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肯定蜀方(刘备)却又最先灭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白船


《三国演义》——一部以史实为主要框架的同人小说。如果硬要说罗贯中肯定蜀,极力美化诸刘关张赵等人这支势力,那也只是因为相比吴魏他们是真的弱啊,为了演义创作需要而已。

不知道这么说看官能不能接受,下面是我的具体观点:

一、正统口舌

《三国演义》通篇小说以匡扶汉室为主线,描述魏蜀吴在九州大地上举着正义的大旗你征我伐的故事。既以此为主线,则一定要选一个汉室的代表作为主角吧,那么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刘备就成了不二之选。不偏袒他,不正统啊。

二、汉灭文终

历史上汉灭于汉献帝禅让于曹丕,演义中刘备接过汉室大旗自立为帝。刘备死后传于阿斗,由诸葛亮等人辅佐。诸死后则蜀国灭亡,三国变两国,故事也就接近尾声了。三国之间你来我往的故事也就无法继续上演。

三、创作需要

冥冥之中,人们更愿意看弱者拼搏逆袭的故事。

看官可以自我实验一下,作为旁观者,当比赛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得分的时候,你会不禁开心一下,此时的同情心是一种潜意识下的本能。或许罗老不懂心理学,但他知道该怎么创作。

综上所述,集合三个要素,罗老必须以蜀方角度去推进或终止故事,并非是要针对蜀方表达什么自己的立场或者观点。如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魏惜败,或许主角就是曹操了。


石桥子


我是易生君子,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大胆揣测作者的思路,可能是因为刘备做的事违背了天道。

《三国》开篇就讲到,桓帝禁锢善类,宠信宦官,有十常侍在朝中横行霸道,弄的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又天降灾难,建宁二月四日,大雷大雨加冰雹,落到半夜才停止,毁坏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并且海水泛溢,沿海居民,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母鸡变成公鸡。六月,有黑气十余丈,飞入温雄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数崩裂。有种种不祥的征兆,非止一件事。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这些预兆和当时朝政的腐败,就表明这个国家就是气数竭尽了。也就是说东汉的灭亡是老天的意思,该改朝换代了。现在很多人都爱讲时势,这就是时势,通过人力无法改变的。

可是刘备却要逆天而行,要光复东汉社稷。道家曰“人法地,地法天”。人跟天还差着两个层次呢,人只有跟随着天道的指示来行事,才会顺利,才会成功。可是刘备就偏偏想跟老天爷对着干,强行通过人力改变时势,这会成功吗?

所以个人觉得作者的思想是想表达,人类在自然中是渺小的,要尊重天道,不要妄想通过一己之力改变老天定下的规则。如果强行逆天行事,最后也只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易生君子


《三国演义》的这样安排处处体现了作者的高明。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

全书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为大背景。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比分。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书中重点描述了魏蜀吴三国建国争霸的故事情节。其中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作者政治思想倾向于刘备的蜀汉,主要是因为其受传统正统思想,名正言顺的观念影响。但是作者又不得不依据历史事实,蜀汉先亡。

蜀汉先亡存在其必然。

1、蜀汉经济人口三国中最弱。战争首要因素是经济基础,国力强大就要有经济支撑。所以经济人口最弱也就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正是落后就要挨打。

2、地理位置最不利于其成为强国。蜀汉主要位于四川盆地,最强盛时北到汉中,东达湖北以西,南到云贵。但是这些地方在当时生产力落后,人口稀少,与东面的吴国没法抗衡,更不用说坐拥中原先进地域的魏国了。

3、领导者决策部署错误。《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被吴国夺了荆州,杀了关羽,于是举兵攻打吴国。但是战前准备,作战部署都没有好的方案,因此失败是必然。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强大的魏国,更是进一步削弱了薄弱的经济和人口基础,最先灭亡已成必然。

所以最后蜀汉先亡,甚至是很多读者觉得亡的特别窝囊。

总之,《三国演义》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承正统地安排文章。又更加巧妙地从历史的基本角度改编。既抓住了读者的心,又不违背历史。正是罗贯中构思巧妙,描写精当的高明之处。





