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泽南的弟子王錱在曾国藩幕府时,为什么得不到重任?

书香一品


应该说,创立湘军,曾国藩不是第一人,湘军的教父是罗泽南。作为罗泽南的学生,王鑫很有骨气,位居第二把手王鑫是湘军最早的发起人之一。

咸丰二年,曾国藩奉旨办理团练,但他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初到长沙时,曾国藩全仗罗泽南、王鑫统率的1000名湘勇作为基干。因此,曾国藩称赞王鑫志大才高,“忠孝性成”。

咸丰二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境,他上书湘乡知县朱孙诒,请编练民兵。朱县令让他与罗泽南招募乡勇千人教练,罗泽南将中营,王将左营,驻扎县北,后调入省城。曾国藩奉命办理团练后,论声望和地位,王鑫等当然不能与他相提比论,他们没有功名,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失意文人。

本来,军饷不足是困扰曾国藩多年的大问题,自从决计办水师后,经费更加紧张。曾国藩要求王鑫精简所部,王不同意。曾国藩又提出不能用藩库银两,因为花巡抚的钱,就要听从巡抚的调度,从而失去控制权。他还要求王鑫按照自己拟定的460人一营的编制改编队伍,这些都使王鑫无法接受。但王鑫仍然我行我素,曾国藩觉得无法共事,便决定分开各自发展。“勉强合作,肝胆变楚越”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但王鑫仍然我行我素,曾国藩觉得无法共事,便决定分开各自发展。“勉强合作,肝胆变楚越”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fantasy66


首先更正一下题主,王錱是理学家罗泽南弟子不假,但他从未主动加入过曾国藩幕府。只是在湘军初成时,他被划拨给曾国藩指挥,时间也就二年左右。其间因桀骜不驯,又加岳阳兵败,王錱主动离开曾国藩,改换门庭,投到湖南巡抚骆秉章门下。

由此,王錱算不上是曾国藩的幕僚,所以也就谈不上重用不重用的问题,其中的缘由如下所述。

王錱,字璞山,湖南湘乡人,自幼聪慧,能言善辩,少有大志。有一次和老师罗泽南等人讨论理学问题,说到兴头,王錱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让罗泽南等人根本无法插话,只好洗耳恭听。直到他讲道“人生一息尚存,即当以天下万世为念”的金句时,方才停下口来举杯喝水。此刻,罗泽南终于插进话来,讪讪的说道“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满座人,包括王錱本人轰笑不止。

由此可见,王錱是个素有大志,不拘一格的人物。因为年轻气盛,同乡前辈曾国藩,在王錱眼中,就是个因循守旧的腐儒之人。

太平天国起义后,战火逐渐漫延到湘桂边境。王錱和老师罗泽南,未雨绸缪,率先在湘乡老家编练湘勇。而曾国藩此时才回到老家为母亲丁忧,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和胆识。

后来曾国藩接到朝廷诏令,让他协助湖南巡抚编练团练,几番思虑,曾国藩才在郭松焘的撺掇下决心出山。等他到了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就把先前在长沙协助守城的江忠源“楚勇”数百人,罗泽南与王錱“湘勇”千余人,交给曾国藩指挥。

于是曾国藩把交给他的这些湘勇,编为了3个营,按照自己以前在兵部任侍郎时读到的一些兵书典籍,选取自己兴赏的戚继光“束伍”之法,对手下湘勇进行训练。

最初,曾国藩把编练湘勇只是当作权宜之计,想着是湘勇编练成形后,带着他们肃清完湖南各路会党活动,仍旧回乡继续守孝。

此时曾国藩只是以一个在籍侍郎的身份襄办团练,“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筹措军粮饷银,曾国藩绞尽脑汁,四处化缘,整个人显得十分疲惫。

做为曾国藩手下的一营统领,王錱不当家不知当家的辛劳,面对弯腰驼背的曾国藩,一向自视甚高的他,有时为了饷银款粮没能及时到位而对曾国藩口出烦言。

而曾国藩本人比较木纳,在军中也不喜欢手下多嘴多舌。为此他说:

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动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湘军历来不喜善说话之将。

由此,王錱算是触了霉头,他本来就声如洪钟,又喜滔滔不绝,你说曾国藩做何感想。又加曾国藩的3营湘勇,有2营都是他和老师罗泽南招募而来的,凭什么你还不待见我?所以王錱此时和曾国藩的关系,可以说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在太平军第2次攻打长沙时,训练有成的湘军第一次直面太平军。王錱自告奋勇,率领三营人马去救援岳阳。太平军闻讯暂时退回江西境内,没几日又卷土重来,岳阳城中的绿营官兵和百姓纷纷出逃。而王錱持勇呈强,不听手下劝阻,竟然率领区区三营人马守卫偌大的岳阳城,结果被太平军团团包围。

曾国藩听闻王錱不肯撤离反被太平军包围后,一面骂王錱是狂狷之人,一面率军来救。可是初出茅庐的湘军,被太平军连败数营,就连曾国藩亲率的水师也被打的大败。危机时刻,幸亏鲍超率军来救,曾国藩方得以逃脱。而王錱也因寡不敌众,损兵折将后,不得不撤出岳阳。

此战过后,将帅失和,王錱一气之下回到湘乡继续招募新勇。而曾国藩气愤难平,专门上奏咸丰帝请求除分,结果被革去礼部侍郎前职,责成其“戴罪剿贼”。

痛定思痛,曾国藩决心对已溃各军,不再收拢,另募新勇,严加训练。而湖南巡抚骆秉章从长计议,从曾国藩淘汰下来的湘军中挑选了一千余人,交给重新募得一营湘军归来的王錱统一管带。至此王錱彻底改换门庭,成为了骆秉章的手下。

由此开始,王錱渐露头角。不久左宗棠从武汉辞幕返回家乡后重新出山。王錱与左宗棠是一见如故,心心相惜。在左宗棠的鼎力相助下,王錱越战越勇,连续剿灭湖南众多会党,打出了名声。

石达开出走天京,几经辗转率军进入湖南后,王錱接连数战击败太平军,由此赢得了“王老虎”的威名。

此时,王錱独掌一军,经过几年的历练,心态日趋平和,对当年与涤帅曾国藩的隔阂也心有所悟,为此专门修书一封向涤帅表示致谦,曾国藩接信后心中释然。

后王錱听闻曾国藩在南昌与太平军苦战,多有败绩之时,报告骆秉章,请求率手下精兵3000前去助战。获批后,王錱即刻出兵江西。太平军听闻王錱领兵前来,纷份相互告诫:“出队莫遇王老虎。

王錱在江西纵横驰骋,与太平军交战十几次,一路所向披靡。

可惜天不假年。由于连年征战,身心俱疲,王錱终染热疾,不治而亡,年方32岁。

王錱死后,其部下在左宗棠的率领下屡建奇功,发展壮大。成为了左宗棠东进平定太平军,北上剿灭捻军,西进平定陕甘爆乱,最后剿灭新疆阿古柏的骨干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