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本沒有好壞,是人賦予了事物的好與壞,這句話你怎麼看,為什麼?

笨鳥早飛哥


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首先我們來區分一下“好”與“壞”。什麼叫事物的好與壞?在一特定的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主要的推動作用,就是好事物。反之,主要起阻礙作用的就是壞事物。比如,人生病了,吃藥雖然痛苦,但能治病,那麼吃藥就是好事,不吃藥就會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當然就是壞事。

"好“與"壞“是一對矛盾,當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在這個場合是好事,換個條件就可能是壞事。事物的好與壞的變化,很容易誤解為"事物本身沒有好壞"。好與壞當然是指一定條件下的。同樣以吃藥為例,我們的限制條件是生病,如果不生病,吃藥肯定就是"吃錯了藥"[捂臉]。不能說好與壞能相化轉化就是"事物本沒有好壞"。

如果事物的好壞是人賦予的。那麼就是說,人們以為是壞的事物,再好的事物也是壞的。同樣以生病吃藥為例,巫醫們認為吃藥是有害的,能改變吃藥治病這一客觀屬性嗎?同樣的道理,壞的,不科學的事,大家都以為好也是沒用的。大練鋼鐵,超英趕美,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是人們良好的願望,教訓是慘痛!

事物的好與壞是有其客觀標準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你喜歡、憎惡,他都客觀存在。清潔的水對於口渴的人就是好的。這是不需要誰認同的。


不著急愛國學


你好,我是國風,

我個人覺得這句話就是為自己某些卑劣行為的辯解!

什麼事物沒有好壞?天地有陰陽,朝晚有寒暑。有正的一面,必有反的一面,有好的一面,必有壞的一面。怎麼可能沒有好壞?有本事你找出來沒有好壞的事物我看看!種上一粒稻米,會收穫一包大米。種下一棵毒草,會接出無數毒瘤。事物的本相就是有好有壞。

所以才在這個世界上有正有邪,有鬼有神!我們才在這個世界上努力追求正義的活著,並小心翼翼的不使自己因為一時的失誤跌入魔道!天地也因為一股浩然正氣而悠遠流傳!

但看尊駕這句話是什麼鬼?事物沒有好壞,是人賦予了事物的好壞。你這意思通俗點講,好人犯了強姦罪不是罪,只有壞人犯了強姦罪才是罪麼?

這是典型的唯心思想,背離客觀事實!絕對要不得!事物本身就有好有壞,人努力加入好的事物就是好人,著意靠近壞的事物就是壞蛋!是事物決定的人,而不是人決定了事物!


國風1974


天然的事與物先不去管它。只說人為的事物。是存在好和壞的。如當前人們常常提到的三觀正與不正的問題,實際正與不正對於個人來說先不管他,只少說明有正和不正的存在。如沒有好壞也就無所謂正與不正一說。一般說來依法依規的事物是對的反之是錯的。對錯好壞不能憑當事人說。應由眾第三方判定。沒有好壞還求公平正義作甚


用戶2898895695498


這好像是個辯證法的問題。好與壞沒有絕對的界限,只是一個動態轉化的問題。比如說陰晴冷暖,人們從內心講總是希望晴空萬里,風平浪靜說是天氣好,可是總過這樣的日子可以嗎?答案肯定是不可以,因為萬物就無法孕育了,只能像沙漠一樣死寂。人們說寒冷總是不好的,但是在六月三伏天烈日炎炎的情況下,吃上一塊雪糕或冰淇淋頓感精神爽朗祛除了暑熱,你看這時候寒冷就是好的了。說人為界定有什麼不可以。


流星286715711


這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

先說結論,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

天地萬物,有陰必有陽,有高必有低。有前必有後、有大必有小。有雌必有雄。都是客觀存在的。有沒有人類的意識干預都是這樣的。

唯獨“好”和“壞”這個概念是人類以凌駕於萬物之上的姿態進行判斷的。即這個事物給我(我們)的感受是什麼。

同一種事物,陰好還是陽好?高壞還低壞?全都是人類站在自己的角度賦予的。而且只能無限趨同,永遠做不到統一。99.99%的人都認為好,也會有0.01%的人認為不好。反之亦然。

如果把人類的意識從高緯度降下來,當做萬物平等的一份子。一隻雞,一顆樹、一粒沙子、一朵雲彩……亦或者把世間萬物都提升到人類的位置。都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郭德綱的段子裡說的明白:

