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圣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不掌握实际权力)需下跪接圣旨吗?为什么?

静水流深lj


 

 

  按照国礼,古代朝廷最高元首为皇帝,为一国之主。太上皇、皇太后是皇帝的父母(至少是国法意义上的父母)。他们与皇帝之间,既有父子、母子关系,又有着君臣关系。

  如果抛开太上皇,但将皇太后,这个件事情就好判断的多。

  在朝堂上,皇太后需要向皇帝行朝礼,但因为她是皇帝母亲,身份贵重,除非犯下大错,一般皇帝都会主动要求免于行礼。

  在后宫,皇帝要对皇太后行家礼,既以子拜母,那都是要行跪拜之礼的。

  至于有太上皇时怎么办,这个问题就要复杂许多。

  如果太上皇掌握实权,皇帝传旨时,自然是不用下跪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北宋钦宗皇帝派人向徽宗皇帝传旨,传旨者需下跪,遵循臣子禀告君父的礼节,禀告种种事宜。

  南宋孝宗皇帝对宋高宗更加尊崇。嘉庆帝时干脆就只是名义上的皇帝,乾隆做太上皇时连玉玺都没有传给嘉庆,一直到自己死后才嘉庆才真正亲政。

  那么,如果太上皇没有权力,需不需要下跪接旨呢?

  从国法讲,传位之后,太上皇地位就逊于皇帝;从家法讲,皇帝是子,太上皇是父,皇帝地位逊色于太上皇。因此,这个问题很难说的清。

  一般来说,太上皇再逊也不会向皇帝下跪。

  比如刘邦的老爸刘太上,他就是不拜刘邦的。刘邦派人传旨,他拿起大扫把就狂扫。

  李渊被软禁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与李渊见面,如果传旨时李渊怎么办?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轻重,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往往都会打个马虎眼。除非矛盾已经激化,再无法调和。

  


叶之秋


简单来说,皇帝不会向太上皇和皇太后宣圣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也不会下跪。

太上皇和皇太后本身就是个尊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秦始皇自称皇帝后,追封父亲为太上皇,以示尊崇。

这个称号很快被汉朝用上了,汉朝开国皇帝的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非常能活,刘邦称帝后还在世,这就给刘邦出了一道难题,一方面,刘邦是儿子,要向父亲行礼;另一方面,刘太公是臣,要向君主行礼,那究竟谁给谁行礼?刘邦于是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不再是他的臣子,只有他向父亲行礼,刘太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

刘邦这一招被他儿子刘盈学到了,刘盈继位后,尊母亲吕后为皇太后,吕后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秦始皇母亲赵姬为帝太后)。

皇帝虽为九五之尊,但太上皇和皇太后一般是皇帝的父(嫡)母,像明代宗那样尊哥哥为太上皇属特殊情况,按照帝制时代忠孝治国的理念,皇帝也要讲究孝顺,这种以身作则的要求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

在平定嫪毐之乱后,秦始皇迁怒于母亲,将之囚禁,一连杀了二十几个劝谏他接回太后的大臣,直到齐人茅焦劝谏:"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始皇才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面对太上皇和皇太后,不管太上皇和皇太后掌不掌控政权,他们的称号摆在那里,地位就比皇帝高一级(伦理上),而圣旨是发给臣下的,怎么可能发给太上皇或者皇太后?

相反,皇帝经常还要去给太上皇和皇太后请安,当然,这得看太上皇和皇太后跟皇帝的关系,比如李世民就没怎么探望过李渊。

总的来说,基本不会有皇帝向太上皇宣圣旨,如果太上皇是追封,无从下旨;如果太上皇是被迫退位,怎么也要维持个孝顺面子,有事直接说就可以,何必下个正式圣旨呢?如果太上皇是主动退位,则往往掌控实权,圣旨很可能就是太上皇发的,皇帝想被废不成?皇太后也一样,不论是不掌权的皇太后还是掌权的皇太后,地位都在圣旨约束范围外了。


平沙趣说历史


不用,因为古代极重孝道!

