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眾所周知,兩位奇葩的皇帝桓、靈帝執政期間發生的二次黨錮之禍、黃巾起義、州牧制度,加速撞擊即將倒塌的東漢王朝大廈,終究灰飛煙滅。其中撤除刺史改為州牧掌控地方軍政大權之舉是漢靈帝點頭認可的,身為皇帝應該清楚此種制度明顯增強封疆大吏的權力,反過來大大減弱皇權,本來皇權已衰弱不堪,此舉等於自尋死路。那麼為何漢靈帝還是採納此制度呢?只因他為一代昏君,沒有判斷能力?未必,為何這麼說?

太常江夏劉焉見王室多故,建議以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離叛。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資治通鑑·漢紀》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十三刺史部

並非無判斷能力

中平五年(188)三月,漢靈帝採納州牧制度之後,發生一系列不尋常之舉,四月罷黜太尉曹嵩;五月,以少府樊陵為太尉,六月,罷黜;七月,以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以親信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統領軍隊。

由此可知,黃巾起義之後漢靈帝開竅了,已深知軍隊的重要性,此時三公之一太尉雖然沒有實權,但名義上為東漢王朝統領全軍的統帥,換句話說全軍總司令,軍界第一號人物,在短短三個月內,更換二次太尉,不必多說就是為了便於掌控,不然不會無緣無故,一下子把馬日磾從校尉連跳幾級升遷為太尉。還設置西園八校尉並自己掌控,說明要牽制掌握實際軍權的大將軍何進。

已深知掌握軍權重要性的漢靈帝,為何一邊要想掌控軍權,另一邊設置州牧拱手相讓地方軍權呢?表面上看確實為特別矛盾的行為,難道漢靈帝沒有判斷能力?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蹇碩

此時,漢靈帝已在位22年,年齡為32歲的成年人並非剛即位之時無知小孩,雖然荒淫無道,但確實不是"智障人士",其天馬行空的荒誕之舉,一般智商的人無法想象出來,有智商就不會無判斷能力。

中平元年(184),爆發黃巾起義,當時討伐黃巾軍的護軍司馬傅燮上奏勸諫漢靈帝,應該斬除胡作非為的宦官,重用德才兼備的大臣,然而奏章被趙忠搶先一步偷瞄之後上報給皇帝。之後懷恨在心的趙忠向靈帝打小報告誣陷傅燮,但已看到奏章的靈帝,沒有加罪於傅燮,只是沒有按戰功封賞。由此可知,漢靈帝並非百依百順於宦官,而是有自己判斷能力的人。

還有,中平五年(188),十月,漢靈帝自稱"無上將軍",風風光光搞了一次閱兵儀式之後,曾問過討虜校尉蓋勳對閱兵儀式的看法,蓋勳直言不諱地講,與敵人相隔"十萬八千里"的地方進行閱兵儀式,就是黷武而已。漢靈帝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對他說:"善!恨見君晚,群臣初無是言也。"

確實每天圍繞靈帝的宦官們只知道阿諛奉承,迎合主人,沒有一個講實話的,也難怪漢靈帝恨未能早碰上蓋勳一樣的人。事後,蓋勳跟袁紹說:"上甚聰明,但蔽於左右耳。"更能反映出,漢靈帝並非智商有問題而無判斷能力之人,只是所處環境侷限,身不由己而已。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阿諛奉承

當初西漢王朝幾次改來改去,終究還是撤銷州牧制,重新改為刺史制的事件;王莽稱帝之後,把刺史改為州牧,但其王朝沒過多久就滅亡,不是說此舉為滅亡根本原因,但還是起到一些作用;光武中興之後,按舊制又改為刺史制,並一直延續到漢靈帝執政時期。

有判斷力的漢靈帝應該清楚,以往前人的經驗來看,毋庸置疑,以六百石的低級官員刺史監察二千石的高級官員制度,明顯優於州牧制度。

那麼有判斷力,又知道刺史制的優越性,還知道軍權重要性的漢靈帝,為何還是採納明顯不利於王朝的州牧制度呢?只因形勢所逼無其他選擇餘地,無奈之舉而已,為何這麼說?

