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一款保险,但是想退保,想问下利弊,究竟怎么合适呢?

用户7348226823597


最近买了一款保险,但是想退保,想问下利弊,究竟怎么合适呢?

信息太少无法分析。那我们就一个个整理一下:

1、只有现金价值的保单,才能退到钱。你买的是什么保险?别的保险,不存在退保,第二年不续保就可以了。

2、保单交了多久了,还剩几年,现在的保单价值是多少?还有买的是什么保险,保额多少?有了这些数据,才能衡量出利弊。

3、为什么要退保?没钱交了?急用钱?还是觉得保障不满意、不对路,或者是其中的一个附加险不满意?只有知道了问题所在,才能想出对应的方案。

希望可以帮到你,祝你生活美满


大强聊保障


先看下买的保险责任是什么吧,如果是保障终身的重疾险,性价比和责任都比较好建议不要退保,退保只退现金价值,如果交了几年了到你手上没几个钱,一年保费可能都不到。当然了也是看你的自身需求,你当时买的目的是什么,记住看条款和责任,如果是人情单可能确实买了不合适自己的,比如分红两全的保险,基础的保障都没做,建议退掉,及时止损。


明亚保险经纪人张义明


这位朋友说最近买了保险想退保,我不知道你退保的原因,但是凭我从事保险工作13年的经验给你几点建议,采不采纳没关系,听听我讲得有没有道理。

首先为你有这么强的保险观念点赞,中国人还有一部分人是没有保险观念的,但是买了保险又想退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猜应该离不开这几点原因。其一:自己觉得这个险种不好;其二:听朋友说这个保险不好;其三:这个险种责任不够全面;其四:经济原因。客观的分析一下保险责任,每一个产品都有很多亮点,但是也有不足的点,单买一款产品很难满足客户众多需求的,需要做产品组合配置才可以满足不同保障的需求。至于其它几点原因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买保险千万不要听不懂保险的人胡说乱说,找一家大品牌的保险公司,找一个专业的保险代理人为你量身规划保障。有规划不忙,有保险不慌。

祝你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清水黄河82030486


买了保险想要退保,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可以退保和不可以退保就能交待清楚的。

精灵保会在【退保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典型的可退保和不可退保案例】和【科学退保三种方式】这三个角度教您如何科学的退保。


一、【退保需要面临的问题】

对于投保人来说,退保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因为每一个退保的决定,都会造成相应的损失。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保险保障。它不像电商退货那样随意。

保险是我们和保险公司签的一份合同,退保就是要提前终止合同。

对于长期交保费的险种来说,一旦过了犹豫期,退保的话不可能是交多少钱就退多少钱的,都是按照“现金价值”来进行退。

那么,退保的话会面临哪些损失呢?

1.经济损失

保险会有个犹豫期的规定,简单来说,就是在犹豫期内退保的话,基本上是退还所交保费。

但是过了犹豫期退保,就是按现金价值来算,不同时间段发起退保,遭受的经济损失可大可小。

犹豫期退保,损失很小

  • 保险行业没有“7天无理由退货”,但有犹豫期,犹豫期也叫“冷静期”,一般为10-15天,从我们收到保险合同之后开始算起,是让我们想清楚,这份保险究竟买不买。

  • 一旦犹豫期决定不买了,即可申请退保,保险公司会撤消合同并退还已收全部保费。

  • 也有的保险公司会扣工本费、手续费,通常几十块左右,再返还余下保费。总体来说损失很小。

  • 犹豫期需注意的是: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在犹豫期内给投保1年以上产品的投保人拨打回访电话,电话必须录音,客服会核实我们是否知晓产品的基本情况。

  • 如缴费期、保障期、投/被保人信息、保障内容等,防止保险销售恶意误导,模糊营销,或夸大收益。

  • 但不少人为省事,不仔细听,一律回答“是的”“知道”。等到发现各种坑时,就算投诉到保监会,也比较吃亏了,除非你能证明电话回访不成功(未接到保险公司的回访电话,或非本人电话确认)。

  • 所以,保险合同要仔细看,回访电话也该认真对待。

犹豫期后退保,损失很大

一旦过了犹豫期,不管几天,还是几年,只要退保,就会面临不小的损失。

根据《保险法》规定:已交满2年以上保费的,退保时退还保单的现金价值;未交满2年保费的,退保时扣除手续费后,退还所交剩余保费。

为什么不能拿回全部保费?


