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一書中關於君子的若干言行舉止準則

《荀子》一書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關於君子的言行舉止論述,對如何修身養性做好人有著積極的作用。

君子之學——

【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譯文】君子說:學習是不能停止的。

【原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會聰明智慧,行為就沒有過錯了。

【原文】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譯文】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原文】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譯文】君子為學,聽在耳裡,記在心上,外散於身體儀態之中,而表現於一舉一動之間。即使是極細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人的楷模。

【原文】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譯文】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身心;小人學習,只是想用所學的東西向他人顯示。

君子之言——

【原文】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鐘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無厭。

【譯文】君子對於辯說,一定是志之所好在此,行之所安在此,並以積極宣揚為樂。人都喜歡談說自己崇尚的東西,君子尤其如此。所以贈人以善言,比金石珠玉更有價值;用善言勸勉人,比華麗的衣服色彩更美好;聽從善言,比聽鐘鼓琴瑟之音還快樂。所以君子對於善言,津津樂道而從不厭倦。

【原文】少言而法,君子也。

【譯文】說話很少,但合於法則,這是君子。

君子之辯——

【原文】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焉。是以小人辯言險而君子辯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1〕也,則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辯不若其吶〔2〕也;言而仁之中也,則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於上所以道於下,政令是也;起於下所以忠於上,謀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無厭。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言君子必辯。

【譯文】君子一定要辯說。人都喜歡談說自己崇尚的東西,君子尤其如此。所以小人宣揚的是邪惡,君子宣揚的是仁愛。言論與仁愛無關,那麼他說話就不如不說,善辯還不如口齒笨拙;所言與仁愛有關,則以好說為上,以不好說為下。所以仁道之言的意義很重大。發自君主,用來引導人民的言語,就是政令;出自臣子,忠於君主的言論,就是諫救。所以君子對於仁的踐行從不厭倦。一定是志之所好在此,行之所安在此,並以積極宣揚為樂。所以說君子一定是好辯說的。

【原文】先慮之,早謀之,斯須之言而足聽,文而致實,博而黨正,是士君子之辯者也。

【譯文】事先經過考慮,提前謀劃過,倉促之間說出的話也能有足夠的力量打動人,說出的言論有文采而又質樸平實,淵博而又正直,這是士君子的辯說。

君子之慎——

【原文】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譯文】言語有時會招來禍患,行為有時會招致侮辱,君子於自立之所一定要慎重選擇啊!

【原文】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譯文】君子不急躁、不隱瞞、不盲目,順其人之可與言否,小心謹慎地言說。

【原文】恭敬,禮也;調和,樂也;謹慎,利也;鬥怒,害也。故君子安禮、樂、利,謹慎而無鬥怒,是以百舉不過也。小人反是。

【譯文】恭恭敬敬,就是禮節;協調和諧,就是音樂;謹慎小心,就是利益;鬥毆發怒,就是禍害。君子喜愛禮節、音樂、利益,謹慎小心而不鬥毆發怒,因此各種行動都不會失誤。

【原文】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譯文】公正會產生聰明,偏私會產生愚昧;端正謹慎會產生通達,欺詐虛偽會產生閉塞;真誠老實會產生神明,大言自誇會產生糊塗。這六種相生,君子要謹慎對待,也是禹和桀不同的地方。

君子之知——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

【譯文】君子知道不全不純不足以為美,所以誦說經典,以求貫穿其大義,研讀思索以求其精旨,設身處地,以古人所做的事情為楷模,而求其所處之法,根除一切害道之事,以保持學之所得。

君子之容——

【原文】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抴,故能寬容,因眾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夫是之謂兼術。

【譯文】

所以君子嚴於律己,好像用繩墨量木材,對待別人,就應該用引導的方法,這就像用舟楫接引人上船,這樣才能做到寬廣包容,依靠眾人而成天下之大事。所以君子自己賢能卻能包容才劣之人,自己智慧卻能包容愚鈍之人,自己廣博卻能包容淺陋之人,自己專精卻能包容知識駁雜之人,這就是兼容之道。

