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1

你的禁止令,孩子会听吗?

今天在上班的路上经过一个广场,遇到一对有趣的母子。

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男孩,在广场撒丫子狂奔,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比起暖暖的阳光,这笑容更让人舒服。

妈妈在后面追着喊:“慢点跑,小心!”

一不留神,孩子摔倒了。妈妈急忙跑过去,看见孩子血糊糊的嘴巴,又心疼又生气。

“让你慢点,不准乱跑不准乱跑,喊都喊不住,看把嘴巴摔得!不听话,就和我对着干。”

摔倒的孩子并没有大哭,自己站起来用手摸了摸嘴巴。

“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你不会考虑一下小孩子的感受!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这句直逼灵魂的拷问让那个妈妈无言以对。

看的出来,这个孩子很久没有出来了。

在广场上自由奔跑的他,就像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风筝一样,很开心很快乐。

小男孩的话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父母与孩子,当父母说“不可以”“不允许”“别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表现是拒绝的、反抗的,让他别做什么,他非要做什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

最近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孩子不能去上学,孩子们每天在家里上网课,父母变成了昔日的老师。

昨天,同事跟我说上大一的儿子听网课不认真,总想偷偷玩手机。她一气之下把手机没收了,结果孩子离家出走了。

这画面似乎是目前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越禁止,越诱惑。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明确的欲望,会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走。

父母越禁止,孩子这种反应就越强烈。

对于被禁止的事物或事件,人们往往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充满探究的欲望,并因此而导致“禁而不止、愈禁愈多”的后果。

这就是心理学的“禁果效应”,也叫“亚当与夏娃效应”。

禁果效应跟两种心理有关,一种是好奇,一种是逆反。

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诱使人们去接触去探究。

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没有极其恐怖的后果做震摄,单纯的禁止只会助长人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父母禁止与控制激起孩子的不满与渴望,越不让他做,他越要做。

拿家长们最头疼的玩手机来说,各种各样的精彩游戏大人尚且欲罢不能,何况孩子?一旦他接触过这个世界,并沉浸其中时,父母强制禁止,孩子想玩手机游戏的欲望并不会停止,相反会在父母的压制下,变得越来想玩手机,争分夺秒地玩,废寝忘食地玩。

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得不到的,总是最迷人的。

孩子真的不懂事,还是你只想他服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父母常习惯性地抱怨:孩子不听话,总和自己对着干。越禁止什么,他越要做什么。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孩子并没有犯什么过分的错误,他的“对着干”,更多的是父母眼中的不合适、不正确。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什么都听父母的,给人一种很乖的感觉。可渐渐的,孩子有了主见,开始说“不”,这给父母一种感觉,孩子不乖了,不听话了。

所以,并非孩子不听话,只是他的做法与父母相悖,让父母潜意识里觉得孩子在与自己夺权,并对无法掌控的局面感到恐慌。

广场的小男孩很久没有出来了,所以撒丫子奔跑,他很开心。并不是不听妈妈的话,他只是在努力满足自己的心愿。而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将自己的认知模式投放在孩子身上,她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孩子。

想杜绝孩子不听话,除非生个机器人,自己控制程序。

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输入什么指令,就得到可预期的结果。孩子有选择权、尝试权,想让孩子听话的前提,是让孩子从内心赞同父母的规则。

当我们分不清哪些是自我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时,就容易将孩子作为自我功能的延伸,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想法。

看不见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何谈理解与尊重?

没有理解与尊重,怎么和谐相处?

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真实的孩子,他们会想些什么?

孩子是天使,因为他们把魔鬼关在心里;成人是撒旦,是他们把魔鬼放入了人间。

很多家长从小也在被管制的环境中长大,不懂孩子也有权利,等到孩子大了的时候变成一个非常叛逆的人又开始后悔。

这种孩子一定跟父母的失误有关,父母的失误是独裁。

一个从小没被尊重的,没有感受快乐的人,他不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一个没有被亲人善待过的人,怎么会去善待别人?

同样他不被尊重,他怎么会自尊?怎么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呢?

成年人给了他什么,他就回报什么。

所以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去体会孩子的心理,这特别重要。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成为怎样的人。

闺蜜的儿子今年6岁了,不喜欢学习,闺蜜很是担忧。她很害怕孩子不好好学习,成年后的生活不如意。

有一天她收拾地板上的杂物时,儿子靠过来一起帮忙。

他说:“妈妈,我帮你吧!我觉得你很辛苦,我想为你做点事儿!”于是他们一起将散落在地上的书整理好放入书架,把玩具归类放好。

看着再次恢复整洁的房间,儿子颇有成就感地说:“看吧,房间整理好真让人舒服。”

这一幕, 是多么温暖的画面!

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如果不谈学习,我想这是一个很温暖的男孩,把身边重要的人放在心里,愿意与妈妈一起收拾家务,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简单的快乐。

这不是一个人本该有的生活态度吗?

但放在大环境里,男孩所做的这一切,似乎并不能抵消他学习上的不优秀。

我突然开始明白,一个孩子优不优秀并不是由自己说了算的,而有赖于我们成人选择用哪个评价体系。

这看起来是有多么的不公平,当孩子想自由生长成为一个拥有快乐能力的人时,我们正大刀阔斧地将他们打磨成自己想要的人。

而实际上,当我们的心理预期越高,我们打磨和塑造的力度就会相应的加大。可事实上,根源在我们自己,并非孩子。


3

心理学上认为,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团能让自己感觉真正“活着”的火焰,而这团火焰,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需求”。

找到内心的深层心理需求,能够发现,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过自己的人生。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那些支撑我们“活着”的火焰,分成了不同层次,以助于我们更好了解自己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一般来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但这样的次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层级可以并列,也可以跳跃。

在对待人格独立、保持自主思考这件事上,作为成人的我们,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只有当我们自己开始回到内在,找到自己的节奏,真正平等地对视孩子,去看到他们的全部——擅长与不擅长的,就像看到自己一样。

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①先共情,再选择

“不准看电视!快去写作业!” 

“我知道你很想看电视,但是现在是学习时间。你是选择现在关掉还是再看五分钟后关掉呢?”

这两种说法,显然孩子更乐意接受第二种。

不仅因为语气温和,而且它给孩子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单纯的禁止,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会给孩子一种压迫感,让孩子不自在,并激起他的反抗。

②兴趣引导,适当放权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都是成年人造成的。

在珠海曾经有一个父亲很有本事,通过几年打拼,存了家财百万。但当他回到家时发现儿子已经长大,逃学,惹是生非,有严重的网瘾。

父亲开始管教孩子,他禁止了孩子一切有害的活动,但根本没有用。

这时候他听说湖北有个专家叫何华彪,曾经把一个网瘾孩子给治好了。于是马上领着孩子到那儿去,支付10万块钱把孩子交给专家,希望专家把他教育好,但专家并不是万能的。

事实上,这个失控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兴趣引导比明令禁止更有效,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得到满足。自己摆脱了消极情绪,形成自我控制与自我激励,孩子更容易找到自己的需求,走上正确的轨道。

历史上治水,宜疏不宜堵,引水入海,方能治水。和孩子相处,也一样。

③和孩子一起成长,保持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与成长,最怕知道答案却没有耐心和细节。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有不断的重复正确的习惯,才能不断获得成长。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见自己,理解孩子,在摸索中练就自主思考的能力。

你从中得到的格局、视野与方法,才是最值钱的。以后一再重复它们,就是你的财富增长之路,也是孩子的成功之路。


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