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先生的一部經典作品。小說寓意深刻,范進中舉前後不同人物內心的變化表現栩栩如生,作品雖然成書於乾隆年間,但小說的文字卻很通俗,文字表現豐富,傳神的刻畫了明朝官場和布衣百姓不同社會階層間人性和功利相互交錯的人間百態。

魯迅先生對《儒林外史》極為推崇,魯迅曾經形容過兩部作品的偉大,一是《史記》,二是《儒林外史》,魯迅說《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慼而能諧,婉而多諷”,是說用喜劇的手法描寫了悲劇的故事,用委婉的文字勾勒了真實的社會,這個定位既形象又準確。

本文就從范進中舉前的心態作為切入點,探索范進中舉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人生啟示。

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分解范進中舉:

01.范進為什麼這麼熱衷於功名?02.周進和范進同時出現告訴我們什麼?03.范進為什麼屢考不中?

04.范進為什麼會瘋?05.范進中舉是對范進和現實社會的諷刺嗎?06.范進中舉是對科舉制度的諷刺嗎?

寫在後面: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啟示?

01.范進為什麼這麼熱衷於功名?

這不得不說起古代的讀書人。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古代讀書人

A. 通過讀書博取功名是古代社會普遍的社會現狀。

古代讀書人的身份、地位與眾不同。

古人的生存方式從上古的狩獵、採果到養殖,再進入農耕時代,人們可以豐衣足食,進入封建社會後,貴族階層需要對社會資源積累和再分配,需要長久維護自己的地位,而貴族階層的管理思想、意識形態是依靠文化、學術及思想來支撐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這一社會形態的真實寫照。

更重要的是,古人的生活習俗、生存智慧以及人類的文明是通過思想和文化來傳承的。

古代行業的社會地位通常按照士、農、工、商來排列,“士”就包含著知識分子,社會地位最高,其次是種田的人,再次是做工的人和商人。

在古代,讀書人並不像現在這麼普及,古代人的仕途很多是通過讀書來實現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通過讀書改變命運,讀書人可以通過科舉考試直接為官,走入仕途,所以在古代,讀書人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范進就是屬於這一類讀書人。

B.因為志向和抱負而讀書。

古代雖然物質條件貧乏,但人文氛圍極為豐富,最鼎盛的時期是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這一部分人就是因為心中的志向和夢想,這些人要麼秉性正直,剛正不阿,要麼逍遙自在、風淡雲輕,在歷史的不同時期都出現了很多通過讀書、仕途來實現人生抱負,從而對時代影響巨大的讀書人。

以上兩種情況構成了古人熱衷於功名的主線索。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國重斯文 天下至公 南京科舉博物館


02.周進和范進同臺出現告訴讀者什麼?

在范進中舉這一章節,周進對范進的人生影響重大。

周進是新任廣東學政,范進的主考官,周進的人生經歷和范進極為相似。

周進曾經是一位老童生,半生潦倒,在六十多歲還沒考上秀才,給人教書為生,周進在儒林外史中剛剛出場的時候,極為落魄:

眾人看周進時,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同後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麵皮,花白鬍。

當年周進考取功名無望、觸景生情,頭搶號板,極度悲慟,在一干親友的幫襯後極為感動,後考取了舉人,在京城的會試中又中了進士,官至廣東學政,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從此成為人中翹楚。

周進深深的知道自己的這一切來之不易,在初任廣東學政的時候就默默告訴自己:

“我在這裡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當權,須要把卷都細細看過,不可聽著幕客,屈了真。”

周進作為主考官,在考場看到范進一見如故。

范進衣衫襤褸,花白鬍須,面黃肌瘦,頭上戴了一頂破氈帽,此時正是廣東十二月份,范進還穿著麻布直裰,單衣,凍得瑟瑟發抖。

這不正是當年的自己嗎?周進想起曾經奔波求學的過去,含辛茹苦六十多年,那種辛酸、無助湧上心頭,大半生的艱難與顛沛歷歷在目,一時間酸甜苦辣、五味雜陳。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科舉博物館

