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貧困村”到“四好村”禾豐村美麗嬗變記

內江日報

漫山遍野的枇杷苗茁壯成長,特色果蔬大棚整齊排列,甲魚養殖基地波光粼粼,平坦開闊的“四好農村路”延伸到家家戶戶……這是3月10日,記者在威遠縣高石鎮禾豐村看到的景象。

禾豐村位於高石鎮西南部,幅員面積2.9平方公里,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村,在2016年退出貧困村行列,並被評為市級“特色村”“脫貧攻堅先進村”“文明村”。2017年,禾豐村又被評為省級“文化扶貧示範村”“衛生村”“四好村”。

美麗嬗變的背後,禾豐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採取了哪些措施?

■ 發展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3月10日上午,在禾豐村的特色果蔬大棚內,“新村民”聶文華正忙於清理雜草,並採摘成熟的草莓。

2016年10月,聶文華通過向村民流轉14畝土地,創建了這個蔬菜瓜果大棚,打造起了“多采農莊”,主要種植草莓、番茄、花菜、紫米等有機農作物。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目前農莊年產值達17萬元,帶動當地村民和脫貧戶向增收致富之路邁進。

近年來,禾豐村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委託成都研築舍建築設計有限公司高標準編制了《禾豐村鄉村振興規劃》,規劃建設“一心五區”,即“鋤禾豐收”綜合服務中心、“枇杷熟了”農莊遊憩區、“四時田園”採摘體驗區、“問蓮魚說”漁採體驗區、“禾黃魚麗”禾鄉體驗區。

同時,依託農產品電商物流中心,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指導、幫助小農戶建好基地、對接市場,建成400畝大五星枇杷種植基地,70畝稻田養魚基地,300畝果蔬採摘基地、100畝特色水產養殖基地。

截至目前,禾豐村共註冊了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家庭農場,其中4家屬於村集體經濟,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72400元。

此外,禾豐村還建成了鄉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啟動農村“創客風投基金”計劃,與威遠農商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放貸款52筆共111萬元幫助村內農戶發展種養業。

■ 整治環境

提升村民幸福感

“我們不僅要發展產業,還要整治人居環境,打造一個宜居宜業的‘四好新農村’。”禾豐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平告訴記者,禾豐村目前正在開展“五清 ”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

據介紹,前期禾豐村投入了1500萬元改善田、水、路、林、村、網等基礎設施。其中,黑化道路5公里,綠化庭院道路河道 10000 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0盞,新建民俗館1座、小型停車場3個、農耕文化廣場2個。

同時,以“三改”為切入點,禾豐村新建了公共衛生間2座,改建無害化廁所145戶、改廚改廁改院93戶,全村戶用廁所普及率達95%,在聚居點新建集中式汙水處理設施2個,垃圾收集池13個,有效消除了黑臭水體。

“2018年,我們村成功創建了省級衛生村,說明我們的付出沒有白費。”劉玉平自豪地說。

■ 上下齊心

防疫生產兩不誤

這個新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但禾豐村上下一心,沒有絲毫退縮,堅持黨建搭橋,做到戰“疫”春耕兩不誤。

據瞭解,疫情發生後,禾豐村黨支部主動作為,動員各組黨員組長或黨員代表,挨家挨戶收集村民農資需求,並統一向高石鎮農業服務中心報送。截至目前,禾豐村已完成12戶農戶、6個專業合作社、1個家庭農場的農資配送。

為了不耽誤農時,禾豐村還創新了農業技術指導,探索出“村黨支部 農技員 土專家”的技術指導模式,在開展防疫宣傳的同時,村黨支部有針對性地宣傳疫情期間春耕生產注意事項,倡議果蔬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業主,主動放棄務工、錯峰務工或減少用工人數,組織農技員和土專家逐戶分戶指導,鼓勵年輕勞動力參與線上農業技術學習。

同時,為了解決村裡部分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村黨支部積極幫忙聯繫收購商,解決了部分村民的燃眉之急。

2019年,劉玉平從浙江商會邀請黃華國到禾豐村發展生態肉鵝養殖。前段時間,黃華國養殖的生態肉鵝眼看就要出欄,卻遲遲找不到銷路,劉玉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幫助黃華國將這批生態肉鵝銷售出去,他依託綠豐源電子商務公司、“四川伯虎哥”等平臺以及多個微信群廣泛轉發銷售信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轉發出去的銷售信息引起了多個採購商的興趣,他們願意收購部分生態肉鵝,劉玉平懸著的心也得以落地。

“多虧有村幹部和好心人的幫忙,不然我就要虧大了。”黃華國說,這段時間他以120元/只的價格銷售了近兩千只生態肉鵝,收入了十幾萬元。

如今,禾豐村正積極以文化創意為產業核心,重點培育五香田稻魚米等富有高石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以傳統民居為空間依託,打造“禾言悅舍”“牛欄石磨豆花”“禾豐里民俗館”等特色餐飲民宿和文化休閒茶飲。以田園耕作為文化圖景,依託“四川伯虎哥”“農村么妹兒”等本土新媒體平臺,主動宣傳,錯位傳播,力求全面打響禾豐品牌、高石形象。

“現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環境改善了,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玉平說,接下來,禾豐村將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抓手,以整治人居環境為改善群眾生活的重要手段,持續奮進,讓村民的生活水平再上一層樓。(內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