君子之能——

【原文】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醜,不能亦醜。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不能,則恭敬繜絀以畏事人。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傾覆人。故曰,君子能則人榮學焉,不能則人樂告之。小人能則人賤學焉,不能則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譯文】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沒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醜惡的,沒有才能也是醜惡的。君子有才能,就寬宏大量平易正直地來啟發引導別人;沒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謙虛退讓來小心侍奉別人。小人有才能,就驕傲自大邪僻背理地來傲視欺凌別人;沒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誹謗來傾軋搞垮別人。所以說:君子有才能,那麼別人就會把向他學習看作光榮;沒有才能,那麼別人就會樂意地告訴他知識。小人有才能,那麼別人就會把向他學習看作為卑鄙;沒有才能,那麼別人就不願意告訴他什麼。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之文——

【原文】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寡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謂矣。

【譯文】君子寬宏大量,但不懈怠馬虎;方正守節,但不尖刻傷人;能言善辯,但不去爭吵;洞察一切,但不過於激切;卓爾不群,但不盛氣凌人;堅定剛強,但不粗魯兇暴;寬柔和順,但不隨波逐流;恭敬謹慎,但待人寬容。這可以稱為最文雅最合乎禮義的了。《詩》雲:“溫柔謙恭的人們,是以道德為根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君子之義——

【原文】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言己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義屈信變應故也。

【譯文】君子推崇別人的德行,讚揚別人的優點,並不是出於諂媚阿諛;公正地議論、直接地指出別人的過錯,並不是出於詆譭挑剔;說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擬,和天地相併列,並不是出於浮誇欺騙;隨著時勢或退縮或進取,柔順得就像香蒲和蘆葦一樣,並不是出於懦弱膽怯;剛強堅毅,沒有什麼地方不挺直,並不是出於驕傲橫暴。這些都是根據道義來隨機應變、知道該屈曲就屈曲該伸直就伸直的緣故啊。《詩》雲:“該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無不可;該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這說的是君子能根據道義來屈伸進退隨機應變的事。

君子之節——

【原文】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三節者當,則其餘莫不當矣;三節者不當,則其餘雖曲當,猶將無益也。

【譯文】所以統治人民的君主,要想安定,就沒有比公平執政、愛護人民更好的了,要想顯榮,就沒有比尊崇禮義、敬重士人更好的了,要想建立功名,就沒有比推崇賢良、任用能人更好的了。這些是當君主的關鍵。這三個關鍵都做得恰當,那麼其餘的就沒有什麼不當了。這三個關鍵做得不恰當,那麼其餘的即使處處恰當也於事無補。

君子之貴——

【原文】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 貴。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 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

【譯文】君子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不以不正當的難能為可貴;對於自己的學說,不以不正當的明察為寶貴;對於自己的名聲,不以不正當的流傳為珍貴。只有行為、學說、名聲符合了禮義才是寶貴的。

君子之專——

【原文】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譯文】彷徨於歧路的人到達不了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會被兩者不容。眼睛不能同時看清楚兩樣東西,耳朵不能同時聽清楚兩種聲音。螣蛇沒有腳但卻能飛。梧鼠有五種生存技能卻常常處於窮境。《詩經》上說:"布穀鳥在桑樹上築巢,公平如一地養育它的七隻幼鳥。善良的君子們,他們的行為儀態多麼堅定專一。堅定專一不偏邪,思想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要堅定專一啊!

君子之誠——

【原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

【譯文】君子保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如果能做到極其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義就行了。真心實意地堅持仁德,仁德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仁德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顯得神明,顯得神明,就能感化別人了;真心實意地奉行道義,就會變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別人了。

君子之勇——

【原文】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譯文】合乎道義的地方,就不屈服於權勢,不顧自己的利益,把整個國家都給他他也不改變自己的思想觀點,雖然看重生命、但堅持正義而不屈不撓,這是士君子的勇敢。

君子之殊——

【原文】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譯文】君子容易結交,但難以用不合禮儀的行為來親近他;容易恐懼,但難以脅迫;害怕禍患,但不逃避為正義而犧牲;希望得利,但不做自己認為不合禮儀的事;與人結交很親密,但不結黨營私;言談雄辯,但不玩弄辭藻。胸懷是多麼寬廣啊!他是和世俗有所不同的。

君子之術——

【原文】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是何邪?則操術然也。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推禮義之統,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若使一人。故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然也。