关于这个话题,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

汉高祖刘邦刚当上皇帝时,他的父亲刘太公见到他,就给他就下跪。

高祖刘邦很过意不去,认为天下没有父亲给儿子下跪的道理。

后来刘邦与大臣讨论,决定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按照封建礼制,太上皇不用给皇帝下跪,而是皇帝要对太上皇行跪拜礼,在宫内的礼仪上,太上皇高于皇帝。

这才解决了高祖刘邦不忍父亲给自己下跪的问题。

此以后,皇帝的父亲才有了“太上皇”的封号。

历史上有很多太上皇,唐朝李渊和李隆基就当过太上皇,清朝乾隆也当过太上皇。




花前月丨月下人


太上皇和皇太后需不需要跪地听宣(皇帝圣旨),我们只需要搞清楚,皇帝见了太上皇和皇太后是什么礼节就清楚了。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非常的讲究礼制,俗话说的规矩,皇家的规矩更严格,才能给朝廷、民间立下很有榜样性的礼制和规矩。

中国历代王朝基本都是以儒家思想治国,而儒家思想的基础就是孝道。

只有讲究孝道的人,才会讲究忠诚。所以千百年以来,封建帝王们一直是推崇孝道的,以孝治国,都是绝大多数帝王的选择。

那么回到题主说到的问题,封建王朝的皇家家族里,也是要讲究孝道的,甚至更加推崇孝道,自己都不孝,何来让天下人讲究孝呢。

所以,如果皇帝有太上皇或者皇太后在位,皇帝对他们是非常尊重和孝顺的,中国历史上出现太上皇的时期不多,比如刘邦时期,他爹被尊为太上皇;唐太宗时期,李渊被尊为太上皇;嘉庆年间,乾隆被尊为太上皇。

这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太上皇,从种种史料记载来看,无论是刘邦、李世民、还是嘉庆对他们的父亲,太上皇都是很尊重的,至少在礼节上来说,不再是论君臣之礼,而是行的父子之礼。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来看,君臣之礼应该是高于父子之礼的,但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就是这太上皇和皇帝父子都曾经是皇帝,又曾经互为君臣。要论了这君臣之礼,那么对这父子之礼就有了尴尬。于是,作为儿子的皇帝来说,一是尽量避免这种必须用君臣之礼的场景,二是在会面时期都会尊崇父子之礼。

同样的情况,皇帝对待皇太后的礼仪依然如此,无论这个皇太后是否是自己的亲身母亲,只要对方在皇太后这个位置上,皇帝就会行母子之礼,除非有非常重大的事宜。

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上了,如果皇帝的圣旨来了,太上皇和皇太后是否会跪地听宣呢?

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你,不会。因为皇帝根本就不可能给太上皇和皇太后下什么圣旨,圣旨的下达只会是给朝臣和低于皇帝等级的人。

太上皇和皇太后从登基上来说,虽然没有皇帝的政治权力高,但是在礼制权位上要高于皇帝的。所以,皇帝即使有什么事情要通告于太上皇,要么是派专人通知,要么就是自己亲自前去征询,绝无可能下什么圣旨的。


沉墨I方之城


无论是被迫退位(比如唐高祖李渊),还是自愿让出皇位(比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他们在礼法和位序上的排位,都明确的要高于皇帝。乾隆帝退位之后,依然手握朝政大权,任何重要的事情必须由他独断。嘉庆显然知道自己的前途取决于太上皇的喜恶,所以一直恪尽职守的做一个好儿子,那就是对父亲唯命是从,从来不乾刚独断。在朝臣眼中,嘉庆帝只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傀儡,这样的认识延续到了太上皇归天。

这是有实权的太上皇。那么,没有什么任何实权的太上皇,是不是要被皇帝欺凌呢?像李渊这样的,被李世民囚禁,但是待遇并不差,退位后还给李世民添了很多弟弟妹妹。李世民最起码在明面上是非常尊敬太上皇的,在史书上,我们找不到任何李世民虐待李渊的记载,倒是有李世民跪而吸允自己老爹李渊的乳头,还不停掉泪的剧情,可谓感人至深。这似乎想要表达两种含义。第一个,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迫不得已的自保。第二个,李世民对父亲李渊至孝,是为了保护父亲不被李建成等人伤害而发起反戈一击。

