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在临床上只要我们一生病,医生就会要求我们做血常规,不论是感冒,还是发烧,医生都需要病人做血常规来了解病人的白细胞情况,从而判断是细菌感染号还是病毒感染。但是笔者发现,许多人只关心血常规化验单中白细胞高不高,而对于白细胞偏低的情况关心比较少。其实白细胞不论是偏高也好,还是偏低也好,都反映身体出现了问题,都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当白细胞太低的话,就会危及到生命危险,所以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白细胞偏低的血常规化验单


笔者作为一个工作了近10年的检验科医生,每一天都面对着各种结果的血常规化验单,有见过白细胞异常增高,也见过白细胞异常偏低。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白细胞低的事情,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对白细胞偏低的情况有所了解。


一、什么是白细胞偏低?

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显微镜下正常的图像与白细胞偏低的图像白细胞


白细胞偏低也称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液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而白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尤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到整个白细胞的50%~70%。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所引起的。另外,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则可以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如果白细胞数低于2.0×10^9/L时,而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或者完成消失时就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这个时候就是指中性粒细胞都没了,自然就可以称为缺乏了,就是说粒细胞缺乏症比粒细胞减少症更加严重了)。以上这几个概念都是属于白细胞偏低,只是严重的程度不一样罢了。


二、哪些原因会引起白细胞偏低?

●1、药物

在这么多引起白细胞偏低或者粒细胞缺乏症的致病因素中,除患者原患的疾病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外,还是以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最为常见。在我们生活中许多药物可通过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或者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往往与药物剂量有密切关系;但是也有少数病人因其个体差异而与药物剂量无关。

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药物引起白细胞偏低


在临床上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用药物有

①抗肿瘤药:马利兰、环磷酰胺、氨甲喋呤、氟脲嘧啶、阿霉素、羟基脲、柔红霉素等。

②抗生素:氯霉素、青霉素类及β-内酰胺类和某些头孢菌素、甲硝唑等。

③抗结核类:异烟肼、利福平、氨硫脲、对氨水杨酸、乙胺丁醇等。

④抗疟疾药:奎宁、伯氨喹啉、氯化喹啉、乙胺嘧啶等。

⑤抗高血压药:利血平、甲基多巴、肼苯达嗪等。

⑥抗甲状腺药:甲硫氧嘧啶,甲硫咪唑,甲亢平等。

⑦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安乃近,安替比林,吡罗苷康等。

⑧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酰氨、奎尼丁,心得安等。

⑨镇静药:氯丙嗪,三环类抗抑郁药,盐酸氟奋乃静等。

⑩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丁脲等。其他药物:左旋咪唑、别嘌呤醇、西咪替丁、泼尼松龙等。

从上面的可以导致白细胞偏低的药物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药物都可以引起白细胞偏低,特别是一些抗肿瘤药物。所以我在工作中也常常发现一些服抗肿瘤药物的患者,白细胞都会偏低,而且他们本身的免疫力也比较差。所以,如果我们在平时有发现自己在应用以上的这些药物时,应该随时注意检查血常规,如果发现异常,就要及时治疗。

●2、感染因素

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或其他毒素直接作用于骨髓,会使细胞成熟障碍或细胞破坏过多,从而引起粒细胞减少。并且其减少的程度会与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及感染的轻重有关系,还有与个体差异也有一定关系。

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感染引起白细胞偏低


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水痘、风疹、登革热等。

②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志贺氏菌痢疾、结核、败血症及内毒素血症等。

③原虫感染:疟疾、弓形体病、黑热病等。

④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

⑤立克次氏体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⑥螺旋体感染:回归热等。

●3、化学毒物及放射线

在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化学毒物中,以苯及其衍化物为常见。汞剂、砷、铋、二硝基苯酚、硫基乙酸、三硝基甲苯等毒物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毒性作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和中子等能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直接损伤和骨髓微循环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小。

●4、某些疾病

有些疾病也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这是多系其综合因素所致。具体可常见以下疾病:

①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纤维化症、脾机能亢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

②其他疾病:恶性肿瘤转种骨髓、肝硬化特别是脾亢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管炎、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异性蛋白反应、某些遗传性先天性疾病等。

●5、其他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可以导致白细胞偏低外,其他如营养缺乏、特别是蛋白摄入不足,维生素、铜、铁等缺乏也可导致粒细胞减少。


三、引起白细胞偏低的原理到底是怎样的?

