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中医曾经的失落,不忘中医先辈的抗争

3月17日是国医节,说起国医节,可能很多人可能会对此感到很陌生,我们知道护士节、医师节是护士和医生们的节日,那国医节又是纪念什么的呢?

3.17国医节 | 不忘中医曾经的失落,不忘中医先辈的抗争

国医节其实是为了纪念反对取消旧医药及全盘否定中医中药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而设定的节日(每年的3月17日)。

我们学过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民国时期,中医药不仅受到西医的冲击,而且还被认为是封建糟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和打压。

当时汪精卫政府要反对中医,废除中药。一个在日本留过学的西医余岩(字云岫)借势发难,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围绕着“废止中医”问题,提出:取消旧医药(那时中医中药被称为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很多的中医界人士都怀着一腔悲愤,奋起反抗,绝不能让流传了上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丧于我辈之手。于是,由叶开泰药号组织领导的一场抵制废止中医药运动就此展开。

那为什么国医节要定在3月17日呢,民国中医陈存仁在其《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中写到:“中医界经过了这一次的大风暴,我们就根据在总商会开大会第一天的日期(1929年3月17日),定为“国医节”,又称“三一七事件”。从此之后,年年三月十七日那一天,全国中医界都举行国医节纪念仪式。”

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国医节”。

91年过去了,中医界人士还会在3月17日这一天纪念“国医节”。

而2020年的3.17国医节显得尤为特殊。大家都知道在今年年初,中国爆发了新冠肺炎,现在肺炎在我国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接住了疫情的考验,让中国人又重新认识了一次祖国传统医学,也让中医人自信。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国医节的纪念有了别样的意义。下面为大家回顾一下关于国医节的历史,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中医药在当时的艰难处境和中医人的不懈抗争,以史为鉴,为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崛起奋斗。

一、回顾历史

01 国医节始末

3.17国医节 | 不忘中医曾经的失落,不忘中医先辈的抗争


▲代表团合影

02 三一七事件是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的高潮

中医乃我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一枝独秀。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

废止中医思潮成为政府千方百计排斥、摧残中医的思想基础。从道光皇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企图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中医废存之争涵盖在近代中西医之争中,西医试图废除中医,消灭中医,中医愤而反抗。

国医节纪念的三一七事件是中医废存之争的一个高潮。

03 近代中医废存之争重要历史节点

▶1912年,北洋政府新定学制,摒中医于学校门外,中医界开始了第一次请愿抗争之举

▶1915年,随着两大西医会团体的创立,中国医学团体有了中西之分。

▶废止中医之论始发于清末民间,构成废除思想之滥觞,民初后废医论者渐多,1916年余云岫著《灵素商兑》,提出废止中医,非偶发之论,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几年后杜亚泉、恽铁樵等出面应战,开中西医学术正面论战之先河。

▶1925年,中医界再次请准中医加入学系,中西医之争卷入了上层;同年,上海医师公会创立,废止中医之营垒开始形成,于是中西论战了无虚日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肇建,政府设卫生部,权柄为协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刘瑞恒等西化派所握,中西医之间形同冰炭。

▶1929年废止中医案出台,由此引发全国性大抗争,双方剑拔弩张、势如洪水不复可遏。这场混战持续近10年因抗战而搁止,其间,医界、学界、政界乃至社会公众纠缠其中,集会、请愿、抗争、论战此伏彼起。战后风波再起,一直延续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瓦解。

二、当历史照进现实

三一七事件历史意义结合中医战疫现实,现实与历史部分重叠,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依然值得学习。

01权利是争取来的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的通过,让中医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问题,这是西医势力首次动用政治力量来解决文化纷争,中西医之争由之前的文字和理论上的论战,转化到了政治和法律层面上来。而中医人的反击也是利用了政治力量,3月23日下午,请愿团终于见到蒋介石,他说:“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对中医绝对拥护,你们放心好了。小时候,我有病都请中医看的,现在也常服中药。”接见时间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但蒋介石的话让中医代表团相信,问题已得到了彻底解决。