小猕猴桃子


大家好,我是蜀汉成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作者写作的背景,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战火熊熊,刘家的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

然后第一点,为什么作者要塑造一个刘备这样的人物,而且还有一个皇叔的身份,作者不能直面的预示汉朝气数已尽,只能通过刘备这样一个人物来代表汉朝江山最后的倾覆。

再者,卧龙凤雏得一可以安天下,刘备两个全得,还有关羽,张飞,五虎上将,为啥最后还是导致蜀汉灭亡,刘备兵败早亡,作者从侧面描写的东汉的朝廷,从建立开始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到后来天时转向曹魏,地利留给东吴,仅仅占的人和也慢慢的失去,即使有一帮在厉害的一帮朝臣,也还是没能挽救汉室的衰亡。

所以作者塑造了刘备这样的一个人物,从侧面描写了东汉的一步一步的败亡。

谢谢大家






蜀漢成都


客观事实罢了!作者写的是历史小说,又不是奇幻小说。作者虽然尊刘谤曹,但对于刘备的刻画,也并非尽善尽美,仁爱之中总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比如说掷阿斗于地以笼络人心。正所谓“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不管怎样,小说中虽是仁爱之人,却并非单纯之人,其人极善伪装,虚以逶迤!政治就像一个大染缸,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没有人能绝对坦诚,水至清则无鱼。这就是现实!



夏阳之城


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相似的回答里回答过了首先作者肯定是肯定蜀方的,而且像开挂一样,曹操得到父辈家族的支持,至少也算官二代,江东孙权继承父兄的支持,江东大门阀的支持!而刘关张,一个卖草鞋,汉室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皇叔,一个屠户,一个潜逃犯!

但是一路开挂不断,三让徐州,巧借荆州,刘备入川,入主西蜀!人才方面,武将的顶尖战力五虎大将,文臣谋士“卧龙凤雏,幼麟冢虎”,蜀汉一方占了三个!

但是推崇蜀汉也不能瞎编啊,正史就是这样的,还有蜀汉注定就是悲剧,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曹魏占据当时中国最核心之地,东吴的水军谁与争锋?刚入川失了凤雏,诸葛入川,关羽失荆州,蜀汉痛失战略要地,逼迫刘备半复仇半搏命的出击,夷陵之战悲剧收场!卧龙六出祁山,幼麟九伐中原,给读者留下悲壮的背影!让多少读者扼腕叹息!

作者一方面尊重历史,一方面只有努力把蜀汉塑造成让大家同情喜欢的精神寄托!仁义的刘皇叔,忠义无双关云长,忠肝义胆赵子龙,鞠躬尽瘁诸葛亮……作者已经把各种美好赋予蜀汉,但是天下却不能是蜀汉的了!




雪流星落


  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种情况:

  1、历史的局限性和思想的局限性。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作家,在当时地位比较低,属于下九流,再加之受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也不敢一下子超越他的时代,所以,天下就是皇室的天下,汉朝是刘邦打的天下,刘备继正统就是理所当然,曹操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反贼。你可以替刘家除黄巾军,也可以替刘家除董卓,就是不能欺负刘家的人,更不能取而代之。

  2、小说构思的需要。假设《三国演义》不这么写,而是以歌颂曹操为主线,或者用不偏不倚的角度去写,那整个的小说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那此双方征讨的檄文怎么写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始终站在正面的位置,而其他如袁绍、孙权、刘备始终站在讨伐曹贼的位置,这样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3、以仁义而取得成功的弱势。做为三国最后争雄,刘备是最弱势的一方,可以说从零开始的,曹操最起码还有一点资本,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从小在政治核心长大。刘备一直以仁义而待人,与曹操的处世哲学恰恰相反,宁叫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这也就是王者之道,只是气数使然,没能天下大一统,这也正是曹操有那么好的资源,却最终没有实现一统的原因之所在。


