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誓(民間故事)

選自民間故事選刊·下

文、林華玉

圖、段明

毒誓(民間故事)

明朝崇禎年間,官府腐敗,民不聊生,起義軍此起彼伏。

日照人李秋官被官府迫害,召集一幫窮苦兄弟進了城南的逵山,做了土匪,打出了“殺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幟,一時間,十里八鄉受欺負的窮人都來投靠他,短短半年時間,山寨兄弟竟然達到五百餘人。

逵山山脈綿延上百里,山高峰險,易守難攻,自古就有不少土匪在此盤踞過。歷朝歷代的土匪,都要在正堂供一祖師,多數供的是達摩老祖,也有供劉關張的,逵山歷代土匪供的祖師卻是梁山好漢李逵,據說因為第一個上逵山落草的,是梁山上的好漢李逵,他在老家殺了人後,為了避禍,就在此落草,逵山之名也由此而來。

山寨有個規矩,但凡上山入夥的兄弟,都要在李逵畫像前跪拜,敬三炷香,磕三個響頭,還要說上幾句流傳了不知道幾輩子的毒誓:我今來入夥,兄弟一條心;寧死不叛變,做個守節人;如違此誓言,祖師斧砍身。

一天,李秋官正在喝酒,巡邏的嘍囉押來一名青年男子,嘍囉稟告:“大哥,這傢伙在山下探頭探腦,像官府的探子。”那人大聲辯解:“大王,我不是官府的探子,我是五蓮縣於家村人氏,也姓李,叫李守傑,是一個讀書人,因看透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無意仕途,聽聞大王在此起事,對抗官府,特來投靠。”

李秋官見此人二十歲左右的年紀,麵皮白淨,相貌端正,心裡已是有幾分喜歡,又聽他說姓李,山寨英雄雖多,但草莽居多,最缺少的就是讀書人,當下,他命人給李守傑鬆綁,準備香案,要舉行儀式,接納他入夥。

李守傑跪倒在李逵畫像前,先是敬上三炷香,磕三個響頭,說出了那段毒誓。

李守傑是讀書人,心計頗多,上逵山後,他給李秋官出了個主意,讓李秋官攻打附近的劉家寨村,一是因為那個村一直做茶葉和稻米生意,有錢;二是村首仗著是青州知府的親戚,作惡多端,附近民憤很大。這樣一來能打出山寨威風,二來能補充山寨糧草。李秋官照辦,結果真的把劉家寨打下來了,山寨實力大增。

聽聞山寨漸成氣候,青州知府吳世清召集五千人馬,攻打逵山山寨,李秋官帶領弟兄,依靠地形,打退了官軍的數次進攻,吳世清無功而返。

強攻不行,吳世清決定智取,他要收買山寨的人,從內部攻破,經過一番籌劃,他選中一人,竟然是李守傑。

原來這李守傑飽讀詩書,想考個一官半職的光宗耀祖,無奈數次考試都鎩羽而歸,為此怨天尤人,一腔怒火無處發洩,才去逵山投靠了李秋官。

吳世清派人找到李守傑,許諾他如能幫助攻破山寨,就不計前嫌,保薦他做日照縣的縣令,這個官銜對於做夢都想做官的李守傑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李秋官雖然對他不薄,但在他眼裡不過是個草寇而已,當下他就答應了。

數天之後,在李守傑的策應下,逵山山寨被官軍攻破,李秋官和多數兄弟不屈被殺,吳世清剿匪有功,升官做了山東巡撫,他說話算數,在皇帝面前給李守傑美言,讓他做了日照縣令。

因為是出賣兄弟坐上的縣令,李守傑不能心安,那些日子,他一直做著一個夢,夢中,渾身是血的李秋官拎著一對板斧來到他面前,憤怒地說:“當初你立下誓言:我今來入夥,兄弟一條心;寧死不叛變,做個守節人;如違此誓言,祖師斧砍身。如今你違背誓言,我是來索命的!”說完李秋官舉起板斧就朝他身上砍過來,李守傑哎呀一聲就醒了,渾身冷汗。

因為怕遭報應,李守傑在全縣下了一個荒唐的命令:縣民要在十天之內把家中斧頭交出,有隱藏不交的,一律按照私藏武器罪來論處。一時間,縣裡民眾怨聲載道,但也不敢違抗官命。沒多久,縣衙裡的斧頭堆成小山。

李守傑又命城中鐵匠將這些斧頭焚化,眼見著它們變成了一堆堆的鐵疙瘩,這才心安了許多。他心裡說:“李秋官呀李秋官,現在縣裡已經沒有斧子了,我看你如何用斧頭砍我的身。”

李守傑做縣令後,娶了一個妻子還有兩個小妾。其中一個叫秋蓮的小妾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名叫楊寬,李守傑看中了秋蓮,利用手中權勢,強娶過門。秋蓮為此水米不進,絕食而亡。秋蓮死後,楊寬揚言要報仇,李守傑就派人去拿他,他卻不見了蹤影。

十年後一個春日,李守傑見晴空萬里,和風送暖,心情大好,就帶人去郊外春遊。當一行人走到城外時,忽然,從一片小樹林中衝出一人,揮舞著寶劍徑直刺向李守傑的官轎,李守傑手下的衙役趕忙護衛,但來人武藝高強,連連刺倒數人,其他幾個衙役見狀不妙,四散而逃。

刺客來到官轎前,挑開轎簾,用劍尖指著李守傑,李守傑戰戰兢兢地說:“好漢饒命,你有什麼要求儘管說,我一定儘量滿足。”刺客扯下面具,卻是失蹤已久的楊寬,他冷笑道:“我和秋蓮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眼看就要成親,奈何你這狗官,強搶民女,活活地拆散了我們,逼死了秋蓮。就在那一天,我發誓要報仇!我去了泰山,拜山上的道人為師,苦練劍法,今天終於能手刃你這狗官,為秋蓮報仇,為老百姓除害!”

李守傑知道自己死期已近,他嘆了口氣,說:“當初在山寨立下毒誓,沒想到沒有死於斧頭,卻死於劍下。”楊寬又是一聲冷笑,說:“狗官,你可知道我的小名嗎,我就叫斧頭。”

楊寬手起劍落,李守傑頓時身首異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