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导语:相信大家小时候的陪伴读物中,肯定会有《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中精妙的故事情节以及饱满的人物性格,真的是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伊索寓言》中有的部分不适合小朋友去读,并且其透露出来的精神反而会误导小朋友去学习。

钱钟书先生说:"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

钱先生的这几句话虽短,但是内涵丰富,理解起来也需要去慢慢思索。如果大家没有读过《爱弥儿》的话,就不知道卢梭所说的这个寓言其实是拉封丹写的,将其误认为是伊索写的。

伊索和拉封丹都写过《乌鸦与狐狸》,不过是同名寓言,还有很多其他的同名寓言,虽然名字上一样,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的内容差异却是大的很。

一、伊索寓言的哲学范畴

伊索所写的寓言由于包含丰富的情感,且寓意极深,被称为"寓言之祖"。黑格尔把伊索写的寓言称为原始寓言,为什么要这样叫呢,因为伊索的寓言是在其写的内容中抽取出一种道德格言、告诫和教训。但是也指出了伊索寓言的朴素性以及表达方式的枯燥。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伊索寓言》

在古希腊中,寓言属于哲学范畴的,不能将其单单称为文学作品。

1、哲学中的寓言

锡德尼曾经说过,诗人是真正的哲学家,对于这一点,伊索寓言能够提高证据,它以动人的讽喻,埋藏在动物故事的形式下,让那些比兽性更具有兽性的人们在这其中听到德性的声音。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狐狸与乌鸦的故事

在古罗马、古希腊的课堂上,寓言更多的是作为儿童修辞训练用的课本。就像莱辛所说的:"在古人那里,寓言属于哲学领域,修辞学大师们就是由这里借用寓言的。"

请读伊索的《大鸦与狐狸》"大鸦抢到一块肉,落在大树上。狐狸看见了,想得到那块肉,便站在树下,夸大鸦高大、漂亮,说他最适于作鸟类的王,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大鸦想表明他能发出声音,便放开肉,大叫起来。狐狸跑土去,抢到那块肉,说道,'喂,大鸦,假如你有头脑,你作鸟类的王就没有问题了。'这故事适用于愚蠢的人。"

这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听信别人的花言巧语,这是会吃亏的,是愚蠢的行为。不管这个结论是原来就有还是后人加上去的,反正它和故事的情节还是吻合的。伊索寓言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而不是着重地去塑造人物形象,乌鸦和狐狸都是为了得到那块肉,我们并不需要去考虑这两种动物究竟谁是好的谁是坏的。

2、寓言中的揭示意义

伊索寓言的经典之处在于它过早的揭示人性中的弱点和有点,就像这则寓言描述了人性是喜欢听人拍马屁的弱点。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在《狐狸与葡萄》中,也是暴露了失败者喜欢自我安慰的弱点,而这种精神胜利的法则在鲁迅笔下表现得是淋漓尽致,《狐狸与葡萄》又何尝不是阿Q的形象?伊索寓言在于哲学的演绎,鲁迅的成功在于形象塑造,阿Q的形象的深刻,能够和任何文学名著的形象媲美。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鲁迅笔下的阿Q

伊索寓言是一定要读的,阿里斯托芬曾经说过,人们不想孤陋寡闻、庸庸碌碌,就要翻阅《伊索寓言》。在世界各国的小学语言课本中,都选有伊索寓言的故事。不妨听钱先生的话:"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二、为什么拉封丹得狐狸会教人变坏

乌鸦老板高高地栖在一裸树上,嘴里叼着一块干酪,狐狸师傅被香味吸引过来,对他说了大概是这一类的话

"喂,你好,乌鸦先生,你是多么漂亮,我觉的你真美得出奇我可不会来假的,要是你的歌声也像你的羽毛那样令人着迷,那你就是林中群鸟之王了。"听了这话,乌鸦真是得意忘形,为了显示一下他美妙的歌喉他张开大嘴,一下子就丢落了他的食品狐狸抓住了干酪就说"我的好先生,你要记住所有阿谈奉承的人都是靠爱吹捧的人过日子的。我敢断定这个教训就值一块干酪。"乌鸦满面羞惭,实在奢得很,于。他赌咒发誓,说今后不再几上当典编腾可惜就是晚了点。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法国文学家拉封丹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到,他绝对不让自己的学生读拉封丹的一篇寓言。为什么卢梭会这么说,他以《乌鸦与狐狸》为例,说这篇寓言"不是教训他们怎样把自己的奶酪紧紧地含在嘴里,而是教他们怎样想办法把别人嘴里的奶酪骗出来","教人卑鄙奉承","喜欢为非作恶,以便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

大家可能会好奇,不就是一篇寓言吗,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吗?如果大家对于十七世纪法国历史熟悉就会知道,这是一个个人崇拜的时代,对路易十四的阿谀奉承是当时的风尚。包尼洛还号召文艺家们一起赞美路易十四。他可真是拍马屁的第一人,由于把路易十四拍的心花怒放,得以进入法兰西学院。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路易十四生活极尽奢华,最爱听人拍马屁