这是关于太上皇。至于皇太后,地位也是高于皇帝的。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定,其实绝大多数时候都没有严格执行。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光绪皇帝的母亲(其实是姨母)慈禧皇太后,她们都具有完全掌控朝局的能力。庄士敦是溥仪帝的外国老师,被尊称为帝师,他官居一品,地位甚高,而且他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通。庄士敦写了一本书,叫做《紫禁城的黄昏》,书里面就多次提到,皇太后的地位要高于皇帝。



中国儒家思想很重视孝。庄士敦说,“中国人将孝道摆在第一位。在中国,晚辈必须绝对尊重长辈,听从其意见。皇帝作为地位最尊贵的一族,更应该以身作则,引导普通百姓。”(《紫禁城的黄昏》第二章《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第11页)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皇帝代表了天之子,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天道”,而孝道是天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国之君,皇帝要恪尽孝道,对父母顺从,这是一种庄重的表率。如果皇帝公开的忤逆父母,则是非常严重的事件,甚至有可能失去自己的职位。

所以说,由于孝道思想,皇帝对待太上皇和皇太后,是必须表达谦卑的,是以下级侍奉上级的规范履行义务,自然不可能给他们下达圣旨。圣旨是上级给下级传达,在太上皇和皇太后那里并不适用。反过来,如果太上皇和皇太后可以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他们可以废黜皇帝。


怀疑探索者


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给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圣旨的,都是亲自去问安或者探望,这时太上皇或者皇太后要站着给皇帝行礼,然后皇帝给他们还礼,不用跪着。如果皇帝给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圣旨了,明朝以前他们要站着接旨,明清两朝则要跪着接旨。跪着接旨这种事在明清两朝才有的,之前的大臣是有人格尊严的,接旨也只是站着弯腰接,并不需要跪着接。

帝王之家无私事,不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强调先君臣之礼,然后才是人伦之乐!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上皇与皇太后从法理上讲也是臣,因此他接旨也需要行礼,至于是跪着接旨还是站着接旨要分时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当了皇帝后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地位十分尊贵!开始的时候刘太公见汉高祖时以家庭人伦之礼相见,后来管家告诉刘太公要谨守人臣之道。于是汉高祖再来时,刘太公恭敬的在门前迎接,弯腰俯首,神色谦卑;刘邦后来重重地赏赐了管家,因为他厘清了君臣之道与人伦之道。

后世帝王多数沿袭刘邦与刘太公的故事,太上皇见了皇帝先以君臣之道行礼,然后皇帝再以人伦之礼向太上皇行礼。历史上著名的太上皇有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镇、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他们当了太上皇的原因不一样,因此待遇也不一样。比如李渊是儿子李世民逼退位的,他当了太上皇自然不会跪着接旨;李隆基也是被儿子逼退位的,他也不可能跪着接旨。明英宗朱祁镇当了太上皇后被软禁在南宫,他如果接到圣旨,那么必然得跪着接旨。乾隆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大权还在他手中,因此他不会接到圣旨,更不可能跪着接旨。

还有这种情况,也就是皇帝的的父亲本来是皇族的藩王,后来儿子当了皇帝,他自己却当不成太上皇。这种情况下皇帝来了圣旨,他也得跪着接旨,比如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他就得跪着接旨。先秦时代,王与臣朝会时,大臣都有位置可以坐,好比今天开会,臣是坐着给帝王汇报工作的。汉武帝之后,能坐着说话的只有皇帝了,大臣们得站着说话,当然元老大臣可以特赐一个坐位,坐着说话。明清两朝皇权达到高度集中,群臣们得跪着讲话了,当然站着或者坐着说话的也有,但是很少了。


