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教育比嘶吼孩子威力大?孩子不聽話,家長用這3招效果更好

低聲教育比嘶吼孩子威力大?孩子不聽話,家長用這3招效果更好

之前去親戚家吃飯。剛吃完飯,媽媽便催促兒子:“不要看電視了,趕緊回房間寫作業。”兒子回:“等這個節目看完,行不行?”

媽媽收拾碗筷進廚房後,催促的聲音陸續傳來:“不要等一會兒,現在馬上去寫作業,不然晚上又要寫到11點多。”

等好久沒聽到回聲,媽媽走出來一看,兒子正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頓時氣不打一處來,直接衝到兒子面前,指著他大吼:“馬上關掉電視,去寫作業!”

低聲教育比嘶吼孩子威力大?孩子不聽話,家長用這3招效果更好

結果兒子眼噙著淚水,委屈巴拉地對媽媽說,“吃飯前已經做過了,現在看一會兒都不行。”

我在一旁看不下去,勸她教育兒子不要那麼大聲,媽媽也一肚子委屈“我也不愛吼,可是講都沒用,不吼都不聽,現在連我都討厭自己了,能怎麼辦?”

確實,很多媽媽也有類似感觸:

  • “道理都懂,可當時就是控制不住,差點都要動手打了。”
  • “第一遍,第二遍講了和沒講一樣,第三遍內心就開始翻江倒海崩不住了。”
  • “剛吼完孩子,有時氣得真想把孩子揉吧揉吧給扔了。”

可是,想讓孩子聽話,我深信:以弱制強比以強制強,效果更好!因為:

低聲教育比嘶吼孩子威力大?孩子不聽話,家長用這3招效果更好

以強制強,即居高臨下,大聲地斥責孩子,給孩子的感覺是父母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和自己對抗。

以弱制強,即蹲下來站在孩子身邊,溫和地教育孩子,給孩子的感覺是父母站在自己的一邊,想要幫助自己。

所以,教育孩子,更適合地是低聲教育,而不是怒吼教育。雖然大吼能震懾住孩子,可帶給孩子的卻是長期的內心傷害。那麼,父母應該如何使用“低聲教育”法?

1、穩住脾氣,降低聲調、語速和姿態

當父母發覺自己要“獅子吼”的時候,要儘量剋制住自己,穩住脾氣,降低聲調、降低語速、降低姿態,用溫和緩慢的聲音和平穩地情緒,蹲下去和孩子說話,或者坐在孩子身旁溝通。

這一方面,降低孩子的抵抗和防禦心理;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在輕聲細語中慢慢冷靜下來。

低聲教育比嘶吼孩子威力大?孩子不聽話,家長用這3招效果更好

2、互相闡述真實想法,嘗試溝通、商量和建議

當事情產生分歧時,父母最好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應多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同時也將期望孩子這麼做的原因解釋給他聽,雙達成互相理解。父母再折中,找出合適的方法,和孩子商量或者建議,解決問題。

這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來交流,能讓孩子感到被信任和尊重,從而更願意去做,比單純的命令效果要好。

3、改變說話方式,先肯定再批評

如果孩子確實犯了錯誤,要批評,父母千萬不要使用暴力語言攻擊孩子,建議先用正面的語言肯定孩子的部分行為,再批評。比如,“媽媽知道你今天玩很開心,很喜歡在屋裡跑來跑去,但是媽媽剛才告訴你了,要小心,不能把杯子打碎了。你沒有聽進媽媽的勸告,這是不對的……”

這既不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樂於接受錯誤,並改正錯誤。

最後再次強調,低聲教育比千百句嘶吼的威力強。家長鬚知,吼叫教育出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差勁;低聲教育出的孩子,才會越來越優秀。

低聲教育比嘶吼孩子威力大?孩子不聽話,家長用這3招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