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战神先轸为什么感觉很少有人知道?

此生不悔入中华


谁说无人识先轸?他就是晋国的传奇,如果没有他,晋文公此生能称霸否?晋国能坐稳数百年春秋一哥的宝座否?

先轸之所以被历史埋没,就是其后人过早退出了晋国舞台,没像其他几位卿大夫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司马迁没有为其列传,读《左传》的人又不多,因此,谈到东周名将排名,永远是战国那几个。当然爱读《左传》的关公和岳飞,便成为了文武双全的大将。

重耳流浪,一路保镖

和白起们不同,咱先轸可没有什么训练有素、杀人如麻的秦锐士。非但如此,他还追随了个落魄的主子公子重耳,在外一流浪便是19年,一路颠簸流离,躲避各种明枪暗箭,还要遭受曹、卫、郑等国的白眼。

最后在秦穆公的帮忙下,重耳一行人才重返晋国。当初追随重耳的人有赵衰、狐偃、贾佗、魏犨和先轸等五贤,其中魏犨和先轸为武将。此二人基本承担了重耳19年来的保镖工作。

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建立三军,赵衰推荐郤縠做中军元帅,先轸屈居下军佐(六把手)。

城濮之战,晋文称霸

这时,楚成王又去攻打宋国了,宋国派人到晋国来求助。

一、晋文公犹豫不决

1)楚国军事力量强大

  • 楚成王可不是善茬,齐桓公和宋襄公他都不放在眼里,自己才上任几年,恐怕实力未必强过楚国;

  • 中间还隔着曹、卫两国,那两货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当初俺流浪时,他们就各种伤害我,如今也未必会同意借道。

2)不支援便会失去诸侯

  • 宋襄公当年躺在病榻之上,还给我几十匹好马,有恩不报似乎也说不过去,何况是伐楚就是为了保卫中原。

二、先轸主战,战前挂帅

就在此时,先轸上前请战:“恩必须报,难必须救,称霸就在这一战了。”连个如果都不说,就是认定了一战后将称霸诸侯,非战神级的武将谁会如此霸道?

狐偃也认为可行,提出围曹、卫救赵。晋文公终于下定决心开战。

然而,不幸的是郤縠此时病死了,大战在即,元帅去世不是什么好兆头。这时,晋文公做出了人生中最完美的决定,越级将先轸提拔为中军元帅(一把手)。

三、先轸献计:离间齐、秦、楚

晋国迅速包围曹、卫,那两家伙便向楚国求援。晋文公此时十分担忧齐、秦两国不帮忙,到时晋国就孤立无援了。先轸又献上妙计:何不让宋国出头去贿赂齐、秦两国?让那两国去劝楚成王撤兵,同时,分曹卫之地给宋国,如此楚国必不会接受那两国的调停,那么收了好处的齐、秦两国便会和晋国联盟了。

楚成王一看那三国联盟了,便下令撤军,便让令尹不要出战。那令尹子玉哪能轻易罢休呢,咱楚国啥时后怕人哪。楚成王没办法给他留下了300架战车。

四、离间曹、卫、楚,激将子玉

子玉这边想打,先轸那边也缺个人练手。子玉便提出楚国和晋国同时撤军。先轸不干了,凭啥晋国放两国而楚国放一国?而且你一句话让三国脱离战乱,便宜都让你楚国占了,如果不打这屎盆子就算扣在我晋国身上了。这好人与其让那楚蛮子做,何不我自己上呢?释放了曹卫,让他们与楚国绝交。晋文公立刻依计行事。

五、避实就虚,破其两翼

子玉中了激将法,立刻出兵攻打晋军。先轸派下军给马匹披上虎皮,击退斗志全无的楚国右军陈、蔡两国联军,有下令对垒楚国左军的晋国上军佯败,楚国左军追击,先轸率领中军拦截,上军反包抄,楚国左军也溃败。子玉一看都傻眼了:我哥明明告诉我中原打仗都和那宋襄公一样傻,这个先轸咋这么多花样呢,我也别上去作死了,完全不是人家的对手。不过,后来子玉这家伙压力山大,老是觉得楚成王不能放过自己,便畏罪自杀了。

六、城濮大捷,一战称霸

城濮之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了先轸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都说韩信计策良多,每战都不同花样。而先轸呢,各种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没花钱便离间了齐、秦、楚三国,略施小计便让曹、卫和楚反目成仇,又巩固宋这样的同盟,总而言之,还挑拨了楚国君臣关系,总而言之,晋国一战而称霸。

崤之战

一、秦晋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挫败了让中原头疼已久的楚国后,秦穆公虽有恩于晋国,此时两者关系却回不到从前。为啥?谁愿意成功后,才被人提醒“如果不是我,哪有你的今天这样”的话语呢?晋国听不进去,秦国当然更不愿意看到自己养出了个白眼狼。

