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四種人不博學但可以做老師

“師”之一字,本來是指軍隊,後來逐漸用到老師這一角色上,並被古人賦予了深厚的角色內涵。對於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意義,古人很早就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思考。先秦儒學宗師荀子曾討論什麼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他說“師術有四”:

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

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

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

——《荀子·致士》

第一種人:尊嚴而憚

人的本性是服從比自己強的人,這個強可以是武力,也可以是德性。老師與學生這一對關係並不是完全平等的,老師掌握著督促學生學習的權力,併合理地使用著獎懲的權力。既然是權力,就不能隨便地使用它,使用者必須要保持一種肅穆的態度,才能合理地發揮權力的作用。

所以“尊嚴而憚”的人能夠做老師,因為他莊嚴尊重,不會隨便地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他合理地使用著手中的權力,讓人敬畏而不會不服從。

第二種人:耆艾而信

耆,是指60歲以上的老人;艾葉蒼白,與白髮顏色相近,代指50歲以上的老人。耆艾就是用來稱呼老年人的。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人過五十,經歷過年少時的求學、青年時的奮鬥、中年時的沉浮,懂得了許多道理,此時他能夠做到令人信服,說明他各方面已經很成熟了,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因為他不會引起過多的質疑。

第三種人:誦說而不陵不犯

陵是超越,犯是違背。按理說一個無法超越前人的人其學識是有限的,他自身不一定有深厚的學問和精妙的思考。但這種人也可以做老師,因為他不會教你他不知道的東西。

一個人能夠堅守某些原則,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他人的說教呢?譬如顏回,孔子說他能夠完全地接受自己的學說而不違背,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把這些基本的、規範的內容做到,他雖然做不到成為名師,但足以成為一名良師。

第四種人:知微而論

與第三種人不同的是,這種人有比較深的思考。他的知識面可能不是非常廣博,但是在他所知的範圍裡,他都仔細地進行過思考,對自己學到的每樣東西都能侃侃而談。孔子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即是說此。

例如《老子》雲:“上善若水。”為什麼水可以成為最接近“道”的東西?一般人可能會接受老子說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說法而不去進一步思考。但“知微”的人會結合實際、理論進行思考,他會想洪水也接近“道”嗎?等他把這些深處的東西想明白了,他雖然只通曉這一點,但也足以做老師了。

古今老師的差異性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古代的不一定適合現代。古代老師與現代老師的差異決定了兩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首先是古代是一個階級社會,一般人拜師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並不是交了學費就能跟隨老師學習了。在古代,學生是沒有選擇老師的權利的,而老師也不會隨便收徒。這就意味著教學不是一件只傳授知識的事情,它還包括德性的培養、實踐的鍛鍊等事,老師一旦收徒,就要用慎重的態度去教學。這種慎重,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還體現在儀容行為上。

現代老師則不然,現代教育是一條流水線。老師不用負責學生的收進,也不用負責學生的人生前途,他只負責傳授規定的知識,可以與上面所說的第四種人相提並論。師生間的關係也沒有古代那麼濃厚,反而更多了一些交換關係——學生付錢,老師授課。

但對於現代老師來說,首先這種交換關係並不能與他們的付出相等,甚至很多老師是超負荷工作。其次是這種關係容易讓他們失去對這份工作的信念和價值感,當老師不再認為他的職業有特殊意義時,他自然也無法教出有意義的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