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liè)執戈——惡之也;所以異於生也。喪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難言也。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其哀離其室也,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後行。殷朝而殯於祖,周朝而遂葬。

【注】巫祝:從事通鬼神的人。:掃帚。古用桃枝、掃帚等以驅除不祥。:出葬前引柩到祖廟,類似生前“出必告”。

【譯】國君去臣子家弔喪的時候,要讓巫祝拿著桃枝、掃帚和戈來護衛著,因為厭惡死人的兇邪之氣,這就是禮儀與對待生人不同的原因。辦喪事,另有對待死人的禮節,這卻是先王所不便於說明的了。在喪禮中,出葬前要先朝祖廟,這是順從死者“出必告”的孝 心,因為對即將離開故居感到很悲哀,所以先到祖父、父親的廟裡告辭,然後才啟程。殷人是在朝廟以後就殯於祖廟。而周人卻在朝廟以後就出葬。

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

【注】俑:用木或泥做的假人。

【譯】孔子認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懂得辦喪事的道理的,既置備了各種器物,卻又不能實用。如果用活著的人使用的器物,這不是已 接近於用活人殉葬了嗎?把殉葬的器物叫作“明器”,就是奉死者 為神明的意思。像泥做的車子,草扎的人形,自古就有了,這就是 “明器”的道理了。孔子認為用草扎的芻靈,心地仁慈,而認為用木 雕刻的俑,太不仁慈了,不是更接近於用活人殉葬嗎?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穆公問於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與?」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

【注】反服:離職後仍然回來奔君喪,併為他服齊衰三個月。

【譯】穆公問子思說:“已經離職的臣子回來為舊君服齊衰三個月, 這是古來就有的禮節嗎?”子思回答說:“古代的國君,在任用臣的時候是依禮行事的,在免去臣子官職的時候也是依禮行事的,所以才有為舊君服喪的禮節。而現在的國君,在招致人才的時候,像要把他抱到膝上似地寵愛;而罷免臣下官職的時候,又好像要把他推下深淵似的。像這樣做,離職的臣子不帶領別國的軍隊來攻打故國,也就不錯了,又哪裡還有為舊君服喪的呢?”

悼公之喪,季昭子問於孟敬子曰:「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達禮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聞矣,勉而為瘠則吾能,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則食食。」

【注】季昭子:季康子的曾孫,名強。孟敬子:孟武伯的兒子,名捷。食粥:為君服斬衰三年,君剛死三天不能吃東西,殯以後只能喝粥,到十三個月練以後才能吃飯。

【譯】魯悼公去世時辦喪事,季昭子問孟敬子說:“為國君的喪事,應該吃什麼?”敬子回答說:“應該喝稀粥,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但是我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向來不能用侍君的禮節來侍奉國君, 四方的人沒有不知道的,要我勉強節食,變成消瘦的樣子,我也能做到,但那樣做不是更讓人懷疑我不是內心真正感到悲哀,而是故意使自己外表消瘦了嗎? 我還是照常吃飯。”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衛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主人未小斂,絰而往。子游吊焉,主人既小斂,子游出,絰反哭,子夏曰:「聞之也與?」曰:「聞諸夫子,主人未改服,則不絰。」

【注】司徒敬子:司徒是以官為氏,敬子是公子許的後代。改服:小斂之 後,主人才以麻括髮,謂之改服。大斂之後,依喪服之制服冠衰,謂之成服。

【譯】衛國的司徒敬子死了,子夏前去弔喪,在主人還沒有舉行小斂之前,他就戴著絰進去了。而子游卻穿著常服去弔喪,在主人行過小斂之後,子游才出去,戴上絰再回到屋裡號哭。子夏問他說:“你聽前人說過這樣的做法嗎?”子游回答說:“我聽老師說過,在主人還沒有改服之前,賓客不應該戴絰。”

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注】晏子:名嬰,字平仲,一說諡平仲,春秋時齊夷維人。齊大夫,歷仕靈 公、莊公、景公三代,景公時為齊相,以節儉力行,名顯諸侯。遣車:送葬 時載牲體,並在下窆時隨棺入壙的車子。及墓而反:因為殉葬的器物很 少,所以很快就下葬完畢回家了。個:指下葬前祖奠用的牲體的數量,國君大牢(用牛、羊、豬),大夫少牢(用羊、豬)、士特牲(只用豬)。每牲取臂、臑、 胳為一個,每輛遣車各載一個。

