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菜根譚》

即使十句話能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但是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遭受別人的指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獎勵,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計謀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所以有修養的人寧可沉默寡言,也絕不衝動急躁,做事寧可顯得笨拙一些,絕對不能自作聰明。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有這樣一首詩寫道:“緘口金人訓,兢兢恐懼身。出言刀劍利,積怨鬼神嗔。緘默應多福,吹噓總是蠢。”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為什麼呢?“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

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多言數窮”。一個“窮”字道出了話多之人的窘迫。話越多,越窘迫。何必自己逼自己,所以,大多時候多言是不必要的。

所以,要少說話,話不在多而在精。不該說的話多說無益,不該問的多問也沒有什麼好處。正所謂:傻瓜的心在嘴裡,聰明人的嘴在心裡。

這裡,並不完全是教人不可開口說話。只是說所當說的,說過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說,不可不說。譬如風箱,在當用的時候,便鼓動成風,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時,不需要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倘使如“灌夫罵座,禰衡擊鼓”,說來無補於事,那便有違“寧默毋躁、寧拙毋巧”的明訓了。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在各種場合,能言善道的人,似乎擁有一件強有力的武器,佔盡一切便宜。但是,成功的人,並非因為那一張嘴巴而成功。正如俗語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很多人的失敗,往往就是因為那張不能控制的嘴巴。

比如,在與領導的接觸中,就要圓場有術,就應該瞭解哪些地方的土是“太歲”頭上的,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要說。你如果不知規矩,輕者被領導批評或大罵,遇上素質不高、心胸狹窄的人,更會暗地裡被穿小鞋,甚至長時間被打冷宮,職位紋絲不動。有時在領導面前說錯了話,雖不至於掉腦袋,但後果卻也會很糟糕。

所以,說話也好,辦事也罷,都要注意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該說該做什麼,不該說不該做什麼,都以自己的職責為限,謹慎穩重,這是處世精明老練的表現之一。不要多加賣弄,招來引火燒身的命運。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君子三緘其口,要敏於言而慎於行。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需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不要說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能為了自己逞口舌之快,什麼都敢說的人,必定對所有事物,心無敬畏,這樣的話“禍”也不遠了。

南懷瑾說:講理論、吹牛的時候,那個口水答答滴,本事之大,學問之高,天下國家大事,什麼都懂;等到天下大事真出了問題,什麼都不懂。可是諸葛亮自己也是讀書人,他罵讀書人,那叫做內行人罵內行人,罵得最痛快。我們大家在座的,自己號稱是知識分子,千萬注意,不要被眼孔裡有一個光明的人罵了,他叫做“孔明”。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我們講到“慎爾言”這個“爾”字,引出來很多的理論,所以古人為了一個字,考據文章寫了一二十萬字,有時候又不能不看,怕人家說你某一本書不懂,就吃癟,所以古人做學問,有些真是可憐。好了,現在我們把話收回來,閒話少說。

所以關尹子告訴列子謹言慎行,人生要學的是說話謹慎,不要隨便說話。“將有和之”,一個善於說話的人,說出來會引起共鳴,大家都會唱和他。所以我經常給青年同學們講,民主時代你想去競選,能夠一句話引起大家的共鳴,那非常難;不是站在那裡哀叫,“你們投我一票”!我們一聽只好去睡覺。真正高明的人,就懂這個原則,善於說話“將有和之”。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所以蘇軾稱讚韓愈的文章,“一言而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說的話天下人都效法他,影響千秋萬代。一個普通人,像孔子一樣,為萬世的師表,這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知識分子、青年同學們要注意。這也就是“慎爾言,將有和之”。

“慎爾行”,自己的行為要小心,任何事情不要隨便,行為更不能隨便,“將有隨之”,有好的行為,自然有很多人擁護,跟著你走。我們做一件事業,做一件事情,自己要再三考慮價值在哪裡,它的影響在什麼地方,這就是《列子》說的“知持後才可以言持身”,“慎爾言”,“慎爾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