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上一讲我们提到魏稼孙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在《吴让之印谱跋》中写道:

钝丁之作,熔铸秦汉元明,古今一人,然无意自别于皖。黄、蒋、奚、陈曼生继起,皆意多于法,始有浙宗之目。流及次闲,偭越规矩、直自郐尔。而习次闲者,未见丁谱,自谓浙宗且以皖为诟病,无怪皖人知有陈、赵,不知其他。余常谓浙宗后起而先亡者,此也。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职。让之虽心摹手追,犹愧具体,工力之深,当世无匹。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本没有浙、皖两宗之别。丁敬也并非有意去与皖籍印人抗衡。只是到了黄易、蒋仁、奚冈、陈鸿寿继起,有了浙宗之面目后,才将皖籍诸印人称为皖宗。可以说浙宗印人,因师承丁敬,创作思想和风格较为一致和统一,所以是一个较为紧密而具自觉性的流派。我们之前在介绍浙派的西冷八家之时,也曾有提及,浙派篆刻家的创作思想和风格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只是每个人的侧重与表现方式略有不同,实在共通的风格中又各有不同的面貌。

而皖宗则是因为有别于浙宗才被提出的,随明代后期亦有新安派、徽派、皖派的说法,但是并没有皖宗这么强的概念。明代流派篆刻兴起,印坛的中心一直在扬州,而在扬州、南京、徽州等地的皖籍印人,上起清初程邃,中间有巴慰祖、胡唐等,之后的邓石如,亦有将之归为皖宗这一阵营的。但皖宗与浙宗的流派特征不同,其构成比较复杂,三个子系流派之间除了开派者均为徽籍这一共同点外,并无明确的风格、师承相同等构成因素,所以它是一个松散的,并不自觉的印章艺术流派。

魏稼孙在评述两个流派的盛衰中,提出了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浙派前期“意多于法”,这是浙派之立根之本,其后至赵次闲,存法而弃意,仅仅抱住“切刀法”不放,成为习气,逐渐沦为毫无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浙宗后于皖宗兴起,而先于皖宗衰败的原因。可见,魏稼孙此处提出的“意”字,为流派篆刻的灵魂所在。然而,很可惜,在这里并没有进一步的展开对“意”的阐述,或许魏稼孙自己亦对“意”的概念有所不清。从文章后面的意思理解,“意多于法”的“意”,乃是指书法之“意趣”和“韵味”,或如我们前面曾经在介绍浙派时提到的“不计工巧”之写意思想。魏稼孙把浙宗的衰败原因归结为赵次闲,并且批评那些浙派末流坐井观天,视皖宗为诟病,只能在赵次闲那种浙宗程式化的作品里讨生活,因此全无意趣可言,而剩下的是技法的躯壳,使得“印中求印”困于绝路。这里的批判有言过其实之处,过于一刀切之了。可以说,流派篆刻,在明代是以“印中求印”为主流的,特别是尊汉印、承汉法,在篆刻艺术兴起之时,是对印章美学的规范和统一起了重要作用的。所以其时,摹印是主流,摹印后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与审美,但是未跳出“印中求印”的范畴。到了丁敬之时,虽承古法,但是重写意,求不同,特别是到奚冈、陈鸿寿时,两人在书法上的造诣亦颇深,但是在篆刻之上更加师法丁敬,未完全跳出“印中求印”的领域,但是都做了很多大胆有意义的尝试。

当然在其中亦有欲跳出“印中求印”,而走“印从书中”之路的,魏稼孙在《积语堂论印汇录》中收录的“论印诗二十四首”中有如此一首:

凡夫创草篆,颇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压。朱文启钝丁,形刀细如掐。

修能(明篆刻家朱简字修能)在魏稼孙的眼中是试图走“印从书出”之路的,然而丁敬(字钝丁)却不同,丁敬虽然吸取了朱简表现笔意的碎刀短切法,却未能像朱简那样以有个性的篆书入印。换言之,丁敬未能在印中试图表现个人篆书的风采,此点邓石如却实践了,并且使得“印从书出”的创作方法更具生命力,所以魏稼孙才以“印从书出”来判断浙派的兴旺。

邓石如在篆书中大胆引入隶书的笔意、在篆刻中大胆的引入自己的篆书的风格特点,可以说是在皖、浙两派的夹缝中,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并为后世印人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其后,印章的创作者自己极具个性的篆书入印,便成为突破前人藩篱,创造新的印章艺术形象的重要道路。反之,若“印中求印”,不注意把书法之美作为印章创作的重要基础,便会堕入末流而僵化衰亡。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程邃:谷口农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丁敬:两湖三竺千壑万岩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丁敬:小山居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邓石如:疁城一日长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蒋仁:瓮承高印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巴慰祖:张瑜印信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黄易:留余春山房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奚冈:龙尾山房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胡唐:树榖

魏稼孙所认为的浙、皖两宗之别

清·陈鸿寿:宗伯学士

我们可以看到,魏稼孙笔下对浙宗和皖宗是颇有批评的,其中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亦非全真。作为学习篆刻的我们应当有自己的认知,浙派的篆刻在篆刻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对印坛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之前也花了很多讲来介绍浙派的篆刻艺术和代表的篆刻家。这一讲,我们也只是把历史上不同的观点介绍给大家。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即使是汉印,亦是有优劣的,浙派篆刻亦是如此,有优亦有不足。学习和继承亦是要取之精华,特别是我们在临摹古印之时,特别要注意,不光要取其中的佳作来临习,另外亦要知道其中的优点与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