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論“天人之際”

在春秋末期,老子提出“道”是萬物之母,是一切“存在”的開端。到了西漢初期,董仲舒繼承周代的天命思想,對“道學”進行了一番改造。董仲舒在“道”前面,又放了一個“天”,他說:“道之大原出自天”。又說:“天者,群物之祖也”。還說:“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董仲舒對儒道兩家世界觀的改造,直接創造了一門新的哲學。他所闡述的“天”,並不是客觀的、自然的天,而是老百姓口中的“老天爺”。這種哲學的改造,否認了道家客觀唯心主義的立場,開始擁抱“新儒家”主觀唯心主義。他到處宣講,人跟天是一回事。

董仲舒論“天人之際”

在老子那裡,人道是效法天道的。董仲舒同意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早已不是《道德經》裡面的意思了。老子的本意是人類社會,是要遵循自然規律的。“人”和“天”的關係是,“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也就是說在老子看來,人、天、地、道,都很“大”。但是董仲舒不這樣認為,董仲舒認為:天比人大,人道一定要服從天道,就像是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那樣。其實老子不是這個意思,人有人之道,地有地之道,天有天之道,雖然“天地人”之間存在“共性”,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上下級關係,不是服從關係。

董仲舒闡發了“天人”這個概念,這個莊子講的“天人合一”也不是一回事了。莊子的意思是:人在大自然面前不要“妄為”,不要擰著來。要像“庖丁解牛”那樣,順著來,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人做事要順應自然規律,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董仲舒首先否認了自然的客觀性,他認為“天”是有意識的,是“主觀”的。這種世界觀,既不同於道家學派,又不同於儒家學派,反而類似於墨家學派。

董仲舒論“天人之際”

儒家的基本世界觀是從《周易》裡面來的,它講了:“一陰一陽謂之道”,天地萬物是由陰陽二氣互相作用而產生的,一開一合,一剛一柔,一動一靜。總體上“萬物”是自然運行的,而是是靠謀一種意識主宰。相反,認為萬物被某一神秘力量主宰的是墨家,墨子是相信鬼神存在,相信一切人間善惡都有老天爺看著。孔子對這些東西的態度是,不相信,不討論,盡人事,聽天命。

董仲舒和墨子,都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並且對人間的事情有干預行為。如果有人作惡,老天爺會用“怪異”來警告人們;如果罪大惡極的話,老天爺會用“災害”來懲罰人們。董仲舒的世界觀,跟墨子“明鬼”的主張立足點是一樣的。如果人們無視怪異的現象,不把老天爺當回事,老天爺會“發怒”把這個人給滅了。董仲舒之所以被漢武帝打入死牢,就是因為當時太廟失火了,董仲舒說這是老天爺警告劉徹這個天子當的不怎麼樣。

董仲舒論“天人之際”

董仲舒的“天人”觀念,奠定了儒教的思想基礎。儒家發展成封建禮教,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到了朱熹的時候,已經“大成”了。儒教的基本特色是,製造迷信,固化階級。為“人與人之間生來不平等”提供理論依據。他們說天在上面,地在下面。男人好比是天,女人好比是地。於是儒教盛行的時候,是女人地位最底下的時候。這種思想孔子、孟子本人都是不認可的。

儒家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了儒教這邊被改造成了“君父”,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爹。為了維護“爹”的至高無上,他們主張以“孝”治天下,這件事的本質是用“孝”來教化百姓,教的內容並不是讓孩子如何孝敬爹,而是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孝敬“君父”。孔子本人是反對這種思想的,為了父親可以背叛君主,這是孔子講的孝。後來儒教講的“孝”是,為了皇帝,可以殺了親爹。孔子是推崇“公天下”的,孟子是信奉“民貴君輕”的,但搞笑的是儒教所謂的“孔孟之道”,完全跟孔子、孟子本人思想相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