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引起白细胞偏低的原理


我们可以从粒细胞生成至死亡的动力学分类去分析,引起白细胞偏低的原理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1型(粒细胞增生成低型):各种微生物、电离辐射、癌抗药物、磺胺、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影响粒细胞代谢、DNA合成受阻,导致粒细胞生成减低。

●第Ⅱ型(粒细胞成熟障碍型):粒细胞呈成熟障或无效增生,造血组织内幼稚粒细胞衰亡增加,多见于骨增生异常综合征、增生性再障、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症等。

●第Ⅲ型(粒细胞存活时间缩短型):粒细胞破坏增加或消耗增多,见于病毒性肝炎、感染、炎症、脾功能亢进等。使粒细胞存活时间缩短。

●第Ⅳ型(粒细胞分布异常型):粒细胞在血液循环分布异常,在边缘池中附着增多,循环池中相对减少。因粒细胞总数不减少,故也称之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服某些药物或者在饥饿、疟疾等时,使粒细胞暂时粘附于静脉内壁,导致粒细胞减少。

●其他:即某些疾病同时具有造血组织受损与外周粒细胞破坏过多,如败血症等。此外,在许多情况下,粒细胞减少是有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例如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既有骨髓造血组织受累,又有粒细胞破坏增多;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粒细胞减少是由于粒细胞生成障碍,骨髓储备减少,细胞寿命缩短等综合因素引起的。


四、出现白细胞偏低时会有哪些临床症状?

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白细胞偏低引起免疫力低下


①白细胞减少症大多数起病比较缓慢,症状也比较轻微,仅有头晕、乏力、低热、咽喉炎、反复口腔溃疡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白细胞减少者病程比较短暂,而且呈自限性,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

②但是粒细胞缺症则与白细胞减少症则不同。属于内科急症,发病急骤。由于短期内大量粒细胞破坏,病人在出现乏力、头晕等前驱症状后很快就可出现寒战、高热、出血及周身不适等,而且体温常波动在38~41℃甚至更高。病人在2~3天内几乎都发生严重感染,肺、泌尿系统、口咽部和皮肤是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黏膜可出现坏死性溃疡,如咽喉部黏膜、阴道、直肠及肛门等处黏膜均可形成坏死性溃疡。本病由于粒细胞缺乏,感染极易扩散、进而发展成为胀毒血症,一旦发生败血症,抗生素等治疗难以奏效,病入可发生体克、昏迷,病死率极高。


1、如果是有原因可寻的白细胞减少,就应该针对原因进行治疗。而临床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一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这些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只要将病因去除,就可以使白细胞慢慢恢复正常。

2、如果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通过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3、临床上常用升高白细胞药物有:维生素B4、利血生、鲨肝醇、辅酶A等,一般无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而对于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是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多数病人注射后白(粒)细胞数有所上升。

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六、题后话:

总之,白细胞偏低一定要引起重视,毕竟白细胞关系到人体的免疫抵抗力,如果白细胞长期偏低,就容易让细菌病毒入侵从而引起感染,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败血症,危及到什么危险,所以当我们发现白细胞偏低时,就要及时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检验科医生提醒:白细胞偏低也应引起重视,它的危害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王晓通,李喜成,胡彦宇.浅谈白血病成小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年第14(5)55

2.赵克然、段凤莲,白细胞减少症以及细胞缺乏症,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6,10(2),92~94

3.刘秀兰,樊娟,徐功立等,白粒细胞减少和或缺乏症诊治进展,山东医药1999,39(22),40 ~41

4.秦剑,药物性粒细胞减少及其治疗,中国医药导报200 9,10:6

5.李华.抗结核药物治理细胞减少68例分析,基础医学论坛2009,13(Z1),51~52

6.刘英,梁秋娜,林英.粒细胞缺乏症研究进程河北医学2012,34(1),109~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