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走下坡路時,忠臣們勸諫周穆王們的話

筆者認為,周朝從周武王開始,到鼎盛時期成康之治,到滅亡,其下坡路是從周穆王開始的,之後還有周厲王、周幽王、周宣王等,周宣王之後更是乏善可陳。

每當一個王朝走下坡路時,或帝王昏庸一意孤行,或大臣不給力不能很好輔助君主,周朝也不例外。翻看周朝歷史,筆者認為走下坡路的原因大多是君王傲慢一意孤行,不是沒有忠臣勸諫輔助,而是君王們聽不進去啊。

周朝八百年曆史,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時間最長的朝代。周朝先祖們行善積德,給子孫們修了很多福報,對於君王來說,有良相輔佐自己就是福報。

今天就說說,走下坡路時,忠臣們勸諫周王們的話。

周朝走下坡路時,忠臣們勸諫周穆王們的話


周穆王時,穆王想攻打犬戎,祭公謀父勸諫說:“不可以。先王首先靠的是德行,而不是武力。平時積蓄兵力,只在需要時才動用,一旦動用就要有威力,如果一味顯示武力,就會使人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會沒有威力。所以周文公所作的頌說:‘收起盾和戈,藏起弓和箭,我求美德之士,載入大夏之中,王道必保守不失。’。先王對待人民,勉勵和端正其道德,使其性情敦厚,增長其財物,懂得利害關係所在,用禮法培養他們,教他們趨利避害,心懷仁德而畏懼懲罰,所以能世代相傳,子孫繁衍。從前我們的先王世世代代為后稷之官,供職於虞、夏兩代,待到夏朝衰亡時,廢棄農官,不再勸民務農,我們的先王不窋因而失去官職,自己流浪於戎狄之間,他不敢懈怠祖先的遺業,繼承祖先的德行,遵循祖先的傳統,整理祖先的教訓和典法,早晚都敬慎勤勉,堅持敦厚篤老實。世世代代感戴其恩德,不給祖先丟臉。到了文王和武王,進一步發揚光大前人的業績,再加上仁慈敬事,保護人民,人民皆大歡喜。商王帝辛對其人民作惡多端,百姓忍無可忍,樂意擁戴武王,因而才發動戰爭。所以先王並非有意要去使用武力,而是因為時刻關懷人民的疾苦,想為民除害。現在從犬戎氏二君大畢、伯士去世,犬戎氏能世守其職前來奉事天子,而天子卻說‘我非要按“不享”的罪名加以征討,而且還要向他們炫耀武力’,按照先王的制度,這不是拋棄先王的教訓,而使您處於危險境地嗎?我聽說犬戎氏提倡敦厚的風氣,遵循前人的德行而能始終如一,他們是有足以抵禦我們的東西呀。”。

但穆王還是一意孤行出兵征討,獲取四隻白狼和四隻白鹿回來。從此以後,屬於荒服的國家就不再來朝見了。

周朝走下坡路時,忠臣們勸諫周穆王們的話


周厲王時,周厲王昏庸無道。大夫芮良夫勸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落了吧?榮夷公喜歡壟斷財利卻不知道大難臨頭。財利,本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長,要想壟斷,害處太多了。天地萬物是供大家所取,怎麼可以壟斷呢?他觸怒的人很多,卻不防備大難。還用這些來教王,王難道能夠長治久安嗎?作為人民的王,本應開發財源而遍施人民。儘管使神、人萬物得其所,仍然每天提心吊膽,害怕引起不滿。所以《頌》說:‘追念祖先後稷,能夠配享於天,安定我眾多百姓,無不合乎其原則。’。《大雅》說:‘佈施賜予,成我周邦。’,這不正是廣施財利而又畏懼災難嗎?所以能成我周邦,綿延至今。現在王學的是壟斷財利,這怎麼可以呢?一個普通人壟斷財利,尚且要稱之為‘盜’,作為王也這樣幹,願意歸附的人就很少了。榮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敗。”。厲王不聽,到底還是任用榮夷公為卿士,讓他主持國家大事。

周厲王時,住在國都中的人非議王。召公勸諫說:“人民受不了您的政令了。”。王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士,派他監視非議王的人。凡是報告上來有屬於這種罪的都殺掉,這樣非議是減少了,諸侯也不再來朝見。漸漸的,王的控制更加嚴格,國都中的人都不敢說話,走在路上只能 以目光示意。厲王很得意,告訴召公說:“我能平息人們的非議,使他們連話也不敢講。”。

召公說:“這是因為您把他們的嘴堵起來了,堵人民的嘴可是比堵水還要危險。水被堵塞會決堤氾濫,傷人肯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樣的,所以管理水的人要對水加以疏導,管理人民的人要讓他們暢所欲言,因此天子為了瞭解下情,要讓上至公卿下至列士的人都獻詩,讓盲樂師獻曲,讓史官獻書,讓師規誡,讓無眼珠的盲人敘事,讓有眼珠的盲人朗誦,讓百工勸諫,讓庶人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硯勸,讓親戚補察過失,讓音樂師和史官來教誨,讓老人們來整理,而後由帝王斟酌,所以政書得以施行而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的山川是財貨之源,平原沃野是衣食的來源。讓人開口講話,好事壞事都能反映出來,做好事而防備壞事,是財貨和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講,才能把事辦好,如果把他們的嘴堵起來,又怎麼能夠長久呢?”。

王不聽。因此國內沒有人敢講話,過了三年,竟一起叛亂,襲擊厲王。厲王逃亡到彘。

周朝走下坡路時,忠臣們勸諫周穆王們的話


周宣王時,魯武公九年(前817)春,魯武公和長子括、少子戲,西行朝拜周宣王。宣王喜歡戲,想立戲為魯國太子。周之大夫樊仲山甫勸諫宣王說:“廢棄長子而立少子,不符合於禮制;不符合禮制,必然觸犯先王之命;觸犯先王之命必被誅殺:所以發令不可違背禮制。命令難以施行,政令就沒有權威;命令被施行而又違背禮制,人民將不服從主上。而下級服務於上級,年輕者服務於年長者,這才符合禮制。現在天子您立諸侯之繼承人,而立其少子,是教給人民違犯禮制。如果魯國遵從您的命令,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難行;如果魯國不遵從您廢長立少的命令,您必要誅伐魯國,您就等於自己誅伐先王之命。那時您誅伐魯國是錯誤,不誅伐也是錯誤,請您慎重考慮。”。

宣王不聽,終於立戲為魯太子。夏天,武公回魯國後去世,戲繼位,就是懿公。

懿公九年(前807),懿公之兄括的兒子伯御和魯國人攻殺懿公,立起伯御為君主 。伯御在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死其君伯御,而詢問魯國公子中誰能啟發訓導諸侯,讓他做魯國嗣君。樊穆仲說:“魯懿公之弟稱,莊重恭謹敬事神靈,敬重長者;處理事務執行法規時,必定諮詢先王遺訓和正確經驗,不敢犯先王遺訓,不牴觸正確經驗。”。宣王說:“好,這樣就能訓導治理其民眾了。”。於是在夷宮立稱為魯君,就是孝公。此後,諸侯多有違抗王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