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防控重點 推進科研攻關

瞄準防控重點 推進科研攻關

科研人員在展示由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共同設計開發的應用於疫情防控前線的恆溫擴增芯片。新華社發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校積極發揮學科優勢、科研優勢、人才優勢,綜合多學科力量,主動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為支持全國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貢獻了清華力量。

在堅決抓好防控工作的同時,我校動員所有資源加緊科研攻關,在學校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領導小組下專門設置科研攻關工作小組,發佈《關於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科研工作的指導意見》,設立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應急專項,組織引導師生圍繞疫情防控開展科研攻關,徵集項目76個,第一批立項8個。截至目前,我校有1個項目入選科技部定向應急專項基礎研究項目,5個項目列入北京市應急專項。同時,受中國工程院委託,負責組織實施“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與環境的關係及風險防控”專項,李曉紅院士擔任專家組組長,曲久輝院士擔任項目組組長。

為了推動疫苗藥物研發,我校瞄準疫情防控的難點重點課題,加緊推動醫學基礎研究和抗體藥物、疫苗研發攻關。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和醫學院張林琦教授課題組緊密合作,率先準確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體ACE2的相互作用位點,闡明瞭新型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導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及分子機制,為治療性抗體藥物和疫苗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林琦團隊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團隊通力合作,研究發現一些恢復期病人血漿中具有高效的抗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這些單克隆抗體的獲得為研發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治療和預防用抗體藥物提供了寶貴的候選資源。此外,清華大學和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還向全球科研人員免費開放藥物研發的資源和平臺,共同加速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發。

為了突破臨床診斷難點,助力一線診斷治療,我校組織精幹力量,聚焦臨床診斷、輔助治療的相關技術,加速推進新型檢測試劑和檢測設備研發、輔助診斷系統開發等,提高臨床診斷效率,助力一線抗疫。由程京院士團隊聯合四川大學共同研發的“六項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應急醫療機械審批批准。該試劑盒是全球首個能在1.5小時內同時檢測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6種呼吸道病毒的檢測芯片試劑盒,能幫助醫務人員快速對新冠病毒感染者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者進行分流診治。1.2萬份試劑盒已捐贈到武漢多家醫院,為患者提供快速、精準和有效的診斷。董家鴻院士等牽頭的醫工結合團隊研發的7項新冠肺炎智能防控技術產品構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智慧醫療系統”,集成應用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從社區全人群網格化疫情管控、醫院智慧醫療技術體系到病人出院後追蹤隨訪系統,為全方位疫情防控提供了整體解決方案。2月下旬,我校向武漢市政府及醫療機構捐贈清華COVID-19智能防控系統,在武漢的8家新冠肺炎定點醫院、1家方艙醫院、72家隔離區部署並開始應用,受到當地政府和醫療機構的高度評價。

為了提供技術防疫支點,有效增強醫療防護,我校加強醫療裝備研發,充分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積極推動相關科研成果轉化為支持疫情防控一線的有力“武器”。建築學院林波榮、劉荔團隊研發的“高精度室內環境在線監測和預警系統”應用於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和5個方艙醫院重點診療空間的環境監測和預警。航天航空學院鄭鋼鐵教授研發的隔離病房巡診機器人,可由醫務人員遠程完成對患者測量體溫、聽診等任務,有效降低醫護人員接觸患者被感染的風險,已在北京地壇醫院等醫療機構試用。

此外,我校緊盯政策研判焦點,服務應急指揮決策,充分調動各院系、智庫機構、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的積極性,發揮學科優勢,精準建言獻策。目前已有來自公管學院、藥學院、新聞學院和一批智庫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圍繞疫情風險評估和應對策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有序推動復工生產等方面為國家提供政策建議70餘篇。針對國家和地方政府應急指揮一線對於輔助分析系統的緊迫需要,公共安全研究院“國家衛健委-清華大學衛生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合作基地”緊急開展疫情態勢分析與防控監管系統的研發,為政府開展疫情數據分析、視頻指揮調度、事態分析研判應急指揮工作提供支持。研究成果支持中國疾控中心工作,已有包括湖北省、北京市、廣東省在內的20多個省市在政府指揮調度中使用該系統。

下階段,清華大學將繼續發揮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著力完善前沿技術攻關機制,健全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和鼓勵全校師生主動擔當、奮勇爭先,牢牢堅守科研戰線,全力以赴為提高我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和水平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

(本報記者 張春雷、鄧暉、王斯敏採訪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