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与海,“中-意” 历史交流来往

【地承千古人文精华,理蕴万世自然法则】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中,中国和意大利常年占据着榜首。两国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常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古代,中国和意大利虽然相距遥远,但是很早就展开了交往。

跨越山与海,“中-意” 历史交流来往

公元前2世纪时,地球上的三个强盛的帝国分别是中国的汉朝、罗马共和国和安息帝国。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亚文明同东亚文明之间的交流通道,史称丝绸之路。此后的一千多年间,成为中国同西亚乃至欧洲等文明交往的主干道。

跨越山与海,“中-意” 历史交流来往

东汉和魏晋时期,罗马商船不时从红海出发,顺着季风越过印度洋,抵达斯里兰卡和越南南部;中国商队则经常翻越天山,进入波斯境内,丝绸等许多中国的特产都顺着这条商道一直运到意大利。

跨越山与海,“中-意” 历史交流来往

唐宋时期,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使团和商队仍不时从海上访问中国,并设法获得了蚕卵,巴尔干和意大利因此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中心。在这时,指南针、黑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中国四大发明也陆续传入欧洲,帮助当时因十字军东征失败而奄奄一息的基督教世界重新焕发生机,继而进入文艺复兴时代。

跨越山与海,“中-意” 历史交流来往

随着蒙古人统一亚欧大陆,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市场,善于经商的意大利人抓住这个机遇,经常到蒙古统治区做生意,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造访元朝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曾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到过中国,担任元朝官员。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

跨越山与海,“中-意” 历史交流来往

16世纪末,明朝年间,随着意大利耶稣会士的东来,中意两国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和交流。以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士来华,他深受文艺复兴影响、具有人文主义气息的意大利传教士,开辟了学术传教的适应性传教方式。因而,在把基督教传进来的同时,他也把意大利的近代科学文化如天文、地理、数学、音乐、美术等传入了中国。

跨越山与海,“中-意” 历史交流来往

意大利人郎世宁,在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跨越山与海,“中-意” 历史交流来往

(图片节选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