“泰坦尼克號沉了,對於人類是災難,而對船上餐廳裡的活海鮮那就是生命的奇蹟。”


詩魔獨孤求踹


事物客觀存在,好壞只是人主觀的認定

人對於好壞的認定,是基於自身利益。

一個東西對我們有利,我們會認為它好;

反之若它對我們不利,我們會覺得它壞;

那些對我們無利無害的,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壞的區分。

人對事物好壞的認定是變化的

人對好壞的認定,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有時我們會發現,原來認為壞的東西竟然對我們有益處,我們也就不認為它壞了;

有時我們也會發現,原來認為好的東西,它竟不利於我們,也就不會再認為它好了。

人對事物好壞的認定並不簡單

其實人對事物好壞的認定,並不是那麼清晰簡單。

我們常常會發現,那些通常被認為壞的東西,還有好的價值,似乎是個混合體,所以我們會講它可以怎樣,但要小心它亦會如何;

同理,那些被認為好的東西,我們也會發現它有不利於我們的地方。

可謂事物對人有利有弊,人便有可好可壞的認定了。

人對事物的好壞之分,是生活經驗的積累,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但切記不要盲目極端的認定,事物都是有好有壞的,我們要用一陰一陽的思想去看待事物。


奶茶愛尚咖


大自然的法則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個法則其實一直不曾改變過,未來也很難改變,好與壞只是體現在三個維度:1.建立在強者所制定的規則上,這些可以從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規上體現出來。 2.歷史強人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比如孔子的儒家讓我們都懂得仁義禮智信,這已經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思維基礎,老子的道家哲學思維讓我們得邏輯更為具象化,還有眾多的歷史強人引導與形成了我們的思維與判斷。3.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做出的選擇與事情。 人在走投無路時都會做自己不願做的選擇,可以去了解下在44年前安第斯山脈那場空難,餘下的33名倖存者,在經歷了嚴寒、斷糧、雪崩等近80天的痛苦掙扎後,僅有16名生還。令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的是:為了在絕境中活下去,他們迫不得已靠吃死去同伴屍體維持生命……甚至在災難過後的很多年裡,都被稱作“食人族”,但這些倖存者中的每一個人對於當初的選擇認為是對的,整個社會對這個事情的好與壞到現在依然眾評不一。

所以對和錯在於上面的三個維度的影響和決定,其中兩個維度受人的影響,一個是自然與環境的影響,但三個維度也就是所有的對於錯都是人所賦予的。


九語道人


很高興回答此問,此問含有較深的人文哲理,將人與物,主與次的問題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本人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闡述。

一,事物本身並沒有好壞,只在於如何看待,事物的實質是客觀的存在,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是人的意識,思想,觀念,情感的參於其中時,使事物變的有靈感,靈性,有體貌,有特徵,從而延伸出美好和醜陋之別。

二,人類是高級動物,隨社會的進化,進步,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探索,求徵,對自然中的事物產生了不同的認知和區別,並與人類的不同審美觀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和聯想。

三,託物言志,重在人的感情,人對事物輸入的意象而寫意象,乃是用其之象描繪人生,人的思想是活躍的,可以隨著時間,空間,地點,環境等等諸多外因而發生變化,或者作出新的判斷和認知,從而對事物輸入不同的意景,這些只限於人類社會。

四,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陰陽),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得出的結論,結果是不同的,任何事物並沒有絕對的對和絕對的錯,只有人的思想觀點和觀念看事物不同而己,當某一種觀點或觀念背離了人們的習慣性,就會誤認為是錯誤的,凡事物都存在兩面性或多面性。

包括主宰世界的人類也是如此。


用戶呂有虎


萬物本無好壞!是我們置於其上的價值觀,賦予其評判的標準。

簡單的舉例:智慧本身是否具有好壞?好壞的結果是人們如何去運用他。陰天下雨是否具有好壞,滋潤萬物是好,遮蔽陽光就是壞嗎?蒼蠅是好是壞?以人類角度出發都覺得他無比討厭,換做造物主視角呢?難道就應該不允許蒼蠅、毒蜘蛛、毒蘑菇的存在了?

