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小说寓意深刻,范进中举前后不同人物内心的变化表现栩栩如生,作品虽然成书于乾隆年间,但小说的文字却很通俗,文字表现丰富,传神的刻画了明朝官场和布衣百姓不同社会阶层间人性和功利相互交错的人间百态。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极为推崇,鲁迅曾经形容过两部作品的伟大,一是《史记》,二是《儒林外史》,鲁迅说《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慼而能谐,婉而多讽”,是说用喜剧的手法描写了悲剧的故事,用委婉的文字勾勒了真实的社会,这个定位既形象又准确。

本文就从范进中举前的心态作为切入点,探索范进中举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分解范进中举:

01.范进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功名?02.周进和范进同时出现告诉我们什么?03.范进为什么屡考不中?

04.范进为什么会疯?05.范进中举是对范进和现实社会的讽刺吗?06.范进中举是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吗?

写在后面: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01.范进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功名?

这不得不说起古代的读书人。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古代读书人

A. 通过读书博取功名是古代社会普遍的社会现状。

古代读书人的身份、地位与众不同。

古人的生存方式从上古的狩猎、采果到养殖,再进入农耕时代,人们可以丰衣足食,进入封建社会后,贵族阶层需要对社会资源积累和再分配,需要长久维护自己的地位,而贵族阶层的管理思想、意识形态是依靠文化、学术及思想来支撑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一社会形态的真实写照。

更重要的是,古人的生活习俗、生存智慧以及人类的文明是通过思想和文化来传承的。

古代行业的社会地位通常按照士、农、工、商来排列,“士”就包含着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最高,其次是种田的人,再次是做工的人和商人。

在古代,读书人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古代人的仕途很多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走入仕途,所以在古代,读书人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范进就是属于这一类读书人。

B.因为志向和抱负而读书。

古代虽然物质条件贫乏,但人文氛围极为丰富,最鼎盛的时期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这一部分人就是因为心中的志向和梦想,这些人要么秉性正直,刚正不阿,要么逍遥自在、风淡云轻,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出现了很多通过读书、仕途来实现人生抱负,从而对时代影响巨大的读书人。

以上两种情况构成了古人热衷于功名的主线索。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国重斯文 天下至公 南京科举博物馆


02.周进和范进同台出现告诉读者什么?

在范进中举这一章节,周进对范进的人生影响重大。

周进是新任广东学政,范进的主考官,周进的人生经历和范进极为相似。

周进曾经是一位老童生,半生潦倒,在六十多岁还没考上秀才,给人教书为生,周进在儒林外史中刚刚出场的时候,极为落魄:

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

当年周进考取功名无望、触景生情,头抢号板,极度悲恸,在一干亲友的帮衬后极为感动,后考取了举人,在京城的会试中又中了进士,官至广东学政,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从此成为人中翘楚。

周进深深的知道自己的这一切来之不易,在初任广东学政的时候就默默告诉自己:

“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都细细看过,不可听著幕客,屈了真。”

周进作为主考官,在考场看到范进一见如故。

范进衣衫褴褛,花白胡须,面黄肌瘦,头上戴了一顶破毡帽,此时正是广东十二月份,范进还穿着麻布直裰,单衣,冻得瑟瑟发抖。

这不正是当年的自己吗?周进想起曾经奔波求学的过去,含辛茹苦六十多年,那种辛酸、无助涌上心头,大半生的艰难与颠沛历历在目,一时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科举博物馆

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范进引起了周进的特别注意。

在和范进分别的时候,周进又语重心长的告诉范进:

说道:“‘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达。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

就因为牢记了周进的这句话,范进才不顾胡屠夫的辱骂、嘲讽,铁了心的参加了乡试,结果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以上细节告诉读者,老学究周进有情有义,做事有原则,是位性情中人,铭记人性中的仁爱、道义以及沧桑的身世,并没有因为自己平步青云而忘记坎坷的过去。

古代读书人留给人最大的印象是迂腐,不懂人情世故,但在范进中举中稍稍不同,周进和范进名字中都带一个“进”,坎坷的命运又极为相似,寓示着两人个性中坚韧的一面,把两人的命运联系在一切,着重衬托了命运多舛的明清知识分子在作品中的分量,也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在作品中的投射,对周进细微传神的刻画,向读者传递了古代知识分子慷慨、大义的一面。

03.范进为什么屡考不中?