【譯】曾子說:“晏子可以說是很懂得禮的人了,他處理事情恭敬嚴 謹。”有若說:“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辦理喪事時,只用一 輛遣車,一下子就下葬完畢回家了。依禮,為國君祖奠的牲體有七個,遣車也用七輛;大夫是五個,遣車五輛,晏子怎麼能算得上是懂得禮呢?”曾子說:“如果國君驕侈淫逸,那麼君子就不願把禮儀實行得那樣詳盡充分了;在國人競相奢侈的時候,就應表現出節儉的作風;在國人崇尚節儉的時候,就要表現出切實按照禮的規定去做的態度。”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國昭子之母死,問於子張曰:「葬及墓,男子、婦人安位?」子張曰:「司徒敬子之喪,夫子相,男子西鄉,婦人東鄉。」曰:「噫!毋。」曰:「我喪也斯沾。爾專之,賓為賓焉,主為主焉--婦人從男子皆西鄉。」

【注】國昭子:齊國大夫。沾:通“覘”,是看的意思。

【譯】國昭子的母親去世了,他向子張請教說:“出葬到墓地後,男子和婦人應該就什麼位置?”子張說:“司徒敬子的喪事,是由我的老師相禮的,那是男子面向西,婦人面向東。”國昭子說:“啊! 不能這 樣做。”又說:“我辦喪事,會有許多賓客來觀禮的。喪事由你來主持,但是賓客要就賓位,主人要就主位,主人這邊的婦人就跟在男子後面一律面向西。”

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孔子曰:「知禮矣。」文伯之喪,敬姜據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將為賢人也,吾未嘗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人皆行哭失聲。斯子也,必多曠於禮矣夫!」

【注】晝哭:只在白天哭,而夜裡不哭。喪夫不夜哭,是表示不為私情而哭。 文伯:穆伯的兒子。不:這裡是暫時不哭的意思

。吾未嘗以就公室:我不曾到公室去察看文伯的行止。季孫氏是魯國的宗卿,所以敬姜 有到公室會見的禮節。

【譯】穆伯死了,在辦喪事時,敬姜只在白天哭;文伯死了,在辦喪事時,她白天夜裡都哭。孔子說:“她懂得禮了。”文伯死了,敬姜靠著他的床而不哭,她說:“以前我有了這個孩子,我以為他會成為有才德的人,所以我從未到他的公室去;現在他死了,朋友眾臣中沒有為他落淚的,而他的妻妾女御們都為他失聲痛哭。這孩子必定早就把禮拋棄了。”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命徹之。

【注】季康子:名肥,諡康,季孫斯的兒子,魯國大夫。敬姜是他的從祖母。 褻衣:指內衣。小斂之前應先將斂衣陳列房中,現在卻連內衣都陳列出來了。舅姑:婦女稱自己丈夫的父母為舅姑。

【譯】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在小斂之前,連內衣都陳列出來了。敬 姜就說:“婦人沒有打扮一下,還不敢見公婆,何況現在就要有各處的賓客來弔喪,內衣怎麼能陳列在這裡呢?”於是就下令撤去它。

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嘆,嘆斯闢,闢斯踴矣。品節斯,斯之謂禮。人死,斯惡之矣,無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絞衾、設蔞翣(liǔ shà):,為使人勿惡也。始死,脯醢之奠;將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見其饗之者也。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也,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於禮者,亦非禮之訾也。」

【注】斯:指小孩思慕父母,就毫無節制地恣意號哭。:約。:指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情感。:指衰絰一類的具體事物。對於親人的去世,不肖的人本來是沒有悲哀感情的,現在穿戴上衰絰,使他們看到喪服而引發他們內在的思慕哀痛的感情。:通 “搖”,搖動。蔞翣:古代棺木的裝飾。蔞,即柳,柩車的上蓋。