【譯文】君子地位尊貴了,而內心仍很恭敬;心只有方寸之地,但心懷的理想卻很遠大;能聽到、能看到的很近,而聽見、看見的東西卻很遠。這是為什麼呢?是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這樣。君子審察了當代帝王的統治之道,從而再去考查上百代帝王之前的政治措施,就像端正身體拱著手來議論之從容不勞。推究禮義的綱領,分清是非的界限,總攬天下的要領,用來治理海內的民眾,就像役使一個人一樣那麼得心應手。所以掌握的方法越簡約,能辦成的事業就越大;就像五寸長的曲尺,能夠畫出天下所有的方形一樣。所以君子不用走出內室廳堂而天下的情況就都聚集在他這裡了,這是因為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使他這樣的啊。

君子之敬——

【原文】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進與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譯文】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羨慕那些由上天決定的事;小人放棄了自己的努力,而羨慕由上天決定的事。君子重視自己的努力而不羨慕由上天決定的事,所以日益精進;小人放棄自己的努力而羨慕由上天決定的事,所以每日退步。君子日進而小人日退,道理是一樣的。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如此懸殊,原因就在這裡。

君子之榮——

【原文】君子可以有勢辱,而不可以有義辱;小人可以有勢榮,而不可以有義榮。有勢辱無害為堯,有勢榮無害為桀。義榮勢榮,唯君子然後兼有之;義辱勢辱,唯小人然後兼有之。是榮辱之分也。

【譯文】君子可以有勢辱而不可以有義辱,小人可以有勢榮而不可能有義榮。有勢辱並不妨礙成為堯,有勢榮並不妨礙會成為桀。義榮、勢榮,只有君子才能兼有;義辱、勢辱,只有小人才能兼有。這就是榮辱的分別了。

君子之恥——

【原文】士君子之所能不能為: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而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譯文】士君子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有:君子能做到道德高尚,但不必一定要別人尊敬自己;能做到講信用,但不必一定要別人相信自己;能做到任用賢能,但不必一定要別人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道德不修為恥,而不以被人汙衊為恥;以不講信義為恥,而不以不被人信任為恥;以沒有能力為恥,而不以沒有得到任用為恥。所以不被浮名所誘惑,不被誹謗所嚇倒,行為做事遵循著道的規範,嚴肅地端正自己的言行,不為外物所動搖,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君子之名——

【原文】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

【譯文】至於君子嘛,對別人說真話,也希望別人相信自己;對別人忠誠,也希望別人親近自己;善良正直而處理事務合宜,也希望別人讚美自己。他們考慮問題容易明智,做起事來容易穩妥,堅持的主張容易成立,結果就一定能得到他們所喜歡的光榮和利益,一定不會遭受他們所厭惡的恥辱和禍害。所以他們窮困時名聲也不會被埋沒,而通達時名聲就會十分顯赫,死了以後名聲會更加輝煌。

君子之勝——

【原文】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勌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君子貧窮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勢也;安燕而血氣不衰,柬理也;勞勌而容貌不枯,好文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

【譯文】君子對於謀求私利很不在意,對於禍害早早遠離,對於恥辱警惕而回避,對於道義所在,又極其勇毅去擔當。君子貧窮卻志向廣大,富貴卻恭敬有禮,安閒的時候血氣不懈怠,勞倦的時候容色不輕慢隨便,發怒的時候不過分處罰,高興的時候不過分賞賜。貧窮而志向廣大,是因為尊崇仁愛;富貴而恭敬有禮,是不以勢驕人;安閒的時候血氣不懈怠,是按照禮儀所宜去做;勞倦的時候容色不輕慢隨便,是注重禮儀;生氣的時候不過分處罰,高興的時候不過分賞賜,是能以禮法剋制私意。《尚書》說:"不要憑著個人的喜好辦事,要遵照先王的正道去做。不要憑著個人的憎惡辦事,要遵照先王的禮儀去做"。這是說君子能用公義戰勝私意了。

君子之不為——

【原文】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專行也。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譯文】痛快一時卻導致死亡的,是由於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殘害的,是由於嫉妒;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於毀謗;想要澄清而愈來愈混沌,是由於口舌;供養款待別人而交情越來越淡薄,是由於待人接物不當;能言善辯而不被人喜歡,是由於好爭執;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於盛氣凌人;方正守節而不受人尊重,是由於尖刻傷人;勇猛無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於貪婪;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於喜歡獨斷專行。這些都是小人所幹的,是君子所不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