高中功名本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却无端生出意外——让范进乐极生悲。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古代的科举考试

范进半生穷困潦倒,直至54岁才考上秀才,从20岁起开考,考了34年,前后20多次都没有考中秀才,其间历经了沧桑。

分析文章后发现有两个原因。

第一,古代科举考试的严格和无情。

先看一下古代科举考试的规则。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文章的格式分八股,考试对八股文格式要求非常严格。

明清科举考题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生答题的时候不能任意发挥,答题范围不能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要表达的观点必须以宋代朱熹对四书的注释为标准,以宋代、元代学者对五经的注释为标准来答题,文风、语气还要和四书、五经贴近。

这种八股文考试要分出拙文很容易,只要是格式不对、不是八股文,或者不是四书五经范围就直接淘汰。

但要分出优胜文章很难,不仅要看文章的格式,还要看文章的观点、见解、文章的深度,层层筛选,才能分出优劣。

故此,科举考试的难度很大。

第二个原因:范进往年的运气不好。

范进此次科考的经历颇为戏剧。

周进问范进:

“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很是谦逊:

“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古代的科举考场

周学道安慰范进:

“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待本道细看。”

这次范进是第一个交卷,可周进看完试卷后,对范进很失望:

周学道将范进卷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

如果此刻有人交第二份试卷,周学道很可能永不再看范进的试卷,可偏偏没有。

周进又把范进的试卷看了第二遍,觉得有点意思,等看完第三遍之后,大呼: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周进是说这篇文章意深言简,凝练精辟,每一个字都像珍珠一样圆润、珍贵,是天地间的至文,自己看了三遍才看明白,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主考官也是人,判卷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识外,还伴随主考官的人品、情感和价值观。

这就是范进34年来没有被录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世上的糊涂官太多,伯乐太少,从而耽误了范进。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

范进的确有真才实学,出手不凡,全场是第一个交卷,又让主考官看了三遍才看明白,我们看出范进对考题胸有成竹,文章一气呵成。

可以说是范进的实力和运气决定了范进的命运,范进很幸运遇到了周进——人生的第一个贵人,赏识自己的伯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科考在必然之中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04.范进为什么会疯?

乐极生悲是范进中举的最大亮点。

考取功名,是范进的一生的执念。这一执念给范进带来了后半生的荣耀,也让范进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一定要“功成名就”的梦想在由最初的鲜活到后来的忽明忽暗,迷茫中支撑着范进在考取功名的路上从勇敢跋涉到艰难爬行。

A.范进功成名就前的现实状况。

范进20岁时开始参加考试,前后考了34年,前后二十多次考试,可谓坚韧不拔。

范进生性迂腐,不会种田,不谙人情世故,只会读书;在古代,男人就是一家的顶梁柱,一家人经济的支柱,而范进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不知道几十年范进一家三口是怎么过来的。

范进清醒意识到,在这种人生境遇下,唯一出人头地的机会就是考取功名,只有忍辱负重,不问前程默默耕耘。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在院试中,考上秀才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也只是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象征着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乡试中的举人就不一样了,比现在的公务员含金量要高的多,考中举人就意味着可以直接步入仕途,预示着功成名就,对于范进来说,这种变化当然是巨大的,范进不负众望,最后官至山东学道。

所以,范进对功名的执念才这么强烈。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南京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

B. 考中举人后范进身边环境的巨变。

首先是胡屠夫对范进态度的转变。

胡屠夫是范进的岳父,职业屠夫,虚荣、势利,极端鄙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动辄对范进讥讽、辱骂,范进为参加乡试问胡屠夫借盘缠,被胡屠夫骂的狗血喷头;但在范进中举后,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前倨后恭,开始阿谀奉承、见风使舵。

其次是张乡绅。

张乡绅是位前举人,趋炎附势、攀附权贵,范进高中后看到范进贫寒的家境,直接送了范进50两银子和一套房产。

50两银子在当时是什么概念?

周进中举之前给人教书,一年的年薪是12两银子,按这个标准作为教书先生的最低收入,那50两银子就是周进当年四年的年薪,这还不算,又把城里二环内的一套宽敞的房产送给了范进。

于是,在范进的茅草屋前,一段时间内是车水马龙,拜访、送礼、认亲的人络绎不绝,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消两个月,范进家里银子、房产、田地、丫鬟仆人、米面粮油都有了,范进这时还没有去走马上任,这前后的待遇差距有多大。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中国科举博物馆

范进半生执念于功名利禄,如今如愿以偿,当然很是享受这个过程,对于银子、房产、仆人心安理得,悉数收下。

C.范进疯癫时的内心变化。

对于考中举人后将要发生的变化,范进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幸福来的如此之快,范进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只是一个秀才自己就考了34年,从黑发到白首,这举人不知道又要考多少年,没想到一次乡试就中,还是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考中举人,对于范进意味着从此摆脱了半生的歧视、嘲讽、遭人白眼,内心的反差、跳跃是巨大的,犹如山脚下一只踟蹰、忍辱的爬行动物,霎时被命运送上了云端,向下俯览众山,瞬间惊悚、失重、意外、震撼、不知所措,在人性中的功利、卑微的人生观和鲜活的现实面前,范进内心无法承受。

