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是什麼意思?

四川邊遠地方有一窮一富倆和尚。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要到南海普陀山去朝聖,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你連盤纏都沒有,憑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有一瓶一缽足夠了。”富和尚說:“我數年來想買船而下,都沒有成功,你憑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跑去告訴富和尚。富和尚聽了,面有慚色……

人想要做什麼,就趕緊去動手,不要等到萬事俱備的那一天。萬事俱備的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事情在做的過程中,自己就會逐步邁向完善。完美主義是一個陷阱,要不得。

這是大成若缺的第一層意思:摒棄完美主義,對客觀環境和條件,不要求全。

曾國藩修身,有個日課十二條作為準則。其中第八條說:“節勞,節慾,節飲食。”第十二條說:“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這兩條的共同綱領,就是自我剋制。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有所捨棄,有所“欠缺”。要不然,別人搓麻,你也搓麻;別人擼串吹牛B,你也擼串吹牛B……唯恐比別人落下一樣,那你憑什麼要比別人活得成功呢?!

當年明月因為過於沉迷歷史及思考問題,無法自拔,以至於很多別人會做的事情,他都不會做。他舉了一個例子: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洗衣服,把洗衣粉倒進洗衣盆裡,接下來就懵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他就問了旁邊一個洗衣服的人,對方不解地看了他很長時間,然後說:“用手搓啊!”……

類似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像有些偉大的科學家,往往對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反而顯得非常無知。

這是大成若缺的第二層意思:要控制自我的慾望,不能什麼都想要,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應分清輕重和主次。什麼都想要,就什麼都得不到,也即《道德經》48章所說的“為道日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蘋果公司的logo,是一個被咬掉一口的蘋果,很耐人尋味。想象一下,假如把那個缺口補上,這logo立馬就“泯然眾人”了,再沒什麼特別之處——有缺憾,反而能成就完美,這是大成若缺的第三層意思。

因為有缺憾,就表示還有進步的空間,所以“其用不弊”。若一個東西已然極至完美,就表示這東西馬上就要走下坡路,往壞的方面轉變了,也即物極必反。

《菜根譚》有句話,很好地表達了這個道理: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

——看花要看半開,喝酒喝到微醺,這裡面大有妙趣。若是花已盛開、酒已爛醉,就糟糕了。事業已達到鼎盛完滿的人,應當思考一下這道理。

各位注意一下馬雲、雷軍這些真正的大佬,往往穿衣打扮都是非常樸素的。馬雲就多次在演講中說過,他的衣服、鞋子都是在淘寶上買的,幾十塊錢而已。我們不妨假設,馬雲每次出場都是穿著黃金製作的衣服,脖子上掛著耀眼的金鍊子,手上戴著十個金戒指……你會是什麼感覺?!

所以你明白,為什麼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格外低調了。

說起馬雲,他是非常喜歡道家哲學和道家文化的,尤其《道德經》永不離身。他的助理陳偉寫過一本書,叫《這才是馬雲》,裡面有一節《馬雲讀》,講到了馬雲對“大成若缺”的理解,不妨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開幕式點火儀式時,其中一根“冰柱”沒有升起,在全球一片罵聲中,組委會修改了閉幕式的內容,讓小丑上臺“修好”了“冰柱”,結果全世界都原諒了勇於承認錯誤的加拿大人。馬總在家看了閉幕式後突然說:“我明白老子說的‘大成若缺’了,如果開幕式上沒有發生意外,表面上看很完美,而結果誰也記不住這次點火。”馬總接著說:“其實很多亊情都是這樣,足球比賽的每一個經典進球都需要有對方守門員的失誤做‘陪襯’,大家都完美就沒有完美了。”

仔細研究歷史上那些名人,你會發現,幾乎個個都有遺憾。像老子,由於提倡道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價值觀,所以只能低調,使他的後人絲毫也不能從他巨大的聲名中獲益,甚至連子孫譜系都沒留下,連他自己的生平,都恍恍惚惚,令人模糊。不像孔子,嫡裔相承,脈絡清晰,世系井然。衍聖公的封爵,更是讓他的後代享受朝廷特權兩千年而不絕!但孔子也不是沒有遺憾的。孔子從年輕時周遊列國,辛辛苦苦,甚至還多次遇險,到處推行他的仁政。可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沒有成功。但也正因為如此,孔子才顯得更真實,更有話題度,以至於到現在,人們常常還誤以為,孔子是那種鬱郁不得志,潦倒一世,空負此生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