【譯】有子和子游站在那兒,看見一個孩子啼哭著找自己的父母。於是,有子就對子游說:“我一直不明白喪禮中為什麼要有踴的規 定,我老早就想應該廢除這種規定。孝子悲哀思慕的感情就和這孩子一樣,就像這孩子那樣盡情地號哭就行了。”子游說:“禮的各種規定,有的是用來節制人們的感情,有的是借外在的事物來引發內在的情感。感情不加節制,衣服沒有規定,這是野蠻人的做法。如果依禮而行,就和這不同。人們遇到可喜的事,就感到高興,高興得很,就唱歌,歌唱還不能盡興,就搖動身軀,搖動身軀還覺得不 夠時,就跳舞;人們慍怒過後,就感到憤恚,心中憤恚,就會嘆息,嘆 息還不能得到充分地抒洩,就捶胸,捶胸還不夠,就要頓足了。將這些情緒和行動加以區別、節制,這就叫做‘禮’。人死了,別人就 會厭惡他了。而且死人無能為力了,人們就要背棄他了。所以,製作束衣的布帶和覆屍的蓋被來斂屍,又在柩車上設置了蓋子和遮 掩四周的扇形屏障,就是為了使人們不要見了死者而生厭。人剛死的時候,用肉脯肉醬來祭奠他,出葬前又有送行的遣奠,下葬後還有虞祭等各種祭祀,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鬼神來享用,但是自古以來卻也沒有人廢止這種做法。這樣做為的是使人們不背棄他。所以你所批評的這些禮儀,實在並不是禮儀的缺點了。”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吳侵陳,斬祀殺厲,師還出竟,陳大宰嚭(pǐ):使於師。夫差謂行人儀曰:「是夫也多言,盍嘗問焉;師必有名,人之稱斯師也者,則謂之何?」大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斬祀、不殺厲、不獲二毛;今斯師也,殺厲與?其不謂之殺厲之師與?」曰:「反爾地,歸爾子,則謂之何?」曰:「君王討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師與,有無名乎?」

【注】吳侵陳:事在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大宰嚭大宰是 官名,嚭是人名。因為當時吳國有個大宰嚭,因此前人多認為這裡的大宰嚭就是吳國的大宰嚭,而下文的行人儀應當是陳國的使者。夫差:春秋吳國國君,吳王闔閭的兒子。行人儀:行人是官名,掌聘問等外交事宜。儀是人名。

【譯】吳國入侵陳國,砍伐方社的樹木,殺害患病的百姓。在吳軍退出陳國國境的時候,陳國派行人儀出使到吳軍。夫差對大宰嚭說: “這個使者很會說話,我們何不考問他一下,凡是軍隊必須有個好名聲,問他,別人對我們的軍隊,將怎樣評論?”行人儀回答說:“古代的軍隊在討伐敵國時,不砍敵國的社樹,不殺害患病的百姓,不俘虜鬢髮斑白的老人。而現在貴國的軍隊,不是在殺害患病的百 姓嗎?那不就成了殺害病人的軍隊了嗎?”又問:“那麼現在把攻佔的土地還給你們,把俘獲的子民還給你們,你又怎樣評論我們的軍 隊呢?”回答說:“貴國君王因為敝國有罪,而興師討伐,現在又同情 並赦免我們,像這樣的軍隊,還怕有不好的名聲嗎?”

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注】顏丁:魯國人。

【譯】顏丁在居喪期間的態度十分合情合理:在親人剛去世的時候, 他惶惶不安,好像熱切希望親人康復,然而希望又終於破滅的樣 子;到了行殯禮的時候,他茫然若失,好像要追隨親人而去,但已不可能的樣子;在送葬以後,他神情悵惆,好像擔心親人的魂靈來不及跟他一起回家的樣子,因而邊走邊停地等待著。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子張問曰:「《書》雲:『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歡。』有諸?」仲尼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聽於冢宰三年。」

【注】高宗:殷高宗武丁。冢宰:六卿的首領,也叫太宰。

【譯】子張請教說:“《書》上記載說:‘殷高宗居喪期間,三年不和臣 子說話,等到他除服開口,大家都十分歡喜。’真有這樣的事嗎?”孔 子說:“為什麼不能這樣呢? 古代天子去世,王太子聽命冢宰三 年,當然可以不與臣子說話。”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鍾。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

【注】知悼子:晉大夫荀盈,魯昭公九年死。平公:晉國 國君,名彪。飲酒:指私宴。師曠:晉國樂師,字子野。生而目盲,善辨 聲樂。李調:平公的嬖臣。杜蕢:平公的膳宰,《左傳》作屠蒯。歷階:急促登階,一步一級。酌:罰酒。

【譯】知悼子去世了,還沒下葬,晉平公就喝起酒來了,而且還有師 曠、李調作陪,敲鐘奏樂。杜蕢從外面進來,聽到鐘聲,就問侍衛 說:“國君在哪兒?”回答說:“在正寢。”杜蕢進入正寢,登階而上,倒了一杯酒,說:“曠,喝了這杯酒。”又倒了一杯酒,說:“調,把這杯酒 喝了。”接著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向北面坐著自己喝了。然後走下臺階,快步出了正寢。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三講檀弓下第二節:師與,有無名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