因為相似的人生經歷,范進引起了周進的特別注意。

在和范進分別的時候,周進又語重心長的告訴范進:

說道:“‘龍頭屬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達。我覆命之後,在京專候。”

就因為牢記了周進的這句話,范進才不顧胡屠夫的辱罵、嘲諷,鐵了心的參加了鄉試,結果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

以上細節告訴讀者,老學究周進有情有義,做事有原則,是位性情中人,銘記人性中的仁愛、道義以及滄桑的身世,並沒有因為自己平步青雲而忘記坎坷的過去。

古代讀書人留給人最大的印象是迂腐,不懂人情世故,但在范進中舉中稍稍不同,周進和范進名字中都帶一個“進”,坎坷的命運又極為相似,寓示著兩人個性中堅韌的一面,把兩人的命運聯繫在一切,著重襯托了命運多舛的明清知識分子在作品中的分量,也是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內心情感在作品中的投射,對周進細微傳神的刻畫,向讀者傳遞了古代知識分子慷慨、大義的一面。

03.范進為什麼屢考不中?

高中功名本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卻無端生出意外——讓范進樂極生悲。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古代的科舉考試

范進半生窮困潦倒,直至54歲才考上秀才,從20歲起開考,考了34年,前後20多次都沒有考中秀才,其間歷經了滄桑。

分析文章後發現有兩個原因。

第一,古代科舉考試的嚴格和無情。

先看一下古代科舉考試的規則。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文章的格式分八股,考試對八股文格式要求非常嚴格。

明清科舉考題的內容是四書五經,考生答題的時候不能任意發揮,答題範圍不能超出四書五經的範圍,要表達的觀點必須以宋代朱熹對四書的註釋為標準,以宋代、元代學者對五經的註釋為標準來答題,文風、語氣還要和四書、五經貼近。

這種八股文考試要分出拙文很容易,只要是格式不對、不是八股文,或者不是四書五經範圍就直接淘汰。

但要分出優勝文章很難,不僅要看文章的格式,還要看文章的觀點、見解、文章的深度,層層篩選,才能分出優劣。

故此,科舉考試的難度很大。

第二個原因:范進往年的運氣不好。

范進此次科考的經歷頗為戲劇。

周進問范進:

“如何總不進學?”

范進很是謙遜:

“總因童生文字荒謬,所以各位大老爺不曾賞取。”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古代的科舉考場

周學道安慰范進:

“這也未必盡然。你且出去,卷待本道細看。”

這次范進是第一個交卷,可週進看完試卷後,對范進很失望:

周學道將范進卷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裡不喜道:“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甚麼話!怪不得不進學。”丟過一邊不看了。

如果此刻有人交第二份試卷,周學道很可能永不再看范進的試卷,可偏偏沒有。

周進又把范進的試卷看了第二遍,覺得有點意思,等看完第三遍之後,大呼:

“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周進是說這篇文章意深言簡,凝練精闢,每一個字都像珍珠一樣圓潤、珍貴,是天地間的至文,自己看了三遍才看明白,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主考官也是人,判卷除了要具備豐富的學識外,還伴隨主考官的人品、情感和價值觀。

這就是范進34年來沒有被錄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世上的糊塗官太多,伯樂太少,從而耽誤了范進。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南京夫子廟科舉博物館

范進的確有真才實學,出手不凡,全場是第一個交卷,又讓主考官看了三遍才看明白,我們看出范進對考題胸有成竹,文章一氣呵成。

可以說是范進的實力和運氣決定了范進的命運,范進很幸運遇到了周進——人生的第一個貴人,賞識自己的伯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科考在必然之中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04.范進為什麼會瘋?

