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剩女”是一個毫無新鮮感的詞語了,卻始終能觸動年輕女生和她們父母的心。

最近,紀錄片《中國剩女》的走紅,再次激起了人們對於大齡未婚女性的熱議。

有人看到了女性的無奈,呼籲世界對女性好一點;

有人卻藉此機會再勸一句:快結婚吧?你不想成為紀錄片裡那樣的人吧?

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但我想說,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如果你是一個剩女,那說明你有非常獨立的思想和堅定的意志,沒有被社會輿論裹挾。

“剩女”這個詞語本身,就帶有社會偏見對於女性的惡意。

上學時,我們欣賞的女生或許成績優秀,或許容貌出眾,或許性格開朗,或許思想深邃……

那時候,每一個女孩子都有獨特的價值。

而進入婚戀市場後,當一個女神被冠以“剩女”之名,她的一切個性都被抹殺,她的才華、性格、能力都不復存在,評價她的標準只剩下了最不重要的「年齡」。

很多人是頂不住這樣的社會壓力的。

為了合群,一些女孩不得不在父母的安排下相親、定親、結婚,跟一個「合適」的對象共度餘生。

就像《致青春》裡的阮莞,跟相戀6年的男友分手後,跟相親對象吳江只見了6面就答應了他的求婚。兩人彼此心照不宣,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只是最合適的結婚對象。


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婚後,阮莞一心做起家庭婦女,完全拋下了土木工程系高材生的身份,成為一個符合他人期待的好妻子。

阮莞心裡終仍舊是渴望自由的,所以她才會做出去見初戀男友最後一面的決定,想徹底跟過去告別。結果途中出了車禍,終究沒能獲得想要的安寧或是自由。

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在暢銷書《活出意義來》中寫道:“人類的終極自由是在現有的任何一種環境中選擇做自己的態度。”

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做自己的。

敢於做自己的剩女,便是那一點點微光,吸引更多的微光前來,爭取一點點婚戀的自由。

如果你是一個剩女,你一定有很多的時間用於提升自己,暫時沒有孩子拖累,可以更好地實現自我。

跟寶媽們交流的時候,大家都會承認:養育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但永遠有一部分媽媽,有一種聲音在說:生孩子太早,生活節奏被打亂,心繫家庭,職場再也難以突破;個人時間碎片化,想要業餘學習技能也很難實現。


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對於已經生下來的孩子,付出多少都不後悔,可是如果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很多媽媽都希望能晚幾年生孩子,甚至乾脆不生。

在《新相親大會》中,有一位30歲的女孩子陶柔嘉,事業有成,個性獨立,在杭州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M姓老闆)任活動發展部的專家。

她的優秀,離不開博士老爸的言傳身教,更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奮鬥。但是中年老母親看了忍不住感嘆一句,生活多姿多彩,不是單身人士一般做不到。

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鋼管舞、拳擊、吊環,單身的陶柔嘉可以喜歡就去嘗試,換一個有家有娃的媽媽呢?

生性好動,滿世界亂跑,去過二十幾個國家,帶著娃去趟公園都要大包小包手推車伺候,出國?家有小寶寶的媽媽們真不敢想。

這樣自由精彩的生活,造就了篤定堅強的陶柔嘉,她可以在30歲這一年,遇見靈魂契合的相親對象。

人生或許殊途同歸,大齡單身和早婚早育,並沒有高下之分。

剩女不比寶媽高貴,也不比寶媽值得羞愧,所以如果不能早點遇到婚姻,就盡情地享受單身的快樂。

如果你是一個剩女,說明我們的親子關係應該還不錯,我會尊重你的想法,沒有用愛的名義逼你就範。

對於“剩女”這個群體來說,外人的指指點點對她們的影響畢竟有限,最大的傷害其實是來自家人,尤其是父母的不理解和指責。

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在紀錄片《中國剩女》中,華梅(Hua Mei 音譯)是個精英律師,家鄉在山東農村。

僅僅因為大齡未婚,她曾經的成績好、工作好,在父母親戚眼裡全都不再是優點,而是“讀書讀傻了”“我生你養你,省吃儉用供你讀書、培養你,你就是這樣回報我的嗎?”

僅僅因為大齡未婚,華梅和父母的親子關係徹底崩潰,家庭再也不是她溫暖的港灣,而是一個每次回去都要被刺得鮮血淋漓的地方。

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社會學家林·扎克曾說過: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對於父母帶著傷害的催婚,華梅的回應是:

“我不認同他們的做法,但我想解決他們的困境。”

父母如果聽到華梅這麼說,會不會有一點動容呢?

我絕對不要將來我的孩子,被我以愛的名義綁架,揹負著父母強加的痛苦,還要想方設法解決父母的“困境”——那本不是困境,只是他們的執念。

女兒,如果將來你要做一個“剩女”,我一定會支持你。

不止是婚姻,其他所有事情,我們都可以溝通理解彼此,不要陷入相愛相殺的惡劣親子關係之中。

希望你任何時候提起家庭,嘴邊都有一彎安心的笑容。

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如果你是一個剩女,一定會聽見不同的聲音,承受一些指責,剛好,我們可以藉此機會,遠離那些三觀不同的人。

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說給別人聽,只在心裡最幽微的地方,時時點著一盞燈,燈上寫兩行字,今日踽踽獨行,他日化蝶而去。——林清玄《你心柔軟,卻有力量》

世間很多關係,是不由得我們選擇的。

親戚是因為血緣,同學是因為學校,同事是因為工作聯結在一起。

我們可以選擇的,是在最簡單聯結的基礎上,決定是否繼續深交同行。

蘇軾詞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短短的人生旅途中,選擇三觀相同的同路人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理解你對愛情的堅持,只知道指責你年齡大了還不結婚是因為太挑剔、再不生孩子就對不起國家對不起父母,趁早絕交。

女兒,如果有機會,我希望你能做一個剩女


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家Robin Dunbar提出的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表示受限於腦容量和時間限制,人類沒辦法維繫超過與150人的友誼關係,而最親密的可能只有約5位朋友

朋友席位有限,記得留給值得的人。

女兒,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想」結婚的「愛情」。

當你遇到那個願意和他一起步入婚姻殿堂、攜手走過一生的人,無論你是20歲、30歲、40歲——年齡毫無意義,早遇到就早點結婚,晚遇到也不要急。

願你一生努力,一生被愛,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

作者:麥芽,先成為不一樣的父母,才能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