在这种巨大的人生变故下,范进抵抗不了这种巨大的冲击和碰撞,高不可及的梦想和眼前的现实瞬间重叠,让范进恍如隔世,不能承受其荣华之重,精神一下崩溃,口中一边嘶哑的呼喊,一边癫狂的扬长而去。

是迂腐书生长期的落寞、压力、梦想和猝不及防的幸福让范进走到这一步。

04.范进中举是对范进和现实社会的讽刺吗?

有人说,范进中举是对范进和现实社会的讽刺。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范进疯了

讽刺范进对功名的热衷和执念?讽刺范进功成名就前后的人情冷暖?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时候,是不是也能从范进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范进最大的执念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作为一个普通人,如同春天的草木,蒸蒸日上,向上、成长、趋利是人的本能,即使在光怪陆离的今天,毫不夸张的说,范进同样是无数人的缩影,范进忍辱而顽强、卑微又倔强的偏执几乎是所有怀揣梦想的人内心的折射,推心置腹,我们有什么理由嘲讽命运坎坷的范进?

05.范进中举是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讽刺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观点,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

A.科举制度是古代向社会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到晚清结束,前后历时1300年。

在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权力、文化和资源的垄断,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古代底层社会人士逆袭的一次机会,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正是处于这一时期。

科举制度一直都存在弊端,到了清朝弊端更加明显,这一时期世界的格局及经济、科技、商业、军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老的八股文、四书五经中的内容已经远远不适合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必将伴随着大的变革,最后一直到清朝末期科考制度的结束。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浙江湖州状元街区——重要历史文化街区

对于历史,我们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评判历史,历史的发展是有序的,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一个时代的必然。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历史的缩影,这个缩影对全球的影响都是深远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东西方社会看到这种科举考试的影子。

B.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是宽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对年龄的无限制。

求贤若渴,古代科举对人才年龄的大小无限制。

范进是54岁考中秀才,周进是60多岁考上秀才,比起下面的两位举人,他们还算年轻人。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谢启祚98岁参加了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的广东乡试,放榜后居然还考中了;谢启祚的科考之路并没有终止,又长途跋涉去了京城参加了会试,轰动京城,被乾隆皇帝召见,破格让他担任国子监司业一职。

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让曾孙提着灯笼给自己开道,灯笼上写着“百岁官场”。

科举制度使民间不同年龄有才能的人一方面可以自食其力,另一方面能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发挥余热。

古代科举制度的主流做到了任才为贤,也在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敬梓先生在这个章节用周进、范进做主人公,无疑是在向读者传递这一理念。

写在后面: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有人说范进是一个悲剧,那是忽略了范进虽年近花甲但依然考取了功名,被命运瞬间从人生的谷底送到云端,开启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在有生之年如愿以偿,谁又能说范进是悲剧?


《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南京孔庙状元门


有人说范进是一个喜剧,那是没有看到范进半生的潦倒落魄,忍气吞声,那种凄苦足以将范进的人生吞没、毁灭,范进没有在考前疯,而是坚持到了考中后再疯,实在是范进的幸运。

是悲、喜交加的戏剧人生构成了范进波折多舛的命运。

范进悲喜交加的人生究竟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秀才、举人、科举考试,寒窗、疯癫、人间冷暖,范进的一生像一道烟尘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今天只能从文字中浮想历史的场景,意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范进中举,是吴敬梓先生用犀利的文笔生动刻画了一个时代的人情冷暖,将古代科举制度下一段真实的历史留给了后人,让后人从前朝的历史和前人的命运中得到启示,从而在未来少走弯路。

范进中举,是作者借范进高中前后身份的反差、内心和环境的变化,发出的对灵魂和人性的拷问,这种拷问穿越时空。

范进一生执着于功名最终为了什么?历经艰辛执着功名、尽享荣华就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寻觅答案。

对于范进的梦想、真情和酸楚,对于范进悲喜交加的人生,我们可以讥讽,可以羡慕,可以感叹,可以悲悯,但更多的应该是启发我们对自我的反观,让我们借助古人的智慧,对自我积淀、扬弃,在感性和理性、在贪婪和刚正、在利禄和道义中做出取舍,让复杂、善变的人性步步趋于理性和完美,为明天的命运做好铺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