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非985、211学生在大学努力考到985,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在高中努力直接考到985?

壹号菠菜


高考是按照省份分配名额的,考研没有这个限制。所以对于那些高考大省来说,考研比高考要相对容易一些。


高FM


讲讲孩子的亲身经历吧。

广州,初三毕业时上了高保线,直接上重点高中。那一届,十一万多初三学生,只有五万多能上高中,而上高保线的也就10%左右的孩子。尽管如此,一切还只是开始。重点高中里有普通班,次重点班,重点班,还有火箭班。

无可厚非,为了高考的不同层次学校的录取率,学校这样做是最好的资源分布,没有对错。没有好的录取率,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资源,这是压在学校头上的大山。

中国人口多,高校少,985才39所,211也就100多一点,每年的高三毕业生有多少。那年孩子每一次考试,差一分,在全市同级孩子里面就差一两千人,这种竞争的残酷程度岂是局外人想象得到的。再加上不同高校在各地的招生人数是分配的,数量少得可怜,填志愿就像赌博,保守的孩子还是会选择更有保障的普通高校。但,这并不能扼杀孩子们追求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想,不管出于什么目的。


杨君lena


我,十六岁读大学,双非。高中三年睡觉、逃课。大学四年光英雄联盟就打了一万多场。大学毕业三年后才考研,下一步正准备考博。

虽然我是个纯粹的学渣,但好在智力水平应该达到了及格线,完全符合题主说的那些孩子的发展路线。

无非就是什么时候自觉而已。学习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一门成熟的学科也没有天才可言。


不用留我


如果单纯从未来的发展空间上看,更建议复读上985。因为第一学历其实是后面没有机会再提升的,硕士和博士相对来说无论从入学考试的难度和其他渠道机会上看都要多一些。比如你本科是清华的,其实没有人会关心你是应届考试还是复读考上的,但是你博士是清华的,可能他们会问一句你本科是哪里的。

当然,复读的压力也很大,从我的学生里面看,理科的复读分数提升貌似要优于文科的复读提分,所以还是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抗压能力来综合分析。毕竟考研的知识点相对于高中还是偏少,而且可供你准备的时间周期更长,如果是自制力比较好的同学,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

而且也要早点弄清楚到底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如果是定位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就就业的话,现在光靠学历其实是很有限的,还是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自己的实习经历和职场能力。如果是想走科研的导师,那么一鼓作气读到博士会比较好,而且你的导师其实很关键,有时候导师资源受用一生。




这里说职场


因为没考上,考上你以为他那时不去啊?至于当初努力了还是没努力,这就难说了。

其实我觉得吧,没上985、211的这些学生,现在有想法再考,不管是考研还是其他方式 ,有上进的想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不妨,我先给你普及一下985和211。

985工程大学:也叫世界一流大学: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大学:211”的含义是“21世纪的100所重点大学”,将全国各地挑选出的约100个高等学校设立为重点高校,这些学校在资金中获得优先对待。

近期教育部在官网上发布相关消息:“现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高中阶段为什么没有努力直接考到这些学校?

这个问题不错,其实是这样,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有些人天生就是学习型的,并且还是应试型的,聪明的头脑加上性格,考上985、211的确是件值得祝贺的事。

但偏偏有些人脑袋也不笨,但是在某些学科会有偏差,就是我们常说的偏科,这样即使他很努力,去补救,但是往往还是事与愿违,所以进入普通院校甚至专科中专都很正常。

而且在高中阶段,每个人都绷得紧紧的,考试时稍有差池,想进入理想的院校可能就会成为泡影。而且即使是一所重点高中,每年录取到重点院校的比率也不是高到不得了(当然不排除确实有些很牛的学校,重点院校升学率奇高)。

在普通院校再深造,选择重点院校,是好事,值得支持。

不管是出于对于学历的要求,还是出于对未来就业创业的考虑,还是为了提升专业深度,还是尝试新的学习高度,都没有错,值得肯定和鼓励。

当然,普通人不会去考虑具体叫985、211还是双一流,其实更重要是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不管是学校的名气大小,也不管是专业的设置如何,最终给到以后若干代学子的,可能还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性和务实性。

过去的三十几年,985和211并没有改变,还是那112所和39所,目前双一流的名单也未出其右。因而在选择的时候,除了学校的名字以外,更多还要考虑你所选择的专业。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只要有一颗坚持终身学习的心,未来都是你们的。


向隅阳光197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1、因为高中同学多数都不想学习,已经到了思考人生的阶段,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到了大学,对事物走了一定的认知,觉得学习很重要,所以多数人选择努力。

2、到了大学以后整体学习氛围影响着学生自身的选择,会跟高中阶段有一个明显的差别。

3、学生成长阶段与学习阶段不成正比,成长的速度跟不上学习阶段的速度。

那我们就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第一、我们身边都有学生,并且自己也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通过对比,再加上调查显示不难得出,大多数成年人最后悔的一件基本上都是上学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

那么这一点也普遍反应着一个现象,多数同学在上学阶段都是比较厌学的,或者说没有学习动力,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以高中为力,直接表现为叛逆,谈恋爱,上网,打游戏等等一些“精神消费”,而并没有把心思完全的花在学习上。

