,這兩家店都配得上它們當前的得分。就拿沙拉店來說,它的店鋪頁面看上去清爽又清新,跟沙拉的定位很是相符。而且商家在很多留言下都有回覆,儘管有些留言看上去比較尬,有些則像是從留言庫裡隨機選出來的,不過整體依然能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能夠"說人話"並且注重與用戶互動的商家。

不過,如果那些給好評的用戶能夠去店裡實地看一看,恐怕他們就不會這樣留言和打分了,甚至於他們可能都不會再回購——也就更談不上"無限回購"。

這兩家店都位於廣州棠東的一個城中村裡。這是個很典型的城中村,陰暗、逼仄,"握手樓",通往外面的路狹長幽深。餐寶典探店小分隊的成員白天在裡邊穿行時,部分路段一度暗得需要打開手機的手電筒。城中村裡很安靜,路上沒什麼人,見得最多的,除了放學回家的學生,就是騎電動車的外賣小哥。

我們從沙拉店門口經過了兩次,看不到一丁點餐飲店的樣子,感覺更像是加工車間或化學實驗室一樣的小作坊,實在是不清楚它在外賣平臺上展示的那些圖片,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也不清楚它賣給用戶的那些外賣,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美團、餓了麼與城中村裡的外賣 | 315特輯

△圖自餐寶典

花甲粉店"餐飲店的樣子"要稍微強一點,儘管周邊要暗一些,屋裡也沒什麼桌椅,不過起碼一打眼能看到炊事工具,一位中年婦女在裡邊忙活。

美團、餓了麼與城中村裡的外賣 | 315特輯

△圖自餐寶典

話說回來,在這個城中村裡,像沙拉店和花甲粉店這樣做外賣的,其實要算好的了。有的外賣店,掛的是餐飲的招牌,門口擺的卻是臺縫紉機或打印機,一間門店兩種生意,也不知道究竟哪一個才是副業;有的外賣店,雖然在外賣平臺上有具體的地址,但是等你真的按圖索驥去了,卻壓根兒就找不到它的門店,而只有一個招牌。

美團、餓了麼與城中村裡的外賣 | 315特輯

△圖自餐寶典

在城中村裡轉一圈,對這些外賣店最直觀的感受是:別看它線上花裡胡哨,其實線下亂七八糟。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家沙拉店的外賣,有人會吃出綠色絲線;那家花甲粉店的外賣,有人會吃出蟲子。——因為這才是它的正常狀態啊!

美團、餓了麼與城中村裡的外賣 | 315特輯

△圖自外賣平臺

這樣的外賣,只存在於廣州棠東的城中村嗎?顯然不是。

這樣的外賣,你還敢點嗎?

2、商家、平臺、消費者:哪一片雪花該負責?

在近來針對美團等外賣平臺的討論中,有餐飲人說,正是因為這些外賣平臺抽傭太高,搞得餐飲店沒利潤,所以只能在外賣食材上壓縮成本。

這種意見乍一聽不無道理,而且外賣平臺抽傭太高而讓餐飲人壓力大,也是事實。不過,把外賣粗製濫造的原因歸結為平臺抽傭高,這屬於強行甩鍋。

對於外賣的粗製濫造,平臺有沒有責任呢?有,但不是抽傭太高,而是疏於核查監管。在餐飲店上外賣平臺之際,平臺但凡能逐個實地核查,能把好審核關,而且事後做好監管,那也不至於讓這些所謂的外賣店,去"服務"為數眾多的消費者。

除了平臺之外,餐飲店本身的責任也不容迴避。城中村裡的那些外賣店,選擇陰暗的犄角旮旯,門店髒亂差而沒有餐飲店的樣子,甚至連門店都沒有而只有一個招牌,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被誰逼迫的。

像餐寶典之前測評過的涼皮先生,素來以青春活力的形象出現在媒體上,據稱在外賣平臺上的涼皮銷量高達1350萬份,年銷售額破4億。但從實地測評來看,涼皮先生嚴重名不符實。(延伸閱讀: )

比如,涼皮先生宣稱其主要店面為美食城檔口店或者50平左右的小店,且公司店鋪選址絕大多數在商場、社區、寫字樓等人流量聚集的地段。然而從實際探店來看,其主要的門店還是開在人們找不到的城中村(最起碼在廣州是這樣),專門挑選各種角落,"

上不了檯面,見不了陽光"。

美團、餓了麼與城中村裡的外賣 | 315特輯

△圖自餐寶典

另外,在媒體上,涼皮先生號稱"一直秉承著'一顆匠心做一份涼皮'的理念,堅持為消費者提供以涼皮為主的健康、地道傳統小吃,其時尚舒適的環境、實在的性價比,一直讓人印象深刻";但從實際來看,它走的是截然相反的道路。

對於這樣的餐飲企業,消費者應該早日認清它的真面目,有多遠躲多遠。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外賣的粗製濫造,消費者也並不僅僅只是個無辜的受害者。馮小剛當年說"有垃圾觀眾才有了垃圾電影",語雖偏頗,不過也有一定道理,而這樣的道理,正適用於外賣。

比如說"外賣比堂食貴",很多消費者不能理解、不可接受,尤其是在已經支付了配送費的情況下。其實仔細想想,中間有個平臺在抽傭,商家如果要做到外賣跟堂食的出品一樣,那麼勢必會將佣金等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也就是說,目前"外賣比堂食貴"是正常的,否則就是不正常的——很可能就是食材不像堂食那樣正常。

3、結語

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21億,較2018年底增長1516萬,佔網民整體的49.3%;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17億,較2018年底增長2037萬,佔手機網民的49.3%。

去年12月17日,美團研究院和中國飯店協會發布了《中國外賣產業調查研究報告(2019年前三季度)》。報告中預計2019年全年外賣行業交易額將達到6035億元,同比去年增長30.8%。

以上數據都顯示了一點:我國的外賣產業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外賣的供給側改革方興未艾。但不管外賣如何發展,"健康"始終都該是商家、平臺和消費者三方共同的訴求:消費者需要健康的飲食,商家和平臺需要健康的商業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