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客套是虛偽,太隨意惹人厭,《荀子》:守禮也得講中道

荀子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耿直的他因為“性惡論”在後世可是頗受爭議,這麼受爭議的一位大先賢,除了“性惡論”外,也有其它非常直接且經典的理論,還是“一句話可以把人噎死的”那種。

說話噎人可能不太討喜,但偏偏他還一語中的,說得有理有據,讓人反駁不了。

想必後世荀子備受爭議的原因,也與他一語中的耿直和尖銳有關吧。耿直與尖銳的人,大抵不太討喜。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的朋友太直接,還太尖銳,有時候,要面子的咱胸口那顆小心臟可能就受不了。

太客套是虛偽,太隨意惹人厭,《荀子》:守禮也得講中道


今天,我們不說荀子那“太直接”的性惡論,我們來聊聊荀子溫文儒雅的“禮”。但是,荀子果然還是荀子,他關於“理”的某些議論,可能也會把我們羞得不行。

為了讓這篇文章有那麼些些實用性,我們先說說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吧。生活中,我們不乏會遇到這樣兩類人,第一類人,歡迎你的方式太客套、太隆重,“熱情”得讓你有些受不了。這類人一般和我們不太熟,但是“討好”意味十足,有些個虛偽。而這種過度的“熱情”,或者說“套近乎”,更多是下屬對於領導的姿態,或者是有求於人的姿態。

太客套是虛偽,太隨意惹人厭,《荀子》:守禮也得講中道


第二類人,做事太隨意,一直在逾越規則的邊緣遊走,和這種輕視“規則”的人交往,尤其是合作,難免時不時坐幾趟心靈的“過山車”,心臟不好的人要注意和這類人保持距離。而這種太隨意的人也不太懂得和人保持合適的距離,自來熟一般。也不是說自來熟不好,他們可能比較喜歡錶達自己的情感,但是過於外露內心情感而無視規則,也難免會讓人心生不快。

太客套是虛偽,太隨意惹人厭,《荀子》:守禮也得講中道


讀到這裡,手機對面的你是不是想到了誰?別回憶了,我懂你,荀子也懂你。

針對太客套或者說不停和你套近乎讓你覺得有些虛偽的人,以及太隨意到接近無視規則的人,荀子都給予了批評,並且指明,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禮”上,也需要符合“中道”。

在《荀子》一書的“禮論”篇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的議論:

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文理、情用相為內外表裡,並行而雜,是禮之中流也。”

荀子這句話十分直接了,首先,他指出,對待他人,如果熱情過了頭,文飾禮儀搞過度了,這說明沒啥誠信。這種情況就是咱上面說的“太套近乎”或者“客套過了頭”的情況。

太客套是虛偽,太隨意惹人厭,《荀子》:守禮也得講中道


也就是說,在荀子心裡,太套近乎或者說熱情過了頭等於沒誠意。那麼多說一句,各位注意了,如果你的身邊有一個一見面就對你笑嘻嘻,天天捧你的人,這個人可能嘴巴里面“跑火車”,沒誠意哦。當然,具體怎麼樣,大家自行判斷。

言歸正傳,其次,荀子又指出,如果一個人不那麼重視規則,用荀子的話說就是不怎麼在乎文飾禮儀,將內心情感外露,熱情奔放得有些個過,也是不好的。

那麼如何對待“禮”才是正確的呢?一個字“度”,兩個字“適度”,用荀子的話說,就是“中流”。

何謂“禮”的“中流”?荀子說,外在的文飾禮儀和內在的誠心相互配合,互為表裡,並行相會,才是禮的“中道”,也就是所謂的“中流”。

太客套是虛偽,太隨意惹人厭,《荀子》:守禮也得講中道


所以,荀子更多是在講身心合一的循禮而為,不要缺乏誠意的過度客套,也不要沒有“儀式感”的過度隨意。

太客套沒誠意,讓“禮”淪為形式,可悲;而誠心過度禮儀不足,則讓自己的誠心因沒了“儀式感”而失去說服力,浪費了一片真心,可惜。

太客套是虛偽,太隨意惹人厭,《荀子》:守禮也得講中道


“有禮有節”、“舉止得體”大抵就是內在的誠心和外在文飾禮儀合二為一的情況。所以,實在不必為了討好某人去表現出過分的“客套”,這樣反而會讓人心生反感。也不要太無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最好以人際交往的“規則”將自己和他人保持在“安全距離”內,避免自己無視“規則”太過外露的感情,嚇跑了身邊想要珍惜的人。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