形勢所逼

自從"大賢良師"張角開啟起兵鬧事先河之後,天下湧起盜賊。有博陵人張牛角、常山人褚飛燕以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文八、平漢大計、司隸緣城、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等,簡直舉不勝舉。

接著,中平三年(186)二月,江夏士兵趙慈反叛,殺死南陽太守秦頡;十月,武陵蠻夷反叛;十二月,鮮卑人侵擾幽、並二州;中平四年(187)二月,滎陽盜賊殺死中牟縣令;同年扶風人馬騰造反,與韓遂聯盟,共同推舉王國為首領,攻擊搶掠三輔地區;在幽州張舉、張純反叛,張舉自稱天子,張純稱天將軍、安定王;十月,長沙賊區星自稱將軍反叛;十二月,屠各胡反叛;中平五年(188),黃巾餘賊郭大等起兵與河西白波谷,侵擾太原、河東地區;三月,屠各胡攻殺幷州刺史張懿等等。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黃巾起義

賊寇們連續不斷,從四面八方反叛或者侵擾,天下亂成一鍋粥,顧彼失此,中央野戰軍,奔波東西南北征討,疲憊不堪,但是賊寇湧現不已,沒完沒了。故此,需要地方軍隊的討伐,以頂多數千士兵的一個郡的軍隊,無法平定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賊寇,需要多個郡聯合抗擊叛軍。

之所以,從當時實際狀況出發,亟需統一調度指揮幾個郡的統領人。若不然則保不住天下,皇權固然重要,但王朝不存在談何皇權,先保住江山是當務之急。確實很現實,但也是形勢所逼之下無奈之舉,沒有其他選擇餘地的漢靈帝只能選擇州牧制。

那麼此時,拿著朝廷俸祿,身居尊位的一幫所謂朝中"社稷之臣"們都忙著什麼呢?那看一下,掌控東漢王朝命運的三股力量外戚集團、宦官集團、朝中大臣們的表現。

外戚

當時的河南尹、漢靈帝大舅子何進,事先粉碎張角部下馬元義,聯合京城內宦官(封諝、徐奉)為內應起兵舉事陰謀,因功被拜大將軍,封為慎侯。他率領左右五營士駐紮于都亭,修理器械,保衛京師,終究在皇甫嵩、朱儁等將領的討伐之下平定黃巾起義。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何氏兄妹

中平三年(187)二月,滎陽賊寇殺死中牟縣令反叛,河南尹何苗前往討伐賊寇並平息暴亂,因功拜為車騎將軍。本職崗位為屠夫的何氏兄弟,還算本分,恪守自己職責,但畢竟他們能力有限,不可能向漢靈帝提出像樣的建議,何況漢靈帝暗地裡提防何氏家族,故此,暴發戶何氏家族絕對不會向漢靈帝提出反對意見,自尋麻煩,保住來之不易地位才是頭等大事。

宦官

宦官封諝、徐奉做黃巾軍內應之事敗露,讓漢靈帝大怒,斥責宦官們說:"你們常說黨人圖謀不軌,將他們全都禁錮起來,有人甚至遭到誅殺。現在黨人倒是在為國家出力,你們反與張角勾結,該不該處斬?"

加之,豫州刺史王允打敗黃巾軍之後,從戰利品中發現宦官首領張讓門客與黃巾軍往來書信;中平二年(185),河內人,司馬直被任命為鉅鹿太守,因交不出錢,在孟津自殺,死諫漢靈帝,陳述當時各種弊政,漢靈帝大受震動。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宦官

接二連三發生不利於宦官的事件,至此,宦官們都收斂退避,要麼召回在外擔任州、郡官員的親屬及子弟,要麼磕頭請罪等等,目中無人的囂張氣勢,收斂不少。但之後昏庸的漢靈帝,沒有嚴懲只是譴責而已,甚至還封張讓、趙忠等十二人為列侯。

於是死灰復燃,宦官們如舊專橫跋扈、排除異己,忙得不可開交,如誣陷平定黃巾起義第一功臣皇甫嵩而讓其在家待業,哪裡有閒工夫顧及設不設置州牧,此等"無關緊要"的事情,大多數出身貧賤的宦官,既沒讀過書又沒有見識(從小待在宮中的井底之蛙),即使想提出也未必能提出有益於國家治理的建議。

大臣

以巨資一億錢,買了太尉職務的曹嵩,對於此事情不太會關心,應該滿腦子想的是怎樣賺回來本錢;擔任侍中期間與宦官裡外勾結,逐步升任光祿大夫、司空、司徒的許相,聯合宦官忙著清除異己,對此事也不會有太多興趣;董卓進入洛陽之後,司空丁宮被貶職位尚書。董卓廢長立幼之時,他是頭一個幫助董卓說話,首先表態贊成擁立劉協之人,此種,擅於趨炎附勢,隨風倒的牆邊草,絕得不會關心此事。

