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作为民国第一公子,为何没能成就一番事业?

忆碟


龙生龙、凤生凤?

这个问题似乎在说,孙科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唯一的儿子,为啥后来没有成为革命领袖,或者国家领导人,比如像老蒋的儿子小蒋那样。我们就将他和小蒋对比着看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外因是:他爹“不行”。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作为革命导师,在对待革命者的问题上,孙先生一视同仁,并没有因为孙科是他唯一的儿子而格外偏袒,给以特别照顾。


而且,孙先生也从来没有真正掌过国家实权,做了3个月的大总统还是临时的,后面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军阀当国,孙先生基本都是在野反对党领袖的角色,忙着闹革命,根本无暇像老蒋那样着意培养小蒋。1925年,孙先生不幸病逝,此时孙科只有34岁,任广州市长。孙少爷已经不可能像小蒋那样接班了。

内因是:他不行。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曾经评价孙科有三大脾气:一是革命家后代,有革命脾气;二是在国外长大,有洋人脾气;三是独生子,有少爷脾气。看来,小孙脾气大,人缘不够好。


蒋介石对孙科的评价更加负面,说他是“总理的不肖子孙”,是“扶不起的阿斗”,骂他误党误国。老蒋在日记中写道:孙科行为卑劣,品行很差,“以总理如此伟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老蒋当然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但如果说孙科没有领袖的气质,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了。

相比之下,小蒋虽然不如老蒋那么有权谋,但是他经历了更多的苦难,为人谨慎,很有手腕,为人强悍。新加坡的李光耀评价说小蒋“善于识人,确保身边都是可靠之士”。在玩政治方面,小蒋比小孙强不是一星半点。

主因是:这个问题不行。

问题说,孙科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笔者想问问题主,啥叫成就一番事业。孙科30岁当广州市长,35岁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37岁任铁道部长,41岁任立法院长,56岁任国民政府副主席……他还写过专著:《都市规划论》、《广告心理学概论》。如果这叫没有成就一番事业,我等小民该怎么活啊。

另一个方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如果这句话绝对正确,那底层民众岂不是永远都没有希望了吗?事实上,这句话常常有例外,龙会生出鼠,鼠也会生出龙,只是比例比较低而已。

伟人的后代基本不是伟人,名人的后代也未必都能得享大名,这样社会阶层才能流动,而不是板结成一块,密不透气,要憋死人的。


饮水君


作为民国“第一太子”,在那风云变幻、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孙科确实缺乏传奇色彩。他论性格平平顺顺,论事业也稳稳当当,他是什么样的人,做过哪些事情,可以让后世大众记住的都不多——同列太子党的袁克定、蒋经国、毛公子,在民间都远比他有名。

(图:1930年代孙科在书房)

但这个人,绝非平庸之才。现今很多文章数落他如何无能,如何没有“成就一番事业”,跟个扶不起的阿斗似的,这对他多少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孙科”,只适合存在于那些不求甚解的新媒体中、无头苍蝇似的地摊杂物上、粗疏的文科大学生的随笔里、赶写论文的间隙激愤发泄一下的学者的嘴上的。

很明显,在民国政坛,自同盟会始,到国民党败退至“田横之岛”,他始终是一方势力。他不仅身份特殊,政治角色也特殊,从行政院长、立法院长、国民政府副主席、国民党执行委员到外交特使,在那光辉与幽黯、坚毅与畏缩、坦荡与扭曲两极间摆荡的时代里,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民党与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所以已故史学家高华先生很重视他,为他写了很多研究文章。

若要说他无能,平心而论,大概只能说,他确实一生都在摇摆之中,作为政治家意志不坚定;同时,他也似乎的确是那种只堪守成之人,缺乏蒋介石、毛先生们那种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气魄。但这些到底也有性情之别的因素在起作用。我想,历史人物评定,若真能以功过的巨细来论其事业的大小,孙科是无忝“民国杰出政治家”之誉的。死后地下面对他的老爹,他也无用太愧色。


1,治国设想:中国现代民主宪政理想的践行者与精神领袖


民主宪政问题,从晚清起,就是横亘在所有中国仁人志士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都在努力促成,又永远悬而未决。它预见着中国的长治久安,又屡屡为专制势力半路拦阻。

