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近期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且多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对隔离在家的老年人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居家老年人群的健康隐患也要防患于未然。


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原本就是便秘的高发人群,疫情当前,面对无形的心理压力和被打乱的生活作息运动规律,如何预防和治疗便秘呢?


首先介绍一下困扰老年人的便秘。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什么是便秘?老年人常见哪一种类型的便秘?

便秘指的是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或排便不尽感。慢性便秘主要是根据罗马IV标准和患者主诉进行诊断,即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其中至少近3个月有症状。慢性便秘又分为器质性疾病相关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和药物相关性便秘。便秘一般分为慢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和正常传输型便秘,其中,慢传输型便秘主要因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水分吸收增加所致,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便意减弱甚至消失,可以伴腹胀、粪便干结,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便秘类型。


老年人便秘的危害有哪些?


老年人便秘的危害有很多,其中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是非常严重的危害。便秘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排便时用力过大,血压升高,可以诱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尤其需要警惕由于便秘诱发的猝死。患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管弹性差,当因为便秘而排便时太过用力的时候,腹部压力增高,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血压就随之升高。用力过大很可能导致颅内血管压力剧增,从而突发脑出血;有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血脂代谢障碍,在压力的作用下,动脉硬化可能诱发脑卒中;冠心病患者加重心肌缺氧,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不仅可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除此之外,便秘还有很多其他的危害,轻者比如引起食欲减退、腹胀、腹痛、痔疮、肛裂等,重者可导致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肿瘤等。便秘和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糖尿病、焦虑抑郁等疾病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疫情当前,哪种情况下的便秘是要去医院就诊的?

首先,出现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等急症的临床表现,需要紧急联系救护车,去医院急救。

其次,便秘伴腹痛、腹胀引起不全或者完全性肠梗阻的,也建议到医院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增加,老年人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90岁以上消化道肿瘤确诊患者屡见不鲜,且老年患者症状常不典型,出现症状和阳性体征就诊时可以是癌症早期,也有可能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因此,出现报警症状,包括非人为的体重下降、非痔疮或肛裂引起的粪便带血等,需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可以通过便潜血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明确诊断。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疫情当前,哪种情况下的便秘可以暂时在家观察?


有明确诱因,解除后可缓解的,如喝水量明显减少、憋大便、进食辛辣刺激饮食、饮浓茶、咖啡、肉食蔬菜进食不平衡、失眠熬夜等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改变导致的功能性便秘,可以视情况暂时在家调理。


接下来,就要介绍老年人居家隔离如何预防和治疗便秘。


首先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足够的水分和膳食纤维摄入、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以及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这是治疗便秘的基础。


然后才是药物治疗,包括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药物、促动力药、微生态制剂等等。有些人喜欢食疗,比如吃蒸的香蕉、红薯、喝蜂蜜水,这个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或者胃食管反流,就不适宜。泻药建议少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等,好多国内外声称有通便作用的保健品,里面含有番泻叶或其它蒽醌类泻药的成分,长期应用需警惕结肠黑变病,也就是结肠粘膜固有层中巨噬细胞内色素聚集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性、良性可逆性病变,也有观点认为可与结肠恶性肿瘤伴发。


老年人首选的渗透性泻药和容积性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4000散剂等,相对安全,乳果糖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在便秘治疗剂量下,几乎不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产生影响。长期服用泻药,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对肠道动力、肠道吸收消化功能也产生影响,所以不要滥用泻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泻药。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01 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建议养成晨起喝完水后、适量运动、进行排便动作的好习惯。也可以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作息习惯来培养。老年人时间充裕,可以灵活安排,主要是要保证定时排便。坚持定时排便,可以逐渐建立起排便的条件反射,有助于缓解便秘。同时,也要养成排便时精力集中的好习惯,不要看手机、报刊等分散注意力。

02 养成好的喝水习惯

建议老年人早上起床后喝一杯200ml左右的白开水,温水最佳,适量的温开水有助于帮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同时,根据基础疾病和心、肾功能,根据尿量和出汗等情况,调整饮水量,改掉口渴再饮水、缺水再补充的坏习惯,及时补充水分。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03 养成好的进食习惯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又赶上过年,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食材,正月十五更是汤圆元宵傻傻分不清楚。老年人切忌暴饮暴食,要少吃元宵、粽子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适量进食肉类,多吃蔬菜、水果和鱼,保持膳食纤维摄入及合理的饮食结构。


香蕉、苹果均富含膳食纤维,有人认为生香蕉、苹果里面含有的鞣酸成分,具有收敛作用,可导致便秘,所以蒸熟了吃,研究表明,水果里面含有的鞣酸成分含量较低,正常食用是不会导致便秘的,但是蒸熟的香蕉和苹果对缓解便秘的作用有限。香蕉、苹果等水果生吃和蒸熟了吃,最大的区别在于蒸熟后水果的维生素含量下降,却更适合由于胃寒不能生吃水果的老年人或者牙口不好的老年人。


红薯富含膳食纤维,对缓解便秘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适合吃。红薯含有一种氧化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吃多了容易诱发腹胀、腹痛。红薯的含糖量较高,吃多了可刺激胃酸大量分泌从而诱发反酸、烧心。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04 养成好的作息习惯

面对扑面而来的疫情资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表现为食欲减退、失眠、多梦等。建议老年人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重,不要过度紧张或恐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气定神闲。

05 养成好的运动习惯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居家老年人特别是城市中蜗居的老年人,更容易久坐。居家隔离更使老年人难以进行以往的锻炼方式,更容易诱发或者加重便秘。建议老年人自行制定个体化运动方式,包括在家中记步数散步、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有条件可以在客厅跳“广场舞”等。

06 养成好的排便习惯

蹲便和坐便之争由来已久,其实二者各有利弊,遵从习惯、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就好。蹲便理论上最易排便,肛管和直肠之间的角度越大,直肠越直,排便就越顺畅。但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蹲便腹压增大,加上排便用力,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老年人体质弱,久蹲后站立容易发作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晕厥、摔倒、骨折等意外事件,所以可以在坐姿时,脚下垫个小板凳,或者弯腰,重心适当前移,这样不但加大了肛管与直肠角度,而且使腹压适度增加,但仍需要警惕脚下打滑、摔跤等安全隐患。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总体上说,如果有便意,伴或者不伴下腹部坠胀感,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排除器质性便秘,对于功能性便秘可以尝试以上介绍的各种方法,包括饮食习惯的调整、多喝水、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也可以适量口服液体石蜡乳润滑肠道、无胆胰系统基础病变的患者可服用香油通便等。由于憋便导致的便秘,最好调整生活方式,有便意时随时如厕排便并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如果还是不能缓解,建议到医院就诊,口服或者外用通便药物。排便障碍型便秘或混合型便秘还可以应用开塞露,肛门部位按摩放松,必要时到医院进行肛门直肠测压、生物反馈治疗,由专科医生帮助制定个体化的生物反馈训练方案,利用生物反馈仪器辅助患者感知和锻炼盆底肌肉群,使患者学会在排便动作中放松肛门括约肌,重建条件反射,缓解便秘。需要强调的是,开塞露虽然是常用的润滑性药物,本身没有风险,但容器的末端较为尖硬,纳肛时如用力不当可引起直肠损伤,导致消化道大出血,严重者致肠穿孔,对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的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不建议长期应用。


最后,祝愿新型冠状病毒防控过程中, 老年人能够吃好睡香便轻松。

作 者 介 绍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万 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及军队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消化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胶囊协作组副组长,中华消化病学分会消化肿瘤协作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老年疾病研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老年人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李 婷 婷

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胆学组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