这都属于高中生成长时期会出现的必然现象

多数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存在。这也就是刚才提到的问题,高中时期为什么不想着考进985的原因。

那么到了大约以后多数同学又选择重新学习,考进一个更好的学校,其实还是因为成长的原因。到了大学以后,对一些事物重新有了一个认知,包括同学之间的比较,包括自己对于更好的大学的向往,包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学历,取得更高的工资。

第二、到了大学以后没人管术,又高中的被动学习,到大学的主动学习,多数同学可以更加清晰的明确自己想要的,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三、小忆学姐认为,学生心理的成熟成都跟不上学习阶段的变化,所以也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飞飞学姐


如果高考就能够直接考到985、211大学的话,大家肯定希望去985、211大学上本科,因为这可是含金量比较高的第一学历。

如果高考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考上985、211大学,那么大学四年好好准备考研,考研的时候努力让自己考到985、211大学,实现自己前程似锦的愿望。

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各省的大学录取率都不一样。据统计,一本大学的录取率在8%到15%左右,而985、211的录取率更低,只有3%到6%之间。竞争如此激烈,所以高考能够考上985、211大学的人都是精英,而且是少数的。

高考被成为最难考的考试,虽然高考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但是没有考上985、211大学的同学们,仍然拥有再去985、211学校的希望,那就是考研。考研的竞争虽然也很大,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有一部分大学毕业同学选择参加工作不考研,这样可以去掉一部分的竞争者。

剩下的那些坚定的考研同学,一定是想去好的大学读研究生,而985、211大学肯定是很好的选择。不论是从学校的资源,还是老师的能力,985、211大学都具有相当的优势。

“考研一定要上985、211大学,真的和普通大学的研究生不一样”,一个学长这么对我们说。他也是通过努力从一所二本大学考上985大学的研究生,他说在那个平台上,可以接触很多以前不敢想象的平台和资源,对于以后的研究和工作帮助很大。

因此,只要有想努力的心,有想要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的心,不论是在高考的时候,还是在考研的时候,都是机会。就看我们能够把握住哪个机会,努力才是通往梦想的最好法宝。


暖暖浅谈教育


双非大学生积极报考985大学研究生是客观事实,但高中不能直接报考985高校也是现实的无奈,事出有因。

首先,高中生考985高校比大学生考研到985难多了,高中要考到985高校,必须每门课都要很优秀,按传统的文理科来说,每一门课都要很高的分数才行,否则也不至于每年全国985高校的平均录取率才1.62%,安徽才1.1%,可见难度有多大!稍微有点偏科,985都是没有希望的,连211都靠不住。

但从双非院校考研到985则完全不一样了,虽然难度也很大,录取率也不高,但是很多学生到了双非大学之后完全可以放弃自己薄弱学科的包袱,可以全身心的钻研自己喜欢的学科,这样一来实际上考研的能力并不差,甚至是非常优秀。

我就有一个同学是一个地级市的双非地方院校毕业,但是在校期间就成了学霸,考研直接就考到了中科院某所,然后读博,现在是副研究员了。要是换成高考直接考,那可是难于上青天啊!

其次,这些双非大学生为何要考985高校,为什么不考本校或者一本的院校呢?道理也很简单,过去失去的,现在要弥补回来本科学历不够漂亮,那就在研究生学历上把失去的拿回来,而且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也的确是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通过双非院校重新考入985研究生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是这样做的,也有大把的成功案例,我也建议这样去努力。


美蛙英语


有好多人都认为现在985,211出来的好抢手,但你们殊不知这种情况都是公司,社会造成的,形成思维定式,以前看出身,现在看学校,难道真的只有985,211出来的人是人才其他的学校出来的不是吗,难道只有985,211出来的能给你们带来效益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例:一个公司老总聘用普通大学的人才,需要的钱又少,这个普通大学出来的人才,因为有人赏识,感恩而拼命为公司产生效益,就不算感恩,为了工资普通大学的人才也会为公司带来更多效益;反观名校出来的,你拿聘用普通大学的工资,人家都不愿意来,就算来了,也得把他们当“爷”一样的供起来,请问那个公司老总愿意请个“爷”。其实这些老总找名牌大学的人,根本不是看重他们是人才,专业学的厉害而是品牌效应,他们的品牌就是“985,211”,这跟买东西认名牌一个道理。公司花了品牌的钱,请的这些人,没给公司带来等量的收益,最后裁员的都是这类“985,211”这些所谓的品牌出来的,被外界看到,都是这么傻眼的“985,211”出来的,然后被外界疯传连“985,211”都没工作,好好学习,其实都是人自己造成的,和学校好坏没关。先别急着反驳我,仔细想想吧!



高考我考过,考研我也考过,都进了985院校,我觉得最大的差别应该是竞争对象的不同,高考竞争对象是一个省或者全省的考生,考生级别在几十万上百万,这个数量级下来比你聪明比你努力的人数很多,所以你的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很难再上去了 维持一定的水平,考研呢,和你竞争的一般也就几百或几千人,而且是智力水平差不多,就看谁努力多一分,所以高考是看智力和努力,考研更加看重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