(图:广州黄浦军校中树立的“孙中山宪政理想”碑石)

所有治中国宪政史的学者,都会绕不开孙科这个人。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孙科切实地将民主宪政从理念层面落实到制度与操作之中,一度成为现实。本来,孙科是“以党治国”论的信奉者,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当党治沦为专制,训政堕为独裁时,孙科幡然悔悟,成为中国宪政事业的鼓吹者与最活跃人物。

孙科以其特殊身份,一再狙击独裁,强调结束党治 ,宣扬宪法与民主机制对于现代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国民党不断进行讨论,着手宪政的筹备,起草宪法草案,广征民意,集合著名法学家,终于制定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五宪草》,并于1936年颁布。而他的《宪政要义》一书,也还是今日宪政研究者必读书。

可惜,那时的国民党,法西斯独裁气氛浓厚,大量的蒋氏势力,打着“复兴”的旗号,散布“中国施行民主尚不成熟”的论调,并在各个方面制造个人崇拜。最终在蒋的压力下,孙科的民主大业,犹若火花一现,倏然而逝。治民国史者,至今多为之长太息。


2,行政能力:地方治理上的“牛刀小试”使广州成为市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孙科这个人,权力欲并不强。虽然孙中山一直有意栽培他,15岁就让他加入同盟会,30岁就指定他参与国民党改组的中枢工作,但他本人反倒更喜欢作一名学者,并有抱负协助治理积贫积弱的中国。

(图:孙文与孙科父子)

所以,他自小喜欢读书,勤学英文,中学毕业后研究农业,留洋拿下法学博士学位。这些人生路劲的自我选择,未尝没有“经世致用”的用心。也因此,在他成年之后,一旦能参与到实务,可以放开手脚实践自己的理想时,可以表现的极其出色。

1921年,孙科恰好30岁。从这年起到1925年间,他曾三度出任广州市长。作为民国最有名的市政专家、《都市规划论》的著者,他牛刀小试,在地方全面进行市政改革,短短4年左右即使羊城巨变,一举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他主持制定的《广州市暂行条例》,是他仿照美国市政制度为广州设计的,其后奠定了全广东地方自治的基础。

也就是说,他治理广州四年,就使广州成为全国的模范市,被誉为“吾国举办市政以来,第一次的成功”。他主政地方时的贡献,为民国时代的城市组织管理与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般论中国城市现代化史的,也会格外推重他。他在行政上是有人所不及的超强能力的,可惜就生在乱世,所学很快成为屠龙之技,兵荒马乱中没有了用武之地。


3,外交才干:作为“亲苏代表”抗战时期争取到苏联巨额军援


孙科为人温和,能屈能伸,智商很高,口才不错,家世极优,学养甚好,风度也尚佳,外语更是流利上口,这样的人其实天然地适合作外交家。

而他也确实在中国外交事业上留下浓痕重彩,特别是对俄交涉方面,他一度都是民国政府的主力人物。从历史上,自1932年与苏恢复邦交,到1945年苏出兵东北,在合作抗日、东北主权收复诸多事宜上,国民政府根本无法离开苏俄,因此对苏外交极端重要。因此,作为国民党内“亲苏派”的代表,孙科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在推动中苏复交、敦促中苏谈判、争取苏联军援及战后设计等方面,都一度有过主导作用。可以说,孙科是民国政府对苏外交方针的主要参与者与执行者,谈民国时代中苏关系,根本无法越过孙科。

因为其父“联俄”主张的影响,孙科本身就亲俄。后来,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财政、军事等方面都抓襟见肘,更急需俄国的支持。为此,孙科以立法院院长的身份,居间作了大量的工作,居功至伟。抗战时,他曾四赴莫斯科, 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争取到苏俄巨额军援,争取到苏方巨额的军事贷款与军火援助,并使其“保障中国从苏联那里得到战争物资”,很快,苏联的军火物资等源源不断由新疆沿陆路运至中国内地,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这对彼时陷入困境泥潭中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直到1942年,苏援停止,孙科在对苏外交中的作用下降。随着抗战后期,蒋氏决意以美制苏,转而起用宋子文与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孙科基本退出对苏外交的舞台。


