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曾被視作文化荒漠,但詩經裡最唯美的一首卻從它而來

現代生活是缺乏詩意的。


儘管科技日新月異,但人們也愈發孤獨。


推遲結婚年齡,不再相信愛情,獨來獨往的人逐漸增多,人口也開始出現負增長。


人們對當下生活的焦慮,導致對未來失去信心,結婚生子本是人繁衍的天性,但在現實的壓力下,人們逐漸失去了追求愛意的勇氣。


於是,相互之間的孤獨和疏離變得不可避免,很多時候一些本該美好的情感卻摻雜了利益考量,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美感缺失的年代。


秦國曾被視作文化荒漠,但詩經裡最唯美的一首卻從它而來


每當這時人們都會懷念過去,去尋找一種久遠的美好寄託,國學之風也在近年來逐漸盛行。


《詩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詩集,它的純粹和浪漫帶人們回到了一個直抒胸臆的年代,在那裡不管是痛苦還是喜悅,都是溫潤而乾淨的。


秦國曾被視作文化荒漠,但詩經裡最唯美的一首卻從它而來


詩經分為風、雅、頌。


但雅和頌多是廟堂之音,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離普通人過於遙遠。


詩經最迷人的一部分莫過於《風》,《風》中收錄的多是周代各地流傳的歌謠,風又分為了“十五國風” ,其中的“秦風”就是收錄秦國當地的民謠和歌曲,反映的也是秦地的風土人情。


在我們的印象中,秦人如狼似虎,最終橫掃六國,首開封建。


他們的殘暴和粗鄙曾被東方六國所不齒,認為他們和蠻夷無異,殘酷的法治雖最終成就了秦國但也導致秦的二世而亡。


誠然,秦人的粗鄙殘暴是別人對他們的客觀評價,至今西北地區人民的性格都不是以儒雅和禮儀見長的,偏執和粗獷依然是大部分秦人的性格,陝西楞娃兩千年來都未曾改變。


筆者生在西安長在西安,對這一點感觸尤其深刻。


商鞅變法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更別說這些在古秦地世代生長的人們了。


但秦地只是粗獷,絕非缺乏文化氣息,相反這裡的文化底蘊遠勝過大部分地區。


粗獷的人有一顆敏感的內心,堅韌的外表下也有著細膩的靈魂。


《秦風·蒹葭》是《詩經》中最唯美,最得詩之風致的一首。


在這首詩中我們能體會到一種極具美感的心碎,這首詩也被收錄在了語文課本中,相信絕大部分人對這首詩的前兩句都是耳熟能詳的。


秦國曾被視作文化荒漠,但詩經裡最唯美的一首卻從它而來

《秦風·蒹葭》


【原文】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沚。


秦國曾被視作文化荒漠,但詩經裡最唯美的一首卻從它而來

這首詩的大意如下:


蘆葦繁茂野蠻生長,白露初上凝結為霜。


我心中的愛人啊,站在河水的那一方。


我逆流追隨,但道路艱阻漫長。


我順流尋覓,她又宛如佇立水中央。


蘆葦茂盛悽迷,白露尚未乾涸。


我心上的愛人啊,從容立在岸湄。


溯洄如心曲,道路且遠長。


順流去尋覓,宛在水中坻。


蘆葦繁密茂盛,白露已是深秋。


我思念心中的愛人,她就在水的那一頭。


溯洄去尋她, 道阻卻曲折。


順流去迎她, 宛在水中沚。


秦國曾被視作文化荒漠,但詩經裡最唯美的一首卻從它而來



所謂伊人,不光是指愛侶,也是指心中可望不可即的美好追求。


我們一生都在尋覓,跨越艱阻逆流而上。


但理想卻總在水的那一側,我們總以為終於追溯到了,但回頭一看,她又宛如立在水中央。


但人生就是如此,心碎與失意似乎才是常態。


生活的美感,在一次次心碎中還原了本來的面目,畢竟,這就是生活本身。


生老病死離別苦,怨僧會憎求不得。


驀然回首,一切宛在水中央。


一個“宛”字,道盡我們的迷離與傷感,觸動了人性深處最敏感而脆弱的神經。


我們本就一無所有,凡抓在手裡的也必將失去。


唯有若即若離的追尋,才是生命的永恆。


秦國曾被視作文化荒漠,但詩經裡最唯美的一首卻從它而來





每一篇,都是一個瘋狂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