吾子牛


要看一部作品的主要观点,可以先从罗贯中的经历入手。


罗贯中本来是在施耐庵下帮忙抄写文书的,得到启发之下,才自行开始创作《三国演义》,而施耐庵却因为撰写了《水浒传》被朱元璋给关押,罗贯中拜托了刘伯温才予以放出来。


罗贯中也是身处于一个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动乱年代,恩师的遭遇加上了自己生活的年代,使得他对三国时代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忠义之士,与乱世枭雄,或者都不能得天下,而能得天下之人,必定是极其能忍的人。如果不是天生心胸广大之人,那便是一个城府极深,虚伪的小人。


罗贯中的思想,若能称王,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若能成人臣,岂能久居人下。大丈夫生于人世间,当以三尺长剑,立不世之功。这三点就是罗贯中整部书想表达的观点。

此书是一个定志的,积极向上的一本书,凡事深思力竭,只要有一丝希望便不能放弃。

当然,罗贯中也并没刻意地捏造事实,只是针对三国历史作出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使得书可读性变强而已。很多考究都表明,他还是尊重历史的。


作者由始至终,都贯彻着一个思想,那就是——


当一件事不到最后,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你成功以后,那就是千秋霸业。尽然失败,充满了遗憾。但是,大丈夫输得起,放得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就必合。既然没有永恒的事。那么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那就已经足够了。纵然是失败者,然失败者的精神,也载入了史册。


人生不过3万天,613200个小时,要怎么活,全靠大家的思维啊!


明仔列夫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肯定的理由

1、作者的观点刘备为汉室正统后裔,作者肯定蜀汉即是与主流观点一致。

2、作者既然肯定蜀汉(刘备),必然认同其有可肯定、可尊敬之处。

3、蜀汉高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飞忠义不二;关羽为后世称扬赞叹、后人视为忠义敬仰榜样、被尊为武财神、成为佛教寺院伽蓝菩萨等等;赵子龙忠心护主;五虎上将名扬后世。现当代多少文学、影视作品中都纷纷以蜀汉人物作为正面主角进行创作、宣扬。

第二,尊重历史。历史史实确实是蜀汉先灭亡。作者是尊重史实。纵观人世历史上下五千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无不是朝代兴替、此消彼长,各有运数。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作者即尊重历史事实、肯定事实,又客观评判历史人物,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也是文学创作者应该秉持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一家之言,共同交流


书香居


是作者对桃园三结义,结拜之情的一种完美呈现,刘备是任性的人吗?给张飞打了都邮刘备二话不说就一起亓官而走,屈服在曹操手下时装孙子种菜,张飞丢徐州时,也没有责怪,去到东吴糖衣炮弹也没有腐蚀掉他的志气,在看看他临走时说马谡言过其实,还看出诸葛亮会重用,多厉害。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理性和克己还有大局观的人,为什么关羽死了,群臣反对还是要打东吴的,也只有江山都不要就要兄弟情,这样的描述不是对兄弟情最浪漫的描述吗,曹操刘备,描写得太成功,奸诈的曹操做到了极致大气,刘备厚道到极致得民心。曹操问刘备,吕布要不要杀,刘备的状态说什么都是不好的,因为曹操本来就多疑,但是刘备是懂曹操的只是说了两个事实,丁元和董卓的下场。让他自己去决定,刘备可以心存恶念说不杀,也可以不太智慧的说该杀,但是他做了最高明最厚道的说法,不给他直接答案又给了他最客观的两个事例,就是吕布的两个干爹下场。一下子就很给面子有好意的点醒了曹操。所以刘备能从曹操手里逃出来绝对是自己的厚道和本事,这里可能有人会喷我说刘备跟过很多人,但是你仔细看看,人家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来去清白干净,这个也证明了他的大局观。一个人不是说跟那个就是一辈子但是要做到来得干净去的干净就算是袁术死的时候都说刘备是厚道之人,要知道18路诸侯的时候刁难刘备最厉害的就是袁术。可能是个人性格吧!我最喜欢刘备坚韧厚道大智若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