4,民族大义:坚决抗日,呼吁国共合作,为中国抗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孙科一生,总的而言,政治上,基本上追随蒋氏左右,为南京政府的重要一员,而历来反我共。

(图:孙文逝世时,孙科与宋庆龄,中间为孙科儿子孙治平)

但是,对待日本入侵这一民族大义问题上,孙科是政府中最坚决反对蒋氏“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力量之一,他始终主张反击。他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最高层中力主抗敌最早声音之一,甚至为此不惜与蒋反目。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孙科就强力要求抵抗与反击,据《冯玉祥日记》所载,“孙哲生先生等二十余人请政府增兵,派飞机前往援助”;孙科还曾不惜破脸斥责何应钦抵抗不力甘心亡国之举;1932年3月,孙科联合党内高层22人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确定长期抗日方针案》;同年4月,他在在上海发布《抗日救国纲领草案》;本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大声疾呼应集中民族力量抵抗外侮;1933年,当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时,孙科为此极感兴奋,特意致函冯玉祥以示敬意和感动之情;1932年4月22日,他公开致电时任国民政府林森,祈望中央全面实现抵抗外侮之宣言;当国家危亡之际,他一反过去反我共的理念,不惜与蒋决裂之险,公开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敦促国民党与共合作,一起抗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孙科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可以说,孙科不愧为孙文儿子,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为此,湘潭毛先生在文章中,曾明确说孙科是“九一八”后不甘屈服,反对投降的一类中国人,并示赞赏之意。

此外,孙科还在诸如健全和完善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中国铁路建设的理论及实践、投身中国农村与民生、为战时经济建设献计献策、研究与前瞻战时战后世界关系等方面上,都有过不可忽视的成就。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贸然说他“作为民国第一公子没能成就一番事业”呢?评价历史人物,固然不能无端造神,但是无凭无据地刻意贬低也是走向另一侧极端了吧!

2018,9,24,中秋,晚闲扯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孙科字哲生,1891年生于广东香山县,是孙中山与原配卢慕贞婚后6年所生。在伟人父亲的影响下,他刻苦读书,诚笃好学,获得博士学位。颇有其父之风。

他的学问,无论是西学,还是中学都是很深的,他之所以为官也是时代使然,学贯中西的留学博士开始走上自己并不擅长的政治生涯,学问却被政治掩盖了,甚至一度沦为蒋介石的政治摆设。
:孙科对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有所继承。主张国事大家合力,国难尤应共赴。基于这种信念,每值艰难危急关头,他为排难解忧,促进团结,往往不计毁誉,宁做调人,起到促进局势好转的作用。:::

从孙科的秉性而言,他以一介书生,并无实际政治经验,从政实非其所长,但作为国父惟一男嗣,故而对于国民党各派人马来讲,需要把他抬出来作为一块招牌有利于自己掌权的合法性。后孙科受蒋介石提携利用参与副总统竞选,进行府院之争,成为蒋的一块政治招牌。


:::::::孙科曾历任广州市长、交通部长。1927年后,先后任建设部长、财政部长、铁道部长、行政院长、立法院长等职。49年去美国,64年由美国至台湾。

流落海外十余年,孙科以种菜为生,睌年回到台湾,任考试院院长,仍脱不了木雕偶像的命运。

孙科逝世后,身后如同其父一样,除了留下一些书籍和照片之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一生节俭清廉,虽然在意识形态与大陆不同,是相互对立的,但在民族紧要关头还是坚持民族气节,支持两党合作抗日。

其人缘虽不太好,但为人也耿直,作为国民党显要,比较其他人的挥金如土,腐朽奢侈来说,他是一个清廉的典型。从此点上看,他没有给自己的先父留下什么污点。




周勇华2


让咱们从蒋介石对孙科的两种评价来聊这个话题,虽然这两种评价一种有些过誉,一种有些过损,但折中一下,还是能把孙科这个人看个大概的。

先来看过誉的说法。

1973年8月26日,孙科以82岁高龄在台北病逝,蒋介石称孙科为“革命元勋,器量恢宏,才识远大,力行三民主义,学术造诣渊深。”