樂極生悲是范進中舉的最大亮點。

考取功名,是范進的一生的執念。這一執念給范進帶來了後半生的榮耀,也讓范進飽嘗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一定要“功成名就”的夢想在由最初的鮮活到後來的忽明忽暗,迷茫中支撐著范進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從勇敢跋涉到艱難爬行。

A.范進功成名就前的現實狀況。

范進20歲時開始參加考試,前後考了34年,前後二十多次考試,可謂堅韌不拔。

范進生性迂腐,不會種田,不諳人情世故,只會讀書;在古代,男人就是一家的頂樑柱,一家人經濟的支柱,而范進除了讀書就是讀書,不知道幾十年范進一家三口是怎麼過來的。

范進清醒意識到,在這種人生境遇下,唯一出人頭地的機會就是考取功名,只有忍辱負重,不問前程默默耕耘。

古代的科舉考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在院試中,考上秀才是成功的第一步,這也只是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畢業,象徵著你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並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而鄉試中的舉人就不一樣了,比現在的公務員含金量要高的多,考中舉人就意味著可以直接步入仕途,預示著功成名就,對於范進來說,這種變化當然是巨大的,范進不負眾望,最後官至山東學道。

所以,范進對功名的執念才這麼強烈。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南京江南貢院科舉博物館

B. 考中舉人後范進身邊環境的鉅變。

首先是胡屠夫對范進態度的轉變。

胡屠夫是范進的岳父,職業屠夫,虛榮、勢利,極端鄙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動輒對范進譏諷、辱罵,范進為參加鄉試問胡屠夫借盤纏,被胡屠夫罵的狗血噴頭;但在范進中舉後,對范進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前倨後恭,開始阿諛奉承、見風使舵。

其次是張鄉紳。

張鄉紳是位前舉人,趨炎附勢、攀附權貴,范進高中後看到范進貧寒的家境,直接送了范進50兩銀子和一套房產。

50兩銀子在當時是什麼概念?

周進中舉之前給人教書,一年的年薪是12兩銀子,按這個標準作為教書先生的最低收入,那50兩銀子就是周進當年四年的年薪,這還不算,又把城裡二環內的一套寬敞的房產送給了范進。

於是,在范進的茅草屋前,一段時間內是車水馬龍,拜訪、送禮、認親的人絡繹不絕,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消兩個月,范進家裡銀子、房產、田地、丫鬟僕人、米麵糧油都有了,范進這時還沒有去走馬上任,這前後的待遇差距有多大。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中國科舉博物館

范進半生執念於功名利祿,如今如願以償,當然很是享受這個過程,對於銀子、房產、僕人心安理得,悉數收下。

C.范進瘋癲時的內心變化。

對於考中舉人後將要發生的變化,范進是可以想象的,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幸福來的如此之快,范進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只是一個秀才自己就考了34年,從黑髮到白首,這舉人不知道又要考多少年,沒想到一次鄉試就中,還是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

考中舉人,對於范進意味著從此擺脫了半生的歧視、嘲諷、遭人白眼,內心的反差、跳躍是巨大的,猶如山腳下一隻踟躕、忍辱的爬行動物,霎時被命運送上了雲端,向下俯覽眾山,瞬間驚悚、失重、意外、震撼、不知所措,在人性中的功利、卑微的人生觀和鮮活的現實面前,范進內心無法承受。

在這種巨大的人生變故下,范進抵抗不了這種巨大的衝擊和碰撞,高不可及的夢想和眼前的現實瞬間重疊,讓范進恍如隔世,不能承受其榮華之重,精神一下崩潰,口中一邊嘶啞的呼喊,一邊癲狂的揚長而去。

是迂腐書生長期的落寞、壓力、夢想和猝不及防的幸福讓范進走到這一步。

04.范進中舉是對范進和現實社會的諷刺嗎?

有人說,范進中舉是對范進和現實社會的諷刺。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范進瘋了

諷刺范進對功名的熱衷和執念?諷刺范進功成名就前後的人情冷暖?

但當我們靜下心來反觀自己的時候,是不是也能從范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范進最大的執念就是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作為一個普通人,如同春天的草木,蒸蒸日上,向上、成長、趨利是人的本能,即使在光怪陸離的今天,毫不誇張的說,范進同樣是無數人的縮影,范進忍辱而頑強、卑微又倔強的偏執幾乎是所有懷揣夢想的人內心的折射,推心置腹,我們有什麼理由嘲諷命運坎坷的范進?