战疫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支持中医药参与抗疫相关政策一直十分及时。没有政策支持,何谈中医药发挥作用。而政策的支持,中医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非典期间,便是邓铁涛邓老等中医元老争取到中医介入非典治疗,证明了中医治疗瘟疫病的优势,此次中医抗疫,更有张忠德为代表的一批中医人,带着非典经验进入战场。

如今,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之前,几乎都会有征求意见稿,是中医人建言的好机会。目前,院内制剂等相关政策尚未出台,为这些政策积极建言,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是中医人在提升医术之余,另外一种历史责任。

02中医界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

在西医的冲击面前,一盘散沙中医人首次团结起来,共同抗争,意识到各自为政不利于事业发展。要知道,中医医生一直长期处于各自为政,长期讥评的关系中,这样的弊习直到现在还存在。

抗疫期间,中医内部总体的言论是向好的,但依然有部分攻击同行的无理言论。

三一七事件以后,中医师们日益减少彼此间的恶意攻击,甚至效法西医而拟定多种中医医学伦理,1933年上海国医公会制定的十八条“国医公约”中,便有多条专门论及同道相处的伦理,如“八、对病家切忌攻讦前医方药”,“九、对友人切忌评论同道短长”。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反思些什么?

03舆论工具功不可没

《康健报》创始人陈存仁和《医界春秋》杂志创始人张赞臣利用《康健报》和《医界春秋》的全国订户地址,在各省各市各县挑出二人,将抗争通电转交当地中医公会。

没有这两家中医杂志的群众基础,全国的中医界不可能短时间联合起来,也就不可能对上层造成压力,避免中医被废止的命运。医学报纸和杂志是近代中西医之争的主要舆论工具。

抗疫期间,除了有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为首的官媒,为中医抗疫站台,诸多中医自媒体,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医的优势理应让更多中国人了解。

04 是中医的疗效救了中医

抗争团将中医疗效作为自己抗争的大旗。一方面,当时中国80%的地区没有西医,取消了中医,老百姓的健康要靠谁?另一方面,即使当时的西医代表了先进的西方文化,但是有识之士还是看到了中医的疗效优势,认为中医千年来“治效卓著”。

全国商联会代表冯少山在请愿中称:“中医中药,为人民保障,垂数千年之久,治疗确具实验此为全国人民所公认者,……鄙人曩背留学欧美,知西医对于外科,亦有相当可取,但生命相关之内科大症,非请中医诊治不为功,鄙人居第三者地位,根据事实和自身之试验,认定中医药极有提倡之价值与必要,万无废止之可能与理由,希望医药界同志一致努力不难达到最后之日的”——参见《申报》1929年3月18日


此次中医战疫获得各方的认可,不也正是“打铁还是需自身硬”,中医治疫的疗效和优势摆在那里。

05 重视中医教育

为了中医后继有人,三一七事件中,中医代表方提出将中医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另一成果中央国医馆也曾致力于中医人才的培育。

从近代中西医抗争伊始,中医人便洞悉,中医的发展问题的最终都可以归于教育问题。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疫情之下,很多中医医生的诊务受到影响,不如趁这个时机好好充电,练好内功。疫情彻底过后,看中医的老百姓无疑会多起来,到时候中医的医术得跟的上啊。

3.17国医节 | 不忘中医曾经的失落,不忘中医先辈的抗争


▲中央国医馆

三、为何纪念

时至今日,中医废止之争,早已成为历史,发展中医更是中国国策,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国医节”这样一个因中医废止之争而起的节日。

我不禁想起国歌歌词的争议。

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得到了梁思成、周恩来等人的赞同。但郭沫若、田汉等针对于该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历史性的词句,认为不符现况,应当修改。最后毛泽东和周恩来赞同“安不忘危”的思想,认为新中国要达到真正安定、安全,还需要与内外敌人及各种艰难困苦奋斗,从而决定不做修改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文认为,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

此次新冠疫情,中医药几乎从一开始便参与抗疫,事实证明,中医药可以帮助新冠肺炎患者痊愈的时间缩短,避免轻症患者转为重症,这是张伯礼院士提出来的证明中医药效果的两个核心指标。

然而,在这样强有力的事实下,还是有部分人依然无法接受中医,疫情之下,中西医孰好孰坏的言论层出不穷。

中西医之争不会因为一次疫情停止,中医也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崛起,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