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

前天發表《孔子與儒家》,看評論有許多人抨擊儒的。我也和大家一樣,對儒嗤之以鼻,儒代表了封建,反封建就要反儒。

不過細細品味,又有些端倪。

大抵儒是分兩種的,儒道與儒術。儒道不變,儒術有變。孔子穿白衣為孔子,穿黑衣也是孔子。儒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現在有君臣嗎?儒術現在已經不合時宜了,理應拋棄,我願意與各位一起抨擊之。不過儒道又是什麼呢?不如一起看看《大學》吧,我願意與各位一起探討之。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修習我的德行,在我與大家和睦相處,在我心達到至善之地。至善就是良知,止於至善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

”明明德“上,儒術規定了什麼品德是好的,我們要一致的去做,什麼守孝三年等等;”親民”上,儒術規定了怎麼教導人民,君王要一致去做,什麼恢復周禮等等。這些拿到我們今天來看難道不好笑嗎?這些儒術或許當時可行,但當今不行,不行的就拋棄,沒有誰不贊成的。歷史也已經將其拋棄了。

在“明明德”、“親民”上,除了儒,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什麼“仁愛、非攻”、“以刑去刑”等等,這都是術的範疇,“術”就是方法。有時行的通,有時又行不通。我們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評判性的繼承這些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詆譭。

說了“術”再說“道”吧,也就是“至善之道”。

《大學》之道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意就是說拒絕一切忽悠,冷靜地看待問題。看到這兒你是不是笑了,哈哈笑了就對,不笑不足以謂之道,道說出來淡乎其無味。對此我也就只能說到這兒了,下面再來句原文。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句話真是字字珠璣,天地之至文。中華上下5000年在幹什麼,這句話就能解釋了,任何事情拿到這句話上看,皆不出其右,再往後百年,也可以以俟聖人而不惑。物格到心正是身內事,身修到平天下是身外事。身內與身外又是一體,如有家就有國、有國乃有家同。

第一步是“物格”,在這裡我要說明一下,“物格”有兩個派系,一個是朱熹,格的是身外,也就是唯物主義;一個是王陽明,將“心”、“良知”說成是物,格的是身內,這是辯證唯物主義。這兩種不同的方向我本人更傾向於王的思想,我上文說

物格到心正是身內事,格的也應該是身內。

《大學》之道

王陽明

今天就說這些,明天再說說《中庸》,以上的觀點只是我的一孔之見,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