尚書(盧植)讀冊畢,群臣莫有言,尚書丁宮曰:"天禍漢室,喪亂弘多。昔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今大臣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 >>> 《獻帝紀》

身為百官之首的三公,當時他們的正業為升官發財,副業才是為朝廷出力,指望他們出謀劃策,可謂是太奢侈的過分要求,不關心政事,用心去做自己正業,也是意料之中事情。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劉焉

還有,九卿之一的少府南陽人樊陵,其為了仕途上有所作為,巴結宦官已久,之後還花錢買了太尉一職接替曹嵩,僅僅一個月之後被罷免,成為東漢歷史上擔任三公時間最短的人,自然而然,心思都在怎麼升官發財;以裙帶關係爬上衛尉之位的董重(漢靈帝表兄),不可能有深謀遠慮的想法,或許當時正在苦思冥想如何打壓另一個外戚集團何氏家族爭奪權力。

提出建議的太常劉焉無用多說,本來其目的就是看東漢王朝大事不妙,將要滅亡,於是想到偏遠的交趾避難自保,後來聽說益州之地有天子氣象,於是毛遂自薦當益州牧,想搞自己獨立王國;其他九卿太僕黃婉、宗正劉虞、光祿勳劉弘等人也沒有提出異議。

身為三公九卿的所謂朝中重臣們都如此忙著只顧及己利,何況其他人就更不關心此事了。

實施結果

漢靈帝第一批挑選賊寇最猖獗的地區,任命三位州牧,其中宗正劉虞為幽州牧,太僕黃婉為豫州牧,太常劉焉為益州牧,其治理效果怎樣呢?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劉虞

其效果相當好,劉虞上任之後,精簡部隊、布恩施德,派遣使者告知叛軍將領們朝廷將寬大處理,可以免除罪責,又懸賞通緝張舉、張純二人,實施瓦解敵人內部策略,致使賊首們孤立無援逃到塞外,剩餘人或投降或逃跑,次年三月,張純被手下殺死,首級被送到劉虞處,終於平定叛亂,因功劉虞 拜為太尉,封容丘侯。

當時豫州境內盜賊猖獗,州境慘淡不堪,到任之後黃琬對外逐一平定盜賊,對內治理有方,其政績卓著而成為地方官吏的楷模,於是朝廷封其為。

劉焉因道路不通而暫駐荊州東界之時,原先計劃要懲治的貪官汙吏,益州刺史郤儉被黃巾軍首領殺死,之後馬相又被益州從事組織軍隊擊敗,賈龍迎接劉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縣。劉焉上任之後,任命賈龍為校尉,還安撫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極力實行寬容恩惠的政策,使益州逐漸處於安定,但其內心中一直圖謀搞自己獨立王國。

單單從結果上來看,暫時澆滅了火,還達到漢靈帝所期望的目標值,確實為不錯的暫緩之策。但很不幸,中平六年(189)四月,身體已被荒淫生活掏空的漢靈帝去世,之後董卓又趁機獨攬朝政。

黃琬被武力屈服,無奈返回洛陽擔任司徒,不久遷任為,進封陽泉;朝廷派使者授予劉虞,進封襄賁侯;劉焉中斷一切與中央朝廷的聯絡,又進一步打擊地方豪強,鞏固自身勢力,使益州處於半獨立的狀態,成為益州的"土皇帝"。

漢靈帝為何輕易採納劉焉的建議,在地方設置州牧?只因他為昏君?

漢靈帝

結語

天下反叛接連不斷,賊寇湧起而陷入水深火熱之際,無才無德的奸佞之徒宦官們,只熱心斂財,排除異己;拿著高俸祿、身居尊位的一幫大臣們只顧己利,明哲保身;屠夫出身的外戚集團並無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只一心想保住其得來不易的榮華富貴。

此種狀況下,四面楚歌的漢靈帝,別無他選,只能採納州牧制,先平定叛亂保住江山,走一步算一步,不幸,不久去世,之後稍微有實力的刺史們自升州牧,或者有實力的軍閥們自封州牧,天下被這幫人瓜分得七零八落,使東漢王朝名存實亡,正式進入諸侯爭霸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