大秦铁鹰剑士


真难以想象,皇上会在怎样的情形下需要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读圣旨。即便是太上皇谋反想夺回皇位或者皇太后想废了皇帝重新立一个皇帝,皇帝也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

圣旨这种居高临下传达旨意的方式是不能用在皇上对太上皇、皇太后这里的。毕竟古代以孝治天下,在皇权之外,还有父权的存在,即便父权是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的,但皇帝却不可能视之为无物,上行下效的结果可不是皇帝能承受的。



古代的皇太后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当然也分好几种,从权力上来分,有握有实权的,武则天、韦后、孝庄太后等都是这一类的皇太后;另一种就是没什么权力的,只是坐在了那个位子上,安安分分待在自己的宫里。

从亲情上来看,有的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有的则只是皇帝的嫡母或者别的庶母,甚至还存在过继的情况,这样的皇太后和皇帝大多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仅仅维持礼法上的母子关系。

不管是哪一种的皇太后,皇帝都必须尽孝道,当然程度会大有不同,有的甚至彼此之间是嫌弃的,如果皇太后干涉太多,甚至会被皇帝软禁起来,但这都不妨碍皇帝尽孝,比如偶尔的问安,关心一下身体健康等,如果皇帝做错了事而皇太后质问,皇帝一般都会有所表示,解释或者认错,甚至或许会有下跪认错的情况发生。



但反过来,如果皇太后做错了事,比如牵扯进后宫妃嫔的争宠,或者干涉朝政,甚至有的会想要废了皇帝另立他人,皇帝自然也会兴师问罪,但也绝不会违反孝道逼着母亲认错,最多就是软禁起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与形形色色的皇太后相比,太上皇则是不常见的,但说起来也并不稀奇,历史上的太上皇掰着手指头是数不过来的。

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太上皇的存在,当然那个时期因为只是诸侯国的存在,所以太上皇还只是王上,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这位雄才大略的赵国国君为了将时间更好的利用在扩张领土上,自己做了王上,但结局实在不太好,继承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引发了内乱,自己也被困在沙丘行宫活活饿死。



从汉朝开始,太上皇正式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太上皇中,也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分为有权力的,属于主动退位,这个更应该叫做太上皇帝;另一个就是被逼退位的,没有权力,被软禁在某个宫殿里,寂寥的过完这一生。

太上皇帝的数量是极少的,一般没有哪个皇帝真的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多多少少都是留恋的。历史上三让天下的唐睿宗让位给儿子李隆基的时候,手中还握着大部分的权力,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重大案件的处决权都握在手中,这是李旦能想到的妥协,但是李隆基并不满意,他还是备受掣肘,毕竟还有一个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权,所以李隆基加快了和太平公主的争权,在解决掉太平公主之后,李旦终于把全部权力都让了出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李旦大概是唯一一个既做过太上皇帝又做过太上皇的皇帝。其他的都是单一的,最著名的太上皇帝应该算是乾隆皇帝,他实在是长寿,以至于做皇帝的年龄即将超过康熙帝,于是他主动成了太上皇帝,手中握有实权。

而更多的太上皇是没有权力的,从他们成为太上皇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后半生。因为这样的太上皇多半都是被逼下台的。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就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逼下了台,后来窝在大安宫中无聊至极。

另一位著名的太上皇则是成就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他在逃往四川的路上遭遇马嵬兵变,之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僭越称帝。李隆基在四川被迫做了太上皇,等迎回长安后,李隆基的晚年是很悲惨的,软禁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太上皇帝(即握有实权的太上皇)权力在皇帝之上,仍然是天下的老大,而一般的太上皇虽然没有实权,但因为是皇帝的父亲,父权还是在的。

即便他是被皇帝赶下台的,被软禁了的,但皇帝还得尽孝道,就算是做给天下人看也必须要做。这是身为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真情还是假意,尽心还是敷衍,探视还是监视,这就随便皇帝怎么做了。

但无论如何,即便太上皇想要谋反重新做皇上,皇帝也不会下圣旨,更不可能让自己的父亲给自己跪下接旨。这是违背礼制和孝道的,更重要的是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知道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


