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的巧取豪夺:折色法

明朝折色与开中,终把明朝的经济实力打了半折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曾经为了缓解军事方面的压力,并获得足够的钱财而施行了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就是明朝初期的开中制,开中制指的是当时的明朝政府用盐引作为中介,号召境内的许多商人往边境地区输送军用物资,包括粮草马匹等,只要运送的物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获得政府给他们的盐引,凭借这个信物他们就可以领到一定数量的食盐,并在指定的地区进行销售。

这样的政策在明朝初期已经实施,就很大程度的缓解了财政压力,但是这样一个获取财政的源头却没有在之后得到废除,甚至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出现了另外一种升级版的制度叫做折色法,这个方法就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用钱财代替粮食物资,也就是说这些商人根本不需要运送物资到边境地区,只需要向当时的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钱财就可以获得盐引在规定的地区进行贩盐活动,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有益的政策,却最终成为了打击明朝经济实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明朝初期的开中制

“开中法”的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首先“报中”,即开中商人按户部榜文所示项目,把物资运到边防戍所,然后取得盐引;

其次“守支”,即商人领取盐引后,按规定去指定盐场守候支盐;

最后“市易”,即商人支取盐后,再按引文规定,到指定地区销售。

报中——守支——市易,构成了“开中法”的全过程。

在明朝初期,当时朱元璋的统治并不是十分稳固,北方的残余元朝势力在虎视眈眈。而当时明朝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持当时的边防建设,为了防备北方元朝势力的进攻以及补充边境地区的军事备用物资,朱元璋采用了当时一个大臣的建议,将当时完全由官方垄断的盐政向民间的商人开始开放。当时朱元璋向民间发布了可以由商人来运送粮食换取盐引的消息之后,所有的明朝商人全部都出动了,要知道垄断行业的利益是无法形容的,为了能够拿到这稀有的盐引,当时大量的商人向边关地区运送一批又一批的粮食,当时最具有天然地理优势的就属晋商了,晋商的崛起也得益于这个盐引的开放。这个政策在得到实施之后,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了当时明朝的财政危机,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来说这样一个政策绝对是一个上好的良策,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这样评价开中法:“明代盐既开中,又兴商屯,既给军又垦荒,孔子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真谋国之至计也。”但是,长久的眼光来看的话,这又成了一项危害明朝经济实力的政策。

变相的巧取豪夺:折色法

开中法的实施虽然使财政危机得到了缓解,但它却从根源上使国家失去了盐政的财税收入,使得明朝政府只拥有生产食盐的能力,却失去了食盐运输和贩卖的权利。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样一种相对封闭的经济环境之下,粮食和食盐是国家财政收入永恒的支柱,缺少一个对于国家来说都会产生难以估计的损失。朝廷之所以能够拥有大量的财力物物理来养活大批的军队以及文武百官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两方面的收入,失去了财政方面的收入之后,供养军队以及抵御外族入侵成为了比较难的课题。同时当时这样一种发放盐引的制度还对当时明朝的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大明王朝灭亡的种子是朱元璋自己种下的》一文中可知:“开中法另一个弊病是,降低了货币的地位,原本货币是流通在粮食和食盐这两宗大交易之中的,可使此法使粮食盐引-食盐形成一个紧密链条,货币无法在其中起到作用,是货币主导的商品交易大大受抑。”这种降低货币地位的作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破坏了当时明朝政府构建的一种经济体系,货币一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之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就会出现严重的混乱,最重要的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政府调控经济的作用会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也可能会产生崩盘的危机。

变相的巧取豪夺:折色法

根据《百度百科——开中法》可以理解到:“当时﹐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开中法最大的弊端应该就是那些特权阶级是利用这个政策来获取利益的行为,这个政策在最初实施的时候确实是以朝廷和民间普通商人为利益的双方进行交易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大部分人意识到这个行为的有利可图之处之后,原本一项利民利本的政策开始成为了一些贵族阶层圈钱的手段。盐政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自古以来就是官府专有的赚钱手段,可以说即使是富有天下的皇帝也不可能对此免疫,何况是那些有可能并不富裕的贵族呢?

“孝宗弘治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因此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这种卖出盐引的政策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了种种垄断现象,曾经只能够由官方出售的食盐只是由原本的一家卖出变成了多家销售的模式,不管怎么变化,食盐垄断的这种现象依旧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这项政策让当时的明朝节约了每年大约500万石粮食的军队补给,但是其实也让朝廷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从短时间的收益上来看,朝廷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实际上他们损失的财政远大于他们得到的军队补给,民间商人赚取的就是这些粮食和拿到的盐引数量的销售价格之间的差价。

变相的巧取豪夺:折色法


开中法的变本加厉——折色法

明朝的边防军事并不是一直缺少物资的,所以开中法在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但是为了利益收入,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废除这项制度,而是把原来的开中法变为了折色法,就是把原来用粮食等物资来就换盐引的方式变成了用钱财直接兑换盐引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区域不同的限制性,如果说前一个政策吸引的大部分商人都是靠近边境地区的商人的话,那这个折色法吸引的就是所有财力雄厚的商人。

其实早在朱元璋实行开中法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规定禁止这些特权阶层想要借此政策以谋取私利的想法,并对此做出了非常严格的法律规定,根据《盐法三》记载:“洪武二十七年,令公侯伯及文武四品以上官,不得令家人奴仆行商中盐,侵夺民利。”除此之外,在《监临势要中盐》中也有相关记载:“凡监临官吏诡名,及权势之人中纳钱粮、请买盐引勘合、侵夺民利者,杖一百,徒三年,盐货入官。”但是在朱元璋死去之后,这些明朝贵族阶层失去了约束,尤其是在折色法产生之后,这些特权阶层开始肆意的向皇帝讨占盐引,甚至产生了公然划分地区占有盐政的做法。

变相的巧取豪夺:折色法

这些特权阶层向皇帝讨要盐引的时候,已经超出了原本应有的限制,这样就导致了一种非常尴尬的现象发生。那就是皇帝发放的盐引数量已经超过了整个明朝所能产出的食盐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优先领到食盐的只有那些特权阶层,而那些普通商人则空有盐引而无法领到食盐,花了大价钱买来的这个凭证成为了一个废物。

而这些商人因为没有权利无法和特权阶层进行抗衡,最终他们的选择只能是等待下一批食盐的产出,但是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等待数十年却依旧不能如愿的现象。如果说原来的开中法发挥了增加边防军用物资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的话,那么由开中法变换而来的折色法就是一种绝对短视的做法。前者可以带动边疆地区的发展,同时又缓解了财政危机,后者看似能够扩大财政收入,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才是使明朝真正陷入财政危机和经济实力折半的罪魁祸首,折色法不仅仅对明朝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变相的巧取豪夺:折色法

总结

根据《明史》记载:“开中不时,米价腾贵,召籴之难也;势豪大家,专擅利权,报中之难也;私盐四出,官盐不行,市易之难也。”在《明史》的这段记载中已经明确地描述了开中法和折色法对于明朝的经济造成的损害,这种只适用于短期的经济政策在长期使用的时候,会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发生不同程度的崩盘,明朝的经济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逐渐的走向没落,而明朝的灭亡也由明朝的经济添上了最后一把稻草。


参考文献:《明史讲义》、《大明王朝灭亡的种子是朱元璋自己种下的》、《百度百科——开中法》、《盐法三》、《监临势要中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