“革命元勋”对孙科而言算名符其实的,当然也可以说这层金是他爹孙中山给他镀上的。

孙科是孙中山长子,也是独子,国父之子,太子爷。除了日本的大月熏,孙中山的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原配卢慕贞,孙科即是卢慕贞所生;追随者,事实夫人,陈粹芬;革命伴侣,比孙科还要小两岁的宋庆龄。

民国时期,但凡英雄人物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这一点从他们的风流史上就能看出来。无论是袁世凯、张作霖,还是蒋介石,都是征服女人的高手,不能征服女人怎能征服天下?但从这个角度看孙科,孙科似乎并没有一代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娶了两房老婆,原配陈淑英因病去澳门疗养,早早就和他两地分居了;二夫人,没落贵族之后蓝妮,1948年更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而孙科呢,似乎有遇麻烦立马就撇清干系的小人之嫌。

在民国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没有绝领风骚的人格魅力,想成就一番大业很难。

说回“革命元勋”,所谓的“革命元勋”大多指的是革命事业首排首批的那帮人,要么有夺天下的战功,要么有赢人心的德功。孙科在这两方面都是很苍白的,他所谓的革命元勋更多地还是他国父之子这一身份带来的,实质上是个活牌位。

从给父亲孙中山办差,到给蒋介石当充门面的活棋子、活牌位,孙科从始至终没能拿出开局面、领风骚的能力,至多就是利用自己活牌位的优势搞了一些权斗而已。

当然,这跟他从孙中山那里并没有继承到实权、实力也有很大的关系。乱世成大事,枪杆子是最核心的,民国几十年,登台唱大戏的都是手握枪杆子的狠角色,从旧军阀到新军阀,莫不如此。孙中山即便到最后也没有真正握有多强的枪杆子。国民党的枪杆子,从少到多,从弱到枪,实际上蒋介石的苦心经营,这就决定了像孙科这种只有虚飘光环的人,最终只能充当配角,真正有威胁的元勋实力派都算不上。

孙科登的那些高位,考试院院长、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乃至国府副主席,剥皮看心,都是中看不中用的。

再说“器量恢宏”,这完全就是蒋介石给国父之子戴的高帽,历朝历代哪有恢宏器量的太子爷,孙科当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孙科难以成大事,他的太子爷脾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胡汉民就曾说过,因为他是孙中山的儿子,因此有革命脾气;因为在国外长大,因此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因此有大少爷脾气。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候两种,有时候三种一起发。

脾气大,就只能高高在上地办事,但民国成事的大人物哪个不是隐忍、坚毅的好手,所以在这方面,孙科也差的远。

高贵的身份注定他难登真正的高位。

接着说“才识远大,力行三民主义,学术造诣渊深”。客观地说,孙中山对孙科的教育还是很看重的,这里包涵他早年的愧疚(因为闹革命,孙科受影响三四岁就背井离乡了),也包涵他日后的期许。

因此孙科自少年起走的就是贵二代的精英路子,16岁就进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后来又读了哥伦比亚大学。照孙中山的想法,孙科将来要成为国民党内读书最多、最会读书的人。这一点,孙科应该算是勉强达到了,但这也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就也只能局限在知识精英的层面上。

在治世,如果混得好,用所谓的精英主张或许还能有一番大成就,但在乱世,这根本没戏。民国的英雄大人物,哪个是知识精英出身,钢筋铁骨硬手腕高段位全是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

乱世靠读书靠光环最终能成大业,这不符合乱世的竞争法则。

虽说蒋介石对孙科的这番概括有溢美的一面,但透过字里行间还是能嗅出这样的味道,此人大绣花枕头一个。

说完过誉之辞,再来看看蒋介石在私人日记中的过损之说——

“孙科之性行卑劣贪婪,寡廉鲜耻,令人痛心疾首。以总理如此伟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

说孙科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不客观的。此人还是有一定野心的,只不过他的本事似乎装不下他的野心,又或者说他试图实现野心的手段水准太低,甚至是太渣。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此人在大事临头时,没有清晰、坚定的目标,有反复无常的一面,哪头有利靠哪头。