尚宫女史


太上皇和皇后不仅不需要跪,皇上反倒需要给他们下跪。

根据《大清律例》记载,新登极的皇帝,在登极大典那天,礼部和内务府会准备好繁杂的事前工作。然后,礼部官员会奏请皇帝穿上白色孝服,去乾清门祭拜先帝及列祖列宗灵位,行三跪九叩之礼。

祭拜完之后,到侧殿更换礼服,再到太后行宫行三叩九拜礼。

皇帝行完这两顿三叩九拜,登极大典方才正式开始。皇帝会从乾清门出来,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到中和殿举行继位仪式。在此之前,乾清宫里会垂下一帘,表示先皇之丧事暂停。

乾清宫垂帘,意味着,如果新皇帝危及成年,则太后垂帘听政;若是成年了,太后只能幽养深宫。

中国历朝历代都奉行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治国纲领,便是以孝治天下。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给他的臣民做表率,一定会以身作则。

慈禧太后死的那一年,过了她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

在她过生日的那段时间,德宗光绪皇帝已经卧病在床多日。由于宗族之礼法,光绪帝仍要率领百官去给太后祝寿,以示孝道。

当皇帝走到太后寝宫门外,准备率领百官行礼时,太后却传出懿旨:

“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取消贺拜仪式。”

所谓的率百官行礼,也就是跪下来磕头。

从这里,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便皇帝已经成年,太后依旧是太后,皇帝该是儿子就还是儿子,母子之间的礼数仍在。

当然了,有人就会提出疑问了。光绪皇帝给慈禧太后下跪,是因为慈禧淫威太甚,把皇帝欺负的没边儿没沿儿的。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也是有道理,毕竟帝后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了。

清朝的末代皇帝登极之后,比他地位高的人还有两个:摄政王载沣、皇太后隆裕。根据慈禧太后的遗嘱

“军国政事及黜陟赏罚,悉由监国摄政王裁定,仍以谕旨宣示施行。”

言外之意,皇帝虽然是由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来做,可是摄政王的话就是圣旨。除了极个别非常重要的事情,摄政王就是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

在末代皇帝溥仪登极大典那天,文武百官在太和殿朝贺。溥仪坐在宝座上,而载沣则站在宝座旁边,接受与皇帝一样的朝贺。

期间,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由于溥仪登极时,还不到三岁,因此在大典之时,哭闹不止。载沣为了安抚皇帝,则单膝侧身跪在溥仪的宝座下面,哄皇帝不要哭。

这是载沣唯一一次向皇帝下跪,且是单膝侧跪,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跪拜礼。

皇帝在稍及年长之后,每天早晨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太后的寝宫,去给太后请安。根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记载:

“每天早晨,我要到每位太妃面前请安,每到一处,太监给我放下黄缎子跪垫,我跪了一下,然后站在一边,等着太妃那几句例行公事的话。”

这段记载,皇帝的所谓的母亲隆裕太后,已然去世。本无地位的太妃,则是通过不正当途径,为自己争取了太后的“地位”。故而,皇帝给太妃请安,实质上是过去给太后请安的礼节。

从这些记载看来,皇帝即便成为一国之尊,在“父母”面前,仍然是“臣”。皇帝是不可以向“父母”下旨,最多也就架空她们罢了。

至于太上皇,一种是主动退下来的,他们权势仍在,皇帝并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一种是被迫退下来的,皇帝不弑君弑父,则是留着他们当吉祥物的,该做足的功课,依旧要做足。比如说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依旧像儿子一样,不定期去给“太上皇”请安。


祗树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皇帝向长辈宣布圣旨,长辈需不需要跪接圣旨。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比如皇帝还没驾崩,弟弟或者其他皇族亲属继位比如明英宗。或者兄长去世,把皇位传给弟弟,嫂嫂被尊称为皇太后等等。

一般来说是不用下跪的,但是要象征性的行礼。因为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大多情况下都是皇帝的长辈。

