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學習論

一、學習的重要性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在勸學開篇如是說。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然人之初生,雖有愚智之異,生而知之、生而為聖卻是不大可能,故我們獲取知識道理、規律法則然後提升自我的途徑就只能是向外界學習。可以向人學習,從書本中學習,向自然界學習,總之,需要學習。“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外在環境的影響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外在環境對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相互之間必定存在一些差異,但剛出生時,大家都是白紙一張。潛移默化、耳濡墨染並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每天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可以被看作是被動的學習,而如果缺乏主動的學習,那這就是學習的主要來源了。孟母三遷,是其義也,出淤泥而不染者獨荷花也。“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當然,你我都可以是環境的創造者,創造維持良好的環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三、如何學習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學習之要其一在於持續積累,其二在於專心致志。真積力久方能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一出一入則塗巷之人罷了。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綴,丘山崇成;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從出生到成人到智慧頂峰,如果堅持學習,那麼愚可為智,如果不學習,智也易愚,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視而聽;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僅是積累也還是不夠的,它只能決定走多條道的可能性,專心致志才能在一條路上走的更遠,畢竟不管我們是誰,壽命都是有限的,而未知是無限的。“學也者,固學一之也。”學習既要從始到終一以貫之,也要專心致志。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學習最終體現在言行上。思想具體體現在語言和行動上,但光說是萬萬不夠的,行動才能出結果。知行合一、言行如一才是真知真學。

“學莫便乎進其人。”在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比遇到良師更幸運的了。其在其所在的領域已經有了極高的造詣,能夠給予我們很好的引領,其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使我們能自覺不自覺向其靠近,免去了很多我們需要苦苦摸索的過程,從而快速登堂入室,我們還時不時能透過他領略一下前方的風景。老師易得,良師難求,能遇到的都是幸運,有了良師在所學的道路上可謂事半功倍了。

四、學習到什麼地步

"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學習達到的最好的地步應該是全面學習和對所專攻的領域全面掌握並不斷開拓。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不能應已取得的成效而滿足,只有不滿於現狀,不斷前行,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對所求之知一定要求是真知,自己堅信不疑,恪守真知,體現在日常的言行之中,並以此作為自己的道德操守和行為準則。“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有了自己的道德操守、行為準則和思考,就能內心安定,應物自如。“能定能應”應是學習達到的最終效果,如此成效令人心馳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