不像个搏大业的人,倒像个卑劣贪婪的投机客。

有两桩事最著名,也最能说明这一点。

1931年2月,蒋介石扣押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党内震动。5月,广东的陈济棠等人联名通电反蒋,要求蒋介石引退。老蒋怕事态恶化失控,派手下大说客吴铁城到上海,引孙科作调停人。

可没曾想,孙科这边刚接下大任,那边李宗仁、白崇禧等实力派军人就参与进了反蒋阵营。见风向有大变,孙科随即转变调停人身份,调转枪口对老蒋就是一番猛烈攻击,说老蒋是必须铲除的疫鼠。

老蒋得知此事后,愤恨不已。

总之,在孙中山逝世后,孙科混在汪精卫、胡汉民这种元老派和老蒋这种实力派之间没少搞动作,但搞来搞去总给人瞎折腾的感觉。

说白了就是仗着国父之子的光环搞政治投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此种戏码孙科再次上演了一回,在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他离开重庆,先跑南京,后想去上海。孙科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借当时的局势有妄动的想法,二是去上海救有汉奸之嫌的二夫人蓝妮(这一点也很能说明问题,敏感时期连自己老婆都管不好,怎能撑起大局面。1948年蒋介石力挺他跟李宗仁竞争副总统时,本是优势明显,结果让人抓住了二夫人难堪的小辫子,灰溜溜地败退了。)

老蒋得知此事后,既愤怒又痛苦,幸好最后吴铁城将孙科骗回了重庆,此事潜在的风险才算被扑灭。为此蒋介石在日子中痛骂孙科,待机取巧,行同潜逃,是殊为总理家族忧悲也。

1949年,国民党全面失败后,孙科辞职去香港,后辗转巴黎、西班牙等地,于1952年定居美国洛杉矶,以种菜、读书渡日,日子过得清闲,但不轻松。

没什么积蓄,这说明孙科的贪婪在野心,不在钱财,他不是个腐化堕落的贵二代。

但日子过得太辛苦,1965年他又到台湾投奔蒋介石,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也有少骨气的意味。

好马不吃回头草,孙科吃!

非英雄大人物也!


黑句本


虽然几乎每个成功人士都盼望着“老子英雄儿好汉”,渴望自己的家族和事业能够传承。但是,现实却是“虎父犬子”才是更大的概率。而显然,孙科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去继承孙中山的事业。他凭借孙中山之子的身份,成为“民国第一公子”,但也仅仅是“公子”而已。



孙科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并不低,早在广州国民政府期间,就曾担任广州市市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曾两度担任行政院院长,一直是国民党要员。但是,孙科的名气显然并不大,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值得大家去铭记。唯一让人记住的,还是他孙中山之子的身份。


为什么孙科作为“太子”,没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第一,能力平庸。无论有多好的先天条件,多大的助力,终归还是要靠自身的能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显然,孙科的能力并不足。孙科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这个身份给他带来太多的资本,也给他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去施展。

可以说,能力并不出众的孙科能够始终担任国民党要员,孙中山之子的因素远大于其自身的能力。孙科两度担任行政院院长,尤其在1933年-1948年期间,更是担任立法院长长达16年,但显然,孙科并没有多大建树。

第二,孙中山并没有对孙科进行特别支持,也没有明确他继承人的身份。想成为继承人、“太子”,自然要得到“老皇帝”的支持。但孙中山对孙科并没有特殊的优待,更并未在国民党内明确他继承人的身份。

也因此,虽然孙科以孙中山之子的身份,在国民党内如鱼得水,但也仅止于此。他不可能如孙中山一般得到国民党元老的大力支持。

第三,没有得到军队的支持,或者说手下没有自己的部队。

在“有枪才是草头王”的民国,没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亲信部队,说话是没有大的话语权的,汪精卫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蒋介石显然深谙此道,他以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拉拢黄埔军校师生,并以此为纽带牢牢控制着国民党中央军。也凭借于此,蒋介石才能后来居上,成为国民党“一把手”。


鸢飞九天2018


孙科作为国父孙中山的长子,理应有一番自己的成就的 ,但是最高也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没有成为领袖人物,其实在那个大浪淘沙的革命时代,拼爹是没有前途的,全靠自己的本事说话。

论信仰:蒋介石在保定军校读预科的时候,日本教员直着一块土地说:“这上边有四万万个细菌,就像中国人一样”,蒋介石一听,怒发冲冠,对日本教员说:“我看像8000万日本人”读完军校后,想到俄国时刻想要侵略蒙古,蒋介石就在日记本了写到:“唱欲提一旅之众,以平蒙为立业之基地”这种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精神的信仰,人格气质上的果敢,孙科比得上蒋介石吗?