虽然晋文公是秦穆公的老女婿,但这女婿的年龄比丈人还大,何况周天子亲自封霸,因此,秦穆公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在耐心等待晋文公去世的那一天。

二、先轸主战伏击秦军

秦穆公终于等到了,晋文公尸骨未凉,他这个老丈人都不派人过来吊唁,就忙着攻打郑国去了。晋襄公老实巴交,任凭他欺负。先轸却看出了秦穆公蠢蠢欲动的心,郑国与秦国并不相邻,你去攻打它又什么目的?难不成再玩个假道伐虢,回头灭了晋,还是欺负我主子年少好欺负,如果由着秦国横来,那么晋国刚得来的霸主之位即将化为乌有。

因此,先轸力排众议,坚决请求在崤山伏击秦军。晋襄公最终同意了,秦军便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伏击战,除了三位大将被生俘,其他全军覆没。

三、崤之战重创秦国,秦穆公断绝东征念头

崤之战后,秦国受到重创,再也无力东望中原之地。不过,晋襄公却听信晋文公夫人(秦穆公女儿)之言,释放了三位秦将,让先轸气得当场发火,临走还头也不回地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让晋襄公十分尴尬。

四、先轸不顾而唾,以死明志

后来,先轸也常觉得当日之行为太过了,就在打赢了箕之战后,脱下头盔铠甲,跑到狄军中战死了,其实就是故意以死明志,向晋襄公表明自己的忠心。

结语

先轸巧施连环计狂挫南楚,使晋文公称霸,再使伏击战重创西秦,奠定晋国数百年基业。

那他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如何呢?

  • 发动鞍之战的中军元帅郤克对晋景公说:“自己给先轸提鞋都不配。”

  • 尽管先轸不如战国四大名将如雷贯耳,但了解他的人都对他十分敬仰,有网友曾为他题诗“西镇强秦南伏楚,天降战神睨英雄”。晋国第一中军元帅,春秋战神,先轸绝对担得起此称谓。

读春秋思无忌


先轸是谁?作为春秋第一战神,兵家战略思想的先驱者,为什么鲜少有人知道他呢?

相较于孙膑以及《孙子兵法》的家喻户晓,先轸的重大功绩的确被无情忽视了。

但是如果你去翻阅诸多史实记载,无论是《东周列国志》,还是《春秋战国史》,以及《通史》,都详细记载了先轸辅佐晋文公称霸春秋的几次重要战役,从而奠定了晋国之两百年的春秋霸业。

尤其是“城濮之战”和“崤山之战”,在这两大重要战役中,先轸开启了兵家阴谋论的先河。在此之前,人们固守君子礼仪,即使是在打仗的时候,依然遵守“战争礼仪”。

比较有名的就是宋襄公在打仗时,命令战士不要伤害负伤的战士,也不要俘虏白头发的老年军人。

所以,时代造就了诸多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先轸的“兵不厌诈”的战略思想,在当时先轸的这一思想为大多数人所不齿。

但是,正因为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手段,打破了春秋战争的常规,以及这种超越时代的军事思想,帮助华夏民族击退了南蛮夷族的入侵,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先轸智力过人、战功赫赫,但是《史记》中并没有单独为他列传,《左传》中对他的叙述也只是寥寥几笔,这是为什么呢?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先轸怒曰:“武天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这段话记录了先轸因为晋襄公听信妇人之言放走秦国三将领而质问主上的情景,甚至敢于犯上直接呵斥主上并吐唾沫。

由此可以看出,先轸虽然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但是,却是个典型的武将;虽然忠勇耿直,对国家对君王一片赤诚,但是性格暴烈,不会玩权谋,因此也会得罪相当多的权势贵族,可能这也是文官史家基于种种而不为他单独列传的原因之一吧!

先轸是一名武将,并没有把自己的军事思想记载下来,也没有文官为他著书立说。《汉书》中有提及《孙轸》这部兵书,有人持观点认为是先轸所著,但这一观点并没有被证实。

先轸的这一划时代的战略思想,孙膑不但总结起来并且丰富拓展开来,由此开启了《孙子兵法》的传奇时代!





梅语香魂


晋国中军将先轸。英勇果敢,足智多谋。

城濮之战,奠定了晋国霸业。

秦晋崤之战,大胜秦军。

箕之战,大败狄人,俘获首领。因失礼于襄公,遂脱掉铠甲,杀入狄人阵中,战死。

先轸一生纵横战场未尝败仗,只是败给了自己。


阡陌有序


大家对于汉名族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秦大一统以后,对于汉文化的认知体现在汉武帝威服四方之后,整个汉文化的奠定逐步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