05.范進中舉是對科舉考試製度的諷刺嗎?

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的觀點,本文嘗試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

A.科舉制度是古代向社會公平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開始到晚清結束,前後歷時1300年。

在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打破了貴族階級對權力、文化和資源的壟斷,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是古代底層社會人士逆襲的一次機會,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正是處於這一時期。

科舉制度一直都存在弊端,到了清朝弊端更加明顯,這一時期世界的格局及經濟、科技、商業、軍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老的八股文、四書五經中的內容已經遠遠不適合明清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必將伴隨著大的變革,最後一直到清朝末期科考制度的結束。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浙江湖州狀元街區——重要歷史文化街區

對於歷史,我們不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去評判歷史,歷史的發展是有序的,每一個時代都有那一個時代的必然。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歷史的縮影,這個縮影對全球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在東西方社會看到這種科舉考試的影子。

B.古代的科舉制度對人才的選拔是寬泛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在對年齡的無限制。

求賢若渴,古代科舉對人才年齡的大小無限制。

范進是54歲考中秀才,周進是60多歲考上秀才,比起下面的兩位舉人,他們還算年輕人。

清朝乾隆年間,廣東謝啟祚98歲參加了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的廣東鄉試,放榜後居然還考中了;謝啟祚的科考之路並沒有終止,又長途跋涉去了京城參加了會試,轟動京城,被乾隆皇帝召見,破格讓他擔任國子監司業一職。

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二筆》中記載,廣東順德老秀才黃章,參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鄉試時已102歲,讓曾孫提著燈籠給自己開道,燈籠上寫著“百歲官場”。

科舉制度使民間不同年齡有才能的人一方面可以自食其力,另一方面能力所能及的為社會發揮餘熱。

古代科舉制度的主流做到了任才為賢,也在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吳敬梓先生在這個章節用周進、范進做主人公,無疑是在向讀者傳遞這一理念。

寫在後面: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啟示?


有人說范進是一個悲劇,那是忽略了范進雖年近花甲但依然考取了功名,被命運瞬間從人生的谷底送到雲端,開啟了與眾不同的人生,在有生之年如願以償,誰又能說范進是悲劇?


《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范進悲喜交加的命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南京孔廟狀元門


有人說范進是一個喜劇,那是沒有看到范進半生的潦倒落魄,忍氣吞聲,那種悽苦足以將范進的人生吞沒、毀滅,范進沒有在考前瘋,而是堅持到了考中後再瘋,實在是范進的幸運。

是悲、喜交加的戲劇人生構成了范進波折多舛的命運。

范進悲喜交加的人生究竟留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秀才、舉人、科舉考試,寒窗、瘋癲、人間冷暖,范進的一生像一道煙塵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今天只能從文字中浮想歷史的場景,意會作者內心的情感世界。

范進中舉,是吳敬梓先生用犀利的文筆生動刻畫了一個時代的人情冷暖,將古代科舉制度下一段真實的歷史留給了後人,讓後人從前朝的歷史和前人的命運中得到啟示,從而在未來少走彎路。

范進中舉,是作者借范進高中前後身份的反差、內心和環境的變化,發出的對靈魂和人性的拷問,這種拷問穿越時空。

范進一生執著於功名最終為了什麼?歷經艱辛執著功名、盡享榮華就是人生最終的歸宿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儒林外史》的其他章節尋覓答案。

對於范進的夢想、真情和酸楚,對於范進悲喜交加的人生,我們可以譏諷,可以羨慕,可以感嘆,可以悲憫,但更多的應該是啟發我們對自我的反觀,讓我們藉助古人的智慧,對自我積澱、揚棄,在感性和理性、在貪婪和剛正、在利祿和道義中做出取捨,讓複雜、善變的人性步步趨於理性和完美,為明天的命運做好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