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清吏却放纵革命,多次提携蔡锷,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的矛盾人生

提及晚清名臣李鸿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用中流砥柱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个老臣毫不为过。他在任时兴洋务、创学堂,对外游走在列强之间好言说尽就是为了给清朝廷吊一口气,对内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保证局内的安定祥和。


身为清吏却放纵革命,多次提携蔡锷,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的矛盾人生

李鸿章


姑且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李鸿章,对于清朝廷他尽心尽力,明知不可为而为,颇有些愚忠的味道。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他作为一名官吏,食君之禄忧君之事,虽知国内霍乱全因腐败而生,但在其位必定采取一切手段铁血镇压,这是本分。


身为清吏却放纵革命,多次提携蔡锷,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的矛盾人生

为国四处奔走的李鸿章


按理说如此忠良,对于家族后人的教导也应以忠君爱国为主导,虽然不必苛求小辈们舍生取义,但忧国护国必定是老生常谈。可是如此家风之下,李鸿章的侄子居然将那套思想抛诸脑后,身担重任却放纵革命势力对清朝廷统治的蚕食、拿着朝廷俸禄去接济,他就是曾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

封疆大吏

要说李经羲其人,资质也是平平,在晚清这个风雨飘摇的大池塘里算不得佼佼者,他所一手施行的政令不过是对历代前任长官的总结概括,推广乡镇自治也好、筹办识字学塾也罢,毫无创新可言。

可就是这么一位没有丰功伟绩、没有创世学说的中庸之人,却成为掌握着云南、贵州两地军事民生权力的最高行政长官。这样的职位在清朝可是只有九个名额,为何偏偏给了他呢?


身为清吏却放纵革命,多次提携蔡锷,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的矛盾人生

李经羲


这就不得不再次提一下李经羲的身世。他的伯父叫李鸿章,官拜大学士、直隶总督,被封为一等肃毅侯,死后更是被追赠为太傅,三公之一!连慈禧都赞颂他为“再造玄黄”,可见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力多么深厚。他的父亲叫李鹤章,虽然名声不及弟弟,但也是清朝军中的一号人物,经他手操练的军队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

有如此好的家世背景,外加清廷多事之秋,正是求贤若渴之际。而李经羲虽然资质一般,但多多历练也是可堪重用的。于是从1879年(清光绪五年)开始,李经羲先后担任优贡捐奖道员、四川永宁道、云南布政使等等职位。

直到1909年(清宣统元年),四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其父载沣摄政、隆裕太后听政。载沣对于李鸿章很是敬佩,尤其是在与八国联军和谈时为保清王室的颜面出面签署了《辛丑条约》,背负了一生的骂名,所以对于李家后人也颇为照顾,便任命李经羲为云贵总督。其中原因既是惜才、也是代表王室还李家情面。


身为清吏却放纵革命,多次提携蔡锷,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的矛盾人生

(剧照)末代皇帝溥仪登基


提携蔡锷

蔡锷何人?军事家、革命家。

纵观蔡锷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为反对封建帝制而努力着,云南新军起义也好、护国运动也罢,总结以来就是一句话:哪里有皇帝、他的子弹就打向哪里。


身为清吏却放纵革命,多次提携蔡锷,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的矛盾人生

蔡锷


蔡锷早年间可不是如此风光的,一个落魄的武夫、备受排挤的另类,是李经羲修书一封将他聘到了云南,在军中担任教官,从此仕途一帆风顺。李经羲意外的是,有如此军事才华的蔡锷居然不愿意吃皇粮,而是带头联络各地革命党人,为起义做准备。

虽然知道了实情,但李经羲也不愿为难他,只是口头上多有不满,但还是慷慨解囊资助蔡锷。

难不成是李经羲为人愚钝?不,他如此做是为了明哲保身。

从当时的局势看,清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而自己作为顶层的官员,日后必定会被清算,所以他必须自寻出路,而这位引路人就是蔡锷。事实证明李经羲是对的,云贵被革命军攻陷之后,李经羲全家被俘,是蔡锷出面保释,并护送他们出逃上海,由此可见李经羲的投资眼光不差。



身为清吏却放纵革命,多次提携蔡锷,李鸿章之侄李经羲的矛盾人生

民国官员合照


李经羲不仅在晚清时是一颗炙手可热的政坛花蕾,在北洋政府时期更是走上了仕途的巅峰。

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因为一场复辟闹剧丢掉了性命,大总统的位置被黎元洪接任,邀请李经羲担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和财政总长,成为他为官之路的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