论军事: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经过16年的发展吗,终于借助清政府的力量培养起了北洋六镇,手里有这支部队,才能在辛亥革命后左右中国局势;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从此培养起自己的嫡系部队,以黄埔学校出任各级军官,牢牢掌握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黄埔系军队;张作霖出身草莽,从小没吃没喝,不得已当了土匪。借助投靠官府组件保安队的机会吞并其他势力,终于成为东北王。这种拉队伍,建立自己派系的能力,孙科比不上以上。

论政治: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与恭亲王努力推行洋务运动,派留美学童,开设工厂,引进专家,给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启了大门。李鸿章在接任北洋大臣后,努力建设海军,拉出了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期上,开办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开设报纸,推行革新,将湖北建成一颗明珠;这种开眼看世界,努力建设地方,抚慰天下的能力,政绩,孙科也欠缺。

论经济:袁世凯的经济资源,是北洋系的工厂,企业,还有外国贷款,所以他有能力发动战争,整顿工商业,蒋介石的经济资源有江浙财阀,还有上海,当时的中国关税,百分之七十都会到蒋介石手里,孙科只有立法院的几个政客而已。


其实还是得有自己的军队,有军队就有各种权利,孙科是孙中山的长子,本应有更高的成就的,但是终其一生也只能当个行政院,立法院院长而已。

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雯雯聊热剧


孙科,孙中山先生的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等职,虽然也算官居高位,但在民国这个大舞台上一直也没什么大作为,其实原因挺多。

1、孙科1907年加入同盟会,资格挺老,但孙中山先生为了避嫌一直也没让孙科掌握什么大权。1917年孙科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到1920年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孙中山先生1925年去世的时候,孙科也只是广州市市长罢了。可以说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孙科一直没有进入国民党核心领导层,自然也没什么自己的班底,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的国民党争权夺利中自然处于弱势地位。

2、孙科性格不行。一方面做事冲动容易得罪人,比如1923年因为筹集军饷的问题,孙科遭到父亲孙中山的责骂,他也没进行什么调查就认为都是胡汉民的错,要揍胡汉民。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资历比孙科深,辈分也比孙科高,就是孙科广州市市长的职位都是胡汉民给说和出来的。孙科的行为太不对了,当时孙中山气的差点开枪毙了他。另一方面孙科缺乏一个政治人物应该有的担当和气魄,政治主张总是变来变去,这种人物是很难让人追随的。

3、民国时期名义上是共和民主政治,但实际上有枪就是草头王,手中要有军队才能有权力。而孙科基本上就没接触过军队,因此孙科只能联合蒋介石、李宗仁等人,这种情况下想做事太难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孙科是一个标准的废物点心,绣花枕头,没有什么真本事。

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国军中毫无根基,只能搞一点派系斗争。虽然孙科自恃为太子,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党羽和广泛支持者。孙中山晚年对汪精卫,胡汉民和蒋介石的信任,某种意义上也冷落了孙科。缺乏父亲扶持的太子孙科,一直都是边缘和傀儡。

孙科要拼爹,谁也甘拜下风。

确实,孙科无疑是站在巨人父亲的肩膀上。但是,巨人父亲的儿子却是政治上的矮子。好色好货且不负责任,经不起威逼利诱,缺乏决断力和勇气,注定难成大器。况且,孙科的边缘处境导致他很多变,唯利是图,在国民党元老中口碑也很差。胡汉民就曾说孙科,暗含讽刺与批评,