  • 因为保险公司也要生存啊,它们每卖出一份保险都有成本的,像推广费、管理费、手续费、佣金、保障成本、为剩余保费支付的利息等。这些都要在退保时扣除。

  • 通常初期会扣得比较多,所以,退保越早,我们得到的退保金就越少,尤其是未交满2年,就更少了。大白就见过,第一年交了上万保费,退保只拿回几百的。而香港很多保险,前2年的现金价值,基本为0。



那,什么是现金价值?如何知道保单的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又称“解约退还金”或“退保价值”,简单来说,就是现金价值决定你退保时能拿回多少钱。

如图,以XX保险为例:

从图中可以看出,前期的现金价值非常低,以后逐年增加。

但并非所有保险都这样,也有现金价值随着缴费时间的增长而逐年降低的,或先增后降的。

这取决于你购买的产品的类型。一般来说,保单年度末的现金价值,保险单上会有说明;年度内的现金价值,则要向保险公司咨询。

2、原有保障丧失,新的等待期

一旦退保,之后发生的任何风险,保险公司自然不会再管了。

而投保新产品,等待期(长期险一般90--180天,防止带病投保)、两年不可抗辩将重新计算。在等待期出险,保险公司不赔,只退还现金价值。

3.保费可能增加

大部分保险,保费和年龄都是深度挂钩的。

像重疾险,生日前和生日后投保,保费都会浮动小几百,而超过55周岁,保费甚至会倒挂(保费比保额还高)。

很简单,年龄越大越容易得病,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更高。

4、可能被拒保

有些人寿或重疾险,会要求被保险人身体健康且不超过规定年龄,买了后,即使患病,也不影响保障。

但退保再投保,一旦身体状况恶化或超龄,都可能被拒保。期间核保规则也可能有变化,比如体检合格才承保。


二、【典型可退保和典型不可退保案例】

1、典型建议退保案例

  • 虽然精灵保不希望大家盲目退保,稀里糊涂退保,但退保其实非常个性化,情况不同,决策也会有所不同。

  • 若真的太贵、太坑,不适合自己,早退比晚退、坚持不退无疑更明智。

保费占用预算过高

  • 年保费支出多少才合理?精灵保的建议是,总收入年度结余的10%-20%。

  • 所谓“结余”,也就是扣除房租、购物、社交、房贷、车贷、父母养老费等后剩下的钱。

  • 不少爸妈将家里可支配预算的一半花在孩子身上,导致自身保障严重不足,都是不合理的。该退的还是要退。

买错了产品

  • 例如,小王想给孩子买个保障型的重疾险,但由于不了解保险知识就因为业务员的推销电话就稀里糊涂地买了更贵的:万能险+附加重疾的保险,这是很多家长中的典型案例。

  • 这种类型的保险,往往重疾的保额都比较地,十万二十万的重疾保额其实根本起不上什么作用。

重复投保

  • 费用报销型的医疗险最好不要重复投保。在不同的保险公司投保相似类型的医疗险,不管花费多少,最多只能报销实际数。

  • 只有报销的费用超过保额了,才能先找一家理赔,没报销完的再找另一家理赔。(津贴型医疗险,只要符合条款中的住院,不管实际花费多少,每家保险公司都得给付。)

  • 举例说明:赵小姐有医保,又在2家保险公司各投保了一份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2016年9月,她因病住院花费了1.7万元,医保中心报销7000余元后,她向两家保险公司索赔,一家保险公司报销了3000余元,另一家保险公司以“只赔医保范围内、保险公司已理赔以外的部分”为由,只为其报销数十元钱。

  • 而儿童寿险,保监会规定未成年人身故保额最高赔付20万,家长也不要重复投保。

  • 再就是财产险了,禁止重复保险,出险时保险公司只会按比例赔付。

2、典型不可退保案例

事实上,没有退不掉的保险,不建议退,无非是不划算,或风险太高。

精灵保的建议是,本身产品性价比不错;持有5年以上;健康状况或年龄,再投保容易被加费甚至保费倒挂的,能不退还是别退吧。

三、【科学退保的三种方式】


一般精灵保还是建议不退的,这里介绍几个小技巧供大家参考可不交保费保单也有效

1、减额交清

减额交清,通俗点就是:用保单的现金价值抵扣当期保费,然后相应地减少保额,同时保单继续有效。


  • 当然,这种做法的前提是,保单现金价值高于应交保费。
  • 比如原先保额 10万,现在减额交清,以后保费也不用交了,保额只剩 2 万。但这项功能仅限于健康人群,它是我们失去交费能力时可以采取的措施。

  • 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减额交清,但若保险公司愿意接受,则可提交申请。减额交清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主险申请减额交清,附加险可能也随之终止。记得问清楚。

2、巧用自动垫交、保单中止与复效

只是因为资金一时周转不开,不妨考虑通过自动垫交、保单中止与复效等方式解决保费问题。

有些长期险种带有自动垫交保费的功能,如果保单现金价值大于应交保费,而且事先有此约定,保险公司会用现金价值抵扣当期保费。


不过,这项自动垫交服务,是要偿还并支付利息的。垫交期间,如果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会从要赔的钱里面扣除垫交的保费和利息。

然而,长期使用现金价值垫交保费并不划算,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短期内出现资金周转问题的朋友。当现金价值用完,保障期限也就自然终止,不能复效。

在这里,精灵保想提醒下:如果你确定不要这份保单了,特意停止缴费,想利用宽限期来衔接替代产品,就要注意这份保单是否有这项功能,如果保费被自动垫交,相当于多交一年保费。

3、降低需求,减保或转换保单

自动垫交、保单中止与复效,说到底都是“拖字诀”,将缴费时间后延,比较被动。比较主动的,是申请“减保”或“转换保单”,从而降低交费负担。

所谓“减保”,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减少保障时间,比如原先保30年,现在缩短到20年;二是降低保额,像万能险,可以自己定保额,还可随时改,比如30万降到10万。这都可以少交费,但保障责任还在。