但是有时候,比如叔叔发动政变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叔叔给侄子册封的皇太后宣布圣旨时候,这个皇太后(不是很强势的)是可能下跪的,强势的可能不下跪,但是很大可能会被杀。


观政工部


相比于皇太后,历史中当过太上皇的人数要少上许多,古代成为太上皇的要素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开国皇帝把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第二种就是当过皇帝的人把皇帝宝座让给自己的儿子或者让给其他皇族,自己当上太上皇。

除了这种这两种要素之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成为太上皇的,如果不是开国皇帝,皇帝想把自己没当过皇帝的父亲封为太上皇的话,根本就不可能。

而当上皇帝的人,一般都会被巨大的权势给迷住自己内心,如果没有出现特殊情况的话,基本不可能会主动让位给别人。

正因为这些原因的影响,才导致了古代太上皇数量的稀少。

我国历史中的几位著名太上皇

历史中太上皇的地位非常尊崇。

太上皇的意思就是皇帝之上的皇帝,不要说他们向皇帝行礼了,皇帝见到他们,都是要主动向他们行礼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被封为太上皇的人是刘邦的父亲,刘邦之所以把自己父亲封为太上皇,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父亲向自己行礼的尴尬。


因此这才给自己的父亲授予了太上皇名号。

除此之外,我国历史中还有着不少的太上皇。

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是唐帝国的创建者,但是却因为自己儿子李世民的兵变,而丢掉了自己的皇位以及权力。

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到了幕后,成为了一名有地位而无权力的太上皇,自此之后,后半生只能在皇宫里打发余生,半步都脱离不了李世民的管控。

而在历史中,宋朝和明朝的太上皇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因为耻辱的历史才成为太上皇的,在外族的入侵下,他们丢掉了自己的权柄、退出了舞台的中心。

主动当太上皇的乾隆皇帝

而历史中最后一位太上皇是乾隆皇帝,他是自己主动去当太上皇的。

他在位到达60年时间的时候,他主动把自己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跟他对康熙皇帝的崇拜情结有关。

乾隆皇帝是康熙皇帝的孙子、同时也是康熙皇帝最狂热的粉丝,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在致敬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这个在位时间在历史中都是一个少有的记录,原本乾隆皇帝是有望超过康熙皇帝的。

但是他为了不超过自己这位偶像爷爷的记录,他就在自己在位60年的时候走下了皇帝宝座,把位置交给了自己儿子。

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时候是权柄在握的。

如果嘉庆皇帝有什么重要的决定,仍旧需要向他禀明才可以做决定。

面对着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必然是要行礼的。

连那些权力执掌在手的皇帝都需要向太上皇行礼,更何况是嘉庆皇帝这样权力暂时还没抓在自己手中的皇帝呢?

太上皇和皇太后不需要向皇帝的圣旨下跪

至于提问中所提到的问题,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现实历史中,皇帝是不会向太上皇和皇太后宣圣旨的。

宣圣旨一般是皇帝带着上位者的尊严向下位者发出的命令。

以古代皇帝对太上皇与皇太后的态度,他们不会做出对太上皇和皇太后宣旨这种事情。

一般有什么事情的话,他们会主动去参见太上皇和皇太后,带着恭敬的语气跟他们商量事情。

而即便真的有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这种事情存在,太上皇和皇太后也是不可能会跪拜的。

手底下大臣们在看到皇帝圣旨时,他们之所以会跪拜,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圣旨就如同看到了皇帝本人,因此他们才会行出那样的礼节,但是太上皇和皇太后不同,连皇帝本人他们都不用跪拜,更何况是一道圣旨?



或许会有人拿出溥仪皇帝父亲的案例来说明,但是大家要知道溥仪继承的是光绪皇帝的皇位,载沣虽然是溥仪的父亲,但没当上太上皇的他,只能算作一个臣子,臣子向皇帝下跪是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说太上皇和皇太后在看到皇帝下的圣旨时,他们是不会跪拜的,在那些儒家礼法森严的时代,这点是不难想象的,而且在平常时候,皇帝也不可能对太上皇和皇太后下圣旨,这点我们要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