因为是孙中山之子,便有革命脾气,因为在国外长大,便有洋人脾气,因为是独生子,便有大少爷脾气,有时一种脾气发作,有时二种脾气发作,有时三种脾气同时来。

胡汉民在国民党内颇有威望,说出这话可见对孙科的不屑。

由于在国民党内的游离,孙科除了能有点象征价值外,性格孱弱,做人不懂得人事,又自视甚高,基本上是大家很尊重他,但是却不鸟他的状态,孙科心里也确实憋屈,但也别无善法。最终,1952年孙科多受排挤,只能移民美国,在家里写写书,抛头露面演讲一下,在1973年病逝。终其一身,没有成什么气候。


秦右史


在纵横来看,这应该是一种遗传吧!作为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应该完全继承了孙中山只会嘴炮,不切实际的基因吧!

国父孙中山的光芒的背后

孙中山先生被尊称为国父,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可以说是无上的荣光,一般来说,可以评价孙中山先生为近代民族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孙中山彻底举起反封建的大旗,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

可以说,近代史上能够使用的一切的赞美之词放到孙中山先生身上都不过分,但是孙中山先生真的有传说中的这么厉害吗?

未必!

早年间孙中山的经历就不说了,曾经给清政府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是未被采纳,于是走上反对清政府的道路。从1895年开始,兴中会在广州起义,到1925年孙中山身故,期间40年,孙中山先生都在进行革命。

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推动的革命运动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但是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失败。

但是武昌起义成功了,很多人将这归咎于孙中山的功劳,实际上这次起义跟孙中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得到革命胜利的消息,孙中山才急急忙忙赶回国内,就任临时大总统。一旦南北谈判,袁世凯就被公推出来成为新的大总统,孙中山则暗中进行活动。

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发起各种护国护法运动,一直到1925年也只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勉强在广东站稳脚跟,搞了一辈子革命,实际上一事无成!

孙中山先生后继有人

孙科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光环那是相当的亮眼啊!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国父,按照道理来讲,国父的儿子已经是国家啊!实际上,孙文什么也不是。

孙中山一死,老蒋作为国民党内的一匹黑马,迅速崛起,先后竞争过汪精卫、胡汉民等人物,并且带领军队北伐,取得一系列的成功,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国民革命军的成功,实际上是在老蒋的带领下完成的。

而孙科,原本也想争一争,结果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跟老蒋、汪精卫都不是一个级别的,因此,后来逐渐被边缘化了,在1948年国民党进行大选的时候,老蒋为了制衡桂系,曾经扶持孙科当副总统,结果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老蒋的支持下,都没竞争过李宗仁。

1949年辞职移居香港,后来定居美国一段时间,直到1965年由美国到台湾,从事考试院院长。

可以说,孙科一辈子在国民党内算是资格比较好,资历比较老,却只是从事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相比于能够继承老蒋位置的蒋经国而言,孙科的确有点无能,但是这也和孙中山有很大关系,老蒋退位的时候,把路铺的那是明明白白的,所有能够威胁到小蒋上位的,不管其对老蒋有多忠心,一律干掉;相比之下,孙中山想传位的貌似并不是孙科。


史论纵横


孙科也曾贵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一职,也算是民国政府的“二号人物”了,还要怎么样才算是成就一番事业呢?


毕竟孙科之父并非民国“皇帝”,他也并非真正的“太子”,总不至于继承“皇位”吧!另外,民国政府的“一号人物”蒋介石恐怕还是看在孙中山(先总理)的份上,才扶孙科坐上了行政院长的位置。说实话,民国政府中的权势人物大都有很深的背景,像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国民党内大佬级人物有很多。另外,其中也不乏拥兵自重的各路大军阀,比如说桂系的李宗仁,晋系的阎锡山,东北的张学良等。这些才是真正的实权派。

说实话,孙科与以上那些实力派政治、军阀头子相比,差距很大。蒋介石可以对廖仲恺及胡汉民等下手,而扶植孙科本身就是有裙带之嫌的。此外,孙科与上海的一位名伶有染,也给他的声誉带来些影响。

孙科除了拥有“先总理”之子的特殊身份以外,既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强大派系做后盾。能够两度坐到行政院长之职已经是非常显赫的风云人物,他还能怎么做?他总不至于取代蒋介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