如果你不想继续交高保费,但又不希望降低保障力度,那该怎么办?可考虑通过“保单转换”功能调整保险计划,也就是将以前购买的比较昂贵的储蓄型保险,转换为同一家公司的消费型保险。

举个例子:小黑买了一份交费20年的万能险,但对收益不太满意,也不差钱,决定将保障做到最大,投资降到最低。因为万能险是按账户价值和保额中的较大者赔付,只要能维持万能账户一直有钱,保单就有效。

相比退保再投保,“保单转换”的优势在于,保险公司无权要求可保证明,不能进行二次核保,也就是说,不能因健康原因拒保,而且必须按照保户初次投保时的核保等级来进行费率计算。

不过,一般保单生效2年后才能开始转换,且在原保单缴费期满前2年开始不再享有此权益。也不是所有产品都有转换功能。但不少终身型重疾有设计年金转换功能,你可以每年领取一部分钱,这就相当于终身险提前退保或部分退保了。

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谢谢!


精灵保


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确保现在的身体状况是允许正常购买到重疾险或寿险的,正常是指:没有除外、没有加费、不会被延期等就能买到重疾险或寿险。毕竟买保险不同于买衣服,不是想换就能换的,身体条件很重要。如果还允许,那就可以考虑换保险,如果不可以,那就不要退了。

否则,你退保就会损失更全面的保障,这是比多花钱更大的损失。

其次,看一下自己买的保险是不是超过5年以上了,甚至更久,因年龄增加而增长的保费是不是也很多了,这个因素也是要考虑的。

如果时间过了很久,相信你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保额肯定是要补充的,建议补充一些性价比更高的保险就好,老的就不要退了。

然后,看一下自己年龄能购买的保额是不是不受年龄限制,因为大多数公司都是有免体检保额的,一旦超过某个年龄或额度就要去体检的,讲真的,现在超过30岁后谁对自己的身体也不会那么自信的。

所以确认一下可以购买的最高保额,然后再考虑是否退保,否则保障不升反降。

最后,确认一下,自己能否承受退保带来的损失。这也是重中之重。

若有其他相关疑问,您可以通过平安健康随身易进一步去了解。


健康大使易小星


在不知道你具体情况下给几点分析吧……

1、先回顾下你买这份保险的初衷,这份保险有没有解决你的问题,这点很重要!

2、目前这份保单有没有过犹豫期,在犹豫期内如果觉得没解决你的问题那就果断退,因为没有任何损失。但如果是过了犹豫期就需要慎重,金额大的话损失惨重。

3、另外,如果你这份保单金额不大,即使过了犹豫期也没什么,在继续持有保单的同时再关注其它产品或找个专业靠谱的老师帮你分析,也许有止损或优化的方案。

以上几点经验分享希望能帮到你!


保险经纪人余小英


保险有一个犹豫期,犹豫期退保只需退一个手工成本费,过了犹豫期退保损失就很大了,购买保在险前应该做一个仔细的规划,现在很多的保险代理人都很专业,会给出专业的建议,怎么合适要看你具体买的是什么险种了,一般的大病险,重疾险买了就不要退了,毕竟是一份保险,理财型的也不要退了,期满了再拿出来,一般理财型的收益相对比银行的高一点。


积分制绩效管理小闵


不清楚你想退保的原因。

如果确实保费太高,或者买错了产品等情况,也是可以退保的。这样可以及时减少保费损失,更换更符合自己的保险。

但是退保也会面临风险和损失。

首先就是退保损失。过了犹豫期之后,退保是按照现金价值退还保费。保险的现金价值在保单中有记录,可以对照查看。

然后就是退保会失去保障。退保后,原有的保障立即就没有了。如果在这时候生病或者发生意外什么的,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是为了退保换其它保险产品,为了降低退保后的保障缺失,建议先购买了新的保险产品,并且过了新产品的等待期(也叫观察期)后,再退之前的旧保单。这样就可以避免遭遇退保换新期间的“空档期”。而且还可以避免退保后买新产品面临的投保审核,有的人可能因为健康情况的变化,并不符合新购保险的要求,退保又买不了新产品,这也是很大的损失。


老萌有个存钱罐


关键看买的是什么种类的保险。核保通过交费后有十几天的犹豫期,可以无条件退保。如果过了犹豫期,就要慎重考虑,能不退最好,否则退保按现金价值算 损失很大。如果保费交起来不吃力,不影响正常生活,最好不退。商业保险是最好的补充,社保加商保 生活更美好。具体可私聊,我可以给您建议。


月光如水166


看你的保险有没有过犹豫期。如果没过,可以先退掉,再搞清楚,如果合适,再投保;如果不合适,投保一个更合适的。

如果已经过了犹豫期,那退保损失会比较大。需要仔细斟酌:1、保险是否能解决未来的人身风险带来的问题?2、保费是否影响正常的生活?3、身体健康状况如何,还能否正常投保其他保险。如果退保不再投保,不建议退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