事物本身哪有什麼好壞之分,之所以有好壞,和我們身為人類的價值觀,評判標準,生活習慣,個人喜惡密不可分!就好比生活中,我們去買一塊豬肉,肥的好還是瘦的好?要煉油的覺得越肥越好,要炒菜的覺得瘦的好,要包餃子的覺得五花肥瘦相間最好。

上升一下高度,一件事情是好是壞是一個道理,一個孩子調皮任性還打架,是好是壞?我們依據他的一些行為定性他為好孩子或者壞孩子,好壞是我們自己心目中的標準,有的認為學習好就是好孩子,有的認為不淘氣就是好孩子,等等。但是我們別忘了,龍生九子各有所好,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可能都不同,哪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又哪有不出問題的家長?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物,本身的意義都是我們賦予的,他可以有一個意義,也可以有更多意義!試想,用一塊石頭去捶打一根釘子,這個石頭就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石頭本身還是石頭,沒人理,放在那,有什麼好壞而言,相反,你出門被他絆了一跤,弄髒了新買的連衣裙,這塊石頭就變成了一塊壞石頭。

那麼這件事情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的態度會影響行為和事物本身,如果我們改變事物以及事情的意義,那我們的態度也會隨之改變,態度改變,思想也會改變,進而行為會發生改變,結果也許就跟著變了!

最後以一個著名的情緒小故事收尾:一個單身女子剛搬完家,晚上突然停電,剛點上一根蠟燭,聽見了敲門聲,她打開門,是隔壁的小女孩,小女孩問:“阿姨,你們家有蠟燭嗎?”單身女子馬上就想,我剛來就這樣,以後會怎麼樣!於是冷冰冰的說:“沒有”小女孩笑了:“媽媽怕你害怕,知道你家肯定沒有,讓我給你送來了。。。”這就是情緒調節中的著名理論,想法影響情緒,決定了行為。


陶陶陪你研究事兒


《道德經》裡講事物都有兩面性,以豁達之心,可容納萬物。

在生活中,所有人追求的都是圓滿和美好,總是希望追求一些自認為好的東西。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萬事萬物存在的一個客觀規律,那就是無論是任何的事物,都有其中的兩面性。

一個看似美好圓滿的東西,他帶來的一個負面的作用也是存在的。一個看似不完美的東西,他帶來的一個東西,也有著近乎完美的另外一面,這個是很多人所忽略的一個事情。

在生活中要有一種智慧叫做容納,所謂的容納就是能夠容納生活中的不完美,容納那些自認為,那些不如意的事物。

這個也就叫做所謂的“和”,這裡的“和”就是和氣。

我們經常說的很通俗的話,就是說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當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和氣的時候,他能收穫的是一種和諧和幸福。當一個人在人生中面對著自己的狀態,能夠達到和的狀態,他收穫的也是一生的從容,這個“和”就是所謂的能夠包容和接納。

《道德經》中,一再的拿水作為一個例子,水聚於萬江河流之下,它能夠容納萬江河流,天下百川,所以匯聚成了大海,擁有了強大的一個力量。

道德經中第四十二章以為教父,就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為孤寡不轂,而王公以自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萬物都是被陰而抱陽的,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生成了一個和諧的狀態。很多人所厭惡的孤單,寡和,不圓滿。但是君王有的時候,會用這些詞語來稱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情有損必有益,有益必有損。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寓言故事很熟悉,叫做《塞翁失馬》。

馬丟了,引來一群馬,他的兒子卻因為騎馬摔傷了,後來因為摔傷了腿而可以免於戰爭。這都是萬物存在著一些相互作用的一個例子,雖然說這一個例子是極為稀奇和戲劇色彩的。但是表述的道理,確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表達的萬物都有兩面性。

大多數人所看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所看到的都是這一個事情主觀色彩的一個方面。

比如說很多人在生活中總覺得自己吃了虧,其實並非是自己吃了虧,自己主觀上以為損失了一些利益。但是從一個人人生長久來說,有的時候你看似損失的東西,實則會用其他的方式回報在你的面前。只是回報的,是你所沒有看到的地方。

所以在生活中逐漸的就多了很多狹隘之心的人,那多那種大多數狹隘之心的人,他們大多數都是因為自己思維的一個侷限性,只看到了自己人生片面的一個角度,只看到了自己吃虧的地方,卻沒有看到自己的回報。有時候付出一些東西,則會收穫更多的一個東西,

古代的君王總以“孤王”“寡人”等等這樣一些稱呼來稱呼自己。他們這樣一個稱呼,所潛意識中所需表達的一種智慧,就是能夠接受不完美,接受不圓滿,當你能夠接受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才算是真正的圓滿。

而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智慧,就是說當一個人能夠接受人生不完美的時候,他的人生才能夠完美,要懂得接受那些自認為的不如意,才是人生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