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測試 工業互聯網將加速奮起

本報記者 崔綵鳳報道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可謂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大考。

這次疫情直接導致了全球供應鏈的緊張混亂、國際貿易減少以及企業信心下降,更重要的是這種“硬脫鉤”對國內經濟帶來很大沖擊:需求和生產驟降,投資、消費、出口均受明顯衝擊。

然而,在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看來,大危機中往往孕育著大機遇。“通過對本世紀‘黑天鵝’事件的回溯,我們認為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的不僅是應對和挑戰,還帶來了重大機遇。”

憶往昔 “黑天鵝”事件均帶來鉅變

徐曉蘭介紹說,本世紀,我國曾遭遇了兩次“黑天鵝”事件,一次是2003年“非典”,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而這兩次“黑天鵝”事件都給國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

其中,“非典”危機孕育及促進了電商、在線支付與物流騰飛。

2003年“非典”釀成了一場公共衛生危機。當年二季度,國內經濟增長短時間下跌,後受投資拉動企穩回升。值得注意的是,與危機相適應的治理措施為我國互聯網普及按下“加速鍵”,使得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獲得躍遷式的發展機會。而這些行業也成為全新的基礎設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

全球金融危機則加速了網絡消費、移動互聯網與共享經濟的爆發。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也為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當年三季度起,我國出口大幅下滑,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壓力加大。政府圍繞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增加投資、改善民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到2009年上半年,逐步形成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加之危機下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催生新型業態。在網絡消費上,自2009年淘寶“雙十一”活動上線以來,銷售額從5200萬元一直飆升至2009年的2684億元。在基礎設施上,3G的建設催生我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的迅速爆發。在新興業態上,共享經濟的出現讓資產更多回歸使用價值,以Airbnb、Uber為代表的企業陸續創立,實現了閒置資源的交易和再利用,開啟了資源擁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新時代。

展未來 疫情孕育“場景式”新機遇

前面兩次事件,在帶來危機的同時,也孕育了新的機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又將帶來怎樣的機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於經濟造成的短期衝擊是顯著的。”徐曉蘭認為,但基於我國舉國體制優勢、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巨大成熟的消費市場、勞動力素質提升,以及包括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在內的信息技術驅動升級,在後疫情時代,以“線上”和“工業互聯”為特徵的“場景式”變革,通過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勢必加速數字化轉型進程,強化我國經濟韌性。

徐曉蘭判斷,5G、雲計算、大數據、AI形成合力,“線上+”場景將全面爆發。

這在此次疫情中已經有所體現。如,在生活方面,此次疫情倒逼全民線上業務集中體驗,較為突出的包括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生鮮零售等。在生產方面,工業互聯網融合了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供需對接、物資統計、產能提升、雲排產、雲檢測等場景上體現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治理上,政府主導的以大數據、AI為基礎的數字化治理和線上服務被進一步實踐應用,如外流人員的追蹤定位、疫情擴散控制、輿情監控等場景。其中,工業互聯網推動人機關係進一步重構,產業數字化轉型將全面升級。

判趨勢 工業互聯網將成後疫情時期“優選項”

“如果說2003年‘非典’刺激了消費互聯的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後帶來的則是工業互聯網的奮起。”徐曉蘭表示。

“此次疫情帶來的數字化轉型的起點或許是消費場景,但是隨著轉型的持續深入,藉助數據、算法、產品、技術和經驗,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對接、供需的高度匹配,工業互聯網將駛入‘快車道’,最終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徐曉蘭進一步闡釋說,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是技術融合,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產業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邊界日趨模糊,推動製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製造化;開放式的研發設計和生產組織方式;數據、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和全球化配置,以及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高度全球化分工合作。

同時,徐曉蘭稱,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尤其重視基礎設施與基礎要素。從政府角度,作為公共服務供給方,為快速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必然會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公共服務的數字化轉型,而以5G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恰好為工業互聯網提供了物質載體和技術保障。

徐曉蘭表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工業互聯網應用於生產製造、物資配置、醫療救治等諸多場景,更是體現出其在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工業互聯網將成為後疫情時期的‘優選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