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學習

日常接觸了不少中醫愛好者,其中有大學的教授、企業的員工、工廠的工人、村裡的農民。一些人的程度達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事沒事就在研讀古書,抑或給人開些方子,他們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但能不能學好中醫,則不是容易的事情。

中醫的學習


對於中醫來講,從業者很多,有中醫醫生、從事中藥的、藥材加工生產的、中醫教育的、中醫科研的,這條道路上人很多,而核心的還是中醫臨床,其中主要是中醫醫生。中醫能不能繼續的發展下去,核心的還是醫生的素質。但中醫與醫生素質有時候並不能夠形成統一。

我們希望的中醫應該是層級分明的,高中低的模式,而高級別的當然是中醫底子深厚,功夫了得,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對於中醫臨床往往層次不齊。高級的教授學者科學家可能並不是看病的高人,對於臨床甚至會一塌糊塗;而一些理論素養不行,但是看病可以。這就是一個不能對應的程序,所以很多時候一些人往往彼此的輕視,高級專家可能並不能看上一些非專家的醫者,而一般非專家的醫者也有自信自己手裡的中醫功夫。

從理論上講,這些教授學者科學家學習的很多,但是不能與臨床對應起來。而一些人學的不好,但是可以開方子。這就形成了中醫不同的層次,最理想的是有臨床水平能開方子,還有較高的理論素養,這樣就能發揮中醫領軍任務的作用。

但不論是什麼情況,學習總是做好中醫的根本,不論是誰,只要從事醫學都要好好學習。而學習的方式自古就有很多種,標準化學校教育、自學成才的,等等。對於醫學來講,有一定文學基礎的更容易學好。常言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意思很明白,秀才具有很好的文學素養,學中醫就很容易上手,而且能取得很大成就。

中醫的學習


中醫自古有跟師學習的傳統,從學徒學起,但也有很多大家半路出家。如李時珍、吳鞠通等。很多醫家可能是因為家庭變故,也有考試不中等而開始學習中醫,行醫救世。

因而,對於中醫來講,水平高低與學習關係密切,不學習不行,但並不是學習就能成為好中醫。要看學習什麼,有次畢業許久的同學聊起中醫發展的事情,畢業後有不少的同學已經不去研究中醫、從事中醫臨床了。這樣學了不少年,改弦易轍的事情不少。

如果從這個角度講,中醫已經變了,不再是中醫,或者沒有去做中醫。而中醫水平便無從談起。用這個角色去對比一些自學中醫的人來,後者更具有中醫的優勢和血脈。實際上,中醫好不好,與學習中醫經典有關,與開展臨床多少有關,而不取決於英語、課題,以及職稱高低。一個教授如果不搞中醫,不研究中醫,那麼這就不是中醫;同理,一箇中醫不搞中醫也就不是中醫,起碼不是一個好中醫。

中醫要從學習中醫經典入手,也要從開展中醫臨床入手,這和學不學中醫有關,和個人稟賦有關,根本與開展中醫臨床有關。

因此,中醫的核心在於臨床的開展,而開展臨床應該不能僅僅定位於科班培養和跟師學習,實際上社會中有很多熱心熱愛中醫的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他們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他們學習中醫更加純粹,思路明確,理解深刻。但是,遺憾的是今日秀才學醫,已經因為專業的分化而變得不太可能了。縱使學富五車,學醫可以,但是卻不能拿到行醫的資格。這中間值得去研究,畢竟對於一些高層次的熱愛中醫的知識分子來講,如果能夠更深刻系統的學習,或者在學習之後具備行醫資格,他們或許能做出更大的成績,說不定會推動中醫真正的發展。

發展中醫絕不僅僅是中醫界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因而,中醫在學校教育和跟師學習的情況下,可以更多的開發有效的資源,其中包括社會高級知識分子學中醫搞中醫的道路。這一點兒,對於中醫發展意義重大,不妨做些研究和探索。也許多年後,會有更多的集大成者。

中醫學習是中醫教育、臨床工作的基礎,對於國家來講,自然是希望規範化統一的管理,這樣清一色的模式對於中醫發展是必要的,但這種單純的模式與中醫還是無法很好的統一起來,因此也可以探索一些轉行的模式。比如一些大學的教授、社會知識分子、文學素養高的、有哲學思想的人,如果對於中醫有興趣,可以在加強中醫學習的時候,給予他們參與中醫治病救人的機會,也許在新的環境下,這些人的參與反而能夠更好的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當然中醫學習必須謙虛謹慎,對於從事中醫的人也可能都有自己的感悟,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能有彼此交流學習的機會,中醫和過去相比已經顯得十分的開放了,各方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這自然是好,但是學海無涯,中醫人應該互相的尊重。不一定誰都學得很好,但是隻要是勤於學習的人,就應該點贊。這裡需要的是謙虛謹慎的對於中醫的態度,不主張於一種高高在上的言論或者自以為是的否定別人誇大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