但是拉封丹生性轻佻,在觐见国王的时候忘记带市集来,还上书国王,为国王厌恶的人求情,这使得路易十四对于拉封丹进入法兰西学院的事极力反对,这对于拉封丹来说,的确是天大的教训。这也让他从此以后专心"歌颂明君"了。

黑格尔说"许多民族在文学领域里一般都有寓言·从"不过他舫的作品夭半是原始寓言的翻版,每次翻版都设法投合当时的趣味。"拉封丹自己也承认了自己的寓言有很多部分是来自于伊索寓言。在伊索寓言中,狐狸是善于奉承的狡猾家辉,拉封丹在《狼与狐狸》中写道:"伊索从什么地方看出狐狸的这一特点呢他说他诡计多端、善于出谋划策。我想找找原因,但是一点也找不到……也许根据某种理由我还敢和我的老师唱反调呢"于是在拉封丹笔下的狐狸就摇身一变称为睿智的化身。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拉封丹笔下的狐狸变成睿智的化身

在拉封丹笔下,阿谀奉承不再是恶习,而是一种美德。因为拍马屁能给人们带来好处。拉封丹在《母狮的葬礼》中这样写道"你要用梦来使王上高兴,吹拍他们,用花言巧语来欺骗他们,即使在他们怒火中烧的时候,他们照样很容易上当受骗,于是你就成为他们的上宾。"拍马是敲门砖,个人得到好处才是目的。这真是经验之谈。

卢梭作为反封建主义的代表作家,当然不希望纯真的小孩子受到这些恶习的影响。当然是要提防着拉封丹的寓言。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拉辛

但是想要拍的一手好马屁,还是很不容易的,拉封丹本人的教训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不只是他,还有很多作家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像拉辛曾经在路易十四的婚礼上写过颂诗,从此以后一帆风顺,甚至还当上了路易十四的秘书。但是这一切在遇到路易十四的情妇曼特农夫人以后,戛然而止,因为曼特农夫人的怂恿,拉辛写了一篇《民间疾苦见闻》呈给了路易十四,导致路易十四震怒,就连见也不肯见他。

就连我们这种成年人在读寓言的时候,都不会去联想作者的经历以及时代背景们更何况是孩子们。那么为什么卢梭还这么担心孩子们会因为读这篇寓言而沾染恶习呢?因为伊索和拉封丹的这篇寓言差的不只是从肉变成了奶酪。拉封丹寓言中狐狸的道白几乎占了篇幅的一半,这在伊索寓言中,都是不曾有的,只有在作品接近结束的时候,才会有角色的一处道白,最后由叙述者来概括寓言道理。

但是在拉封丹寓言中有对话,而在这篇寓言中没有使用对话,而是只有狐狸两次很长的道白,第一次是为了欺骗,第二次是为了教训乌鸦,这种叙述方式是有目的的,狐狸的第二次道白相当于伊索寓言结尾处的道理总结。

喜欢阿谀奉承,不喜欢听批评的话,这是人性的一大特点,就连托尔斯泰也不能免俗,他曾说"甚至在最好的、最友谊的、最单纯的关系中,阿谈或称赞也是不可少的,正如同要硬轮子转的滑溜,膏油是轮子所不可少的。"

伏尔泰曾写道,如果没有上帝,人类也必须造一个。在那个时代,如果他表示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就可能掉脑袋。要阿谈奉承,就需要说谎。卢梭这样评价说谎"为自己的好处而说谎是欺诈,为别人的好处而说谎是荒骗,怀有害人之意而说谎是中伤,这是最坏的谎言。完全无害的谎言是难得而又罕见的。"

拉封丹在死前就遭到嘲笑,伏尔泰却袒护他说:"可以把他的很妙的寓言一忏悔自己罪恶的《患瘟疫的野兽》一一应用于拉封丹自己。大家饶恕了狮子、狼和熊,却不能饶恕只吃了一点草的无罪的动物。"

三、善于化解矛盾的克雷洛夫

俄国的寓言家克雷洛夫在少年的时候就翻译过拉封丹的《乌鸦与狐狸》,因此他的同名寓言更多的是受到拉封丹的影响。

关于阿谀的卑鄙和恶劣,不知告诫我们多少遍了,然而总是没有用处。拍马屁的人总会在我们的心里找到空子。上帝不知怎的赏给乌鸦一小块乳酪。乌鸦躲到一颗树上。它好像已经安顿下来,准备享受它的口福了,然而,它嘴巴半开半闭的,含着那一小块美味的东西在沉思默想。不幸这时跑来一只孤狸一阵香味立刻使狐狸停下步来,它瞧礁乳酪,欲欲嘴巴。这坏东西踞起脚尖偷偷走近极树,它卷起尾巴,目不转晴地瞅着,它那么柔和地说话,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细声细气的'你是多么美丽啊,逗人喜爱的鸟那颈子,嘀,那眼晴,美丽得像个天堂的梦而且,怎样的羽毛,怎样的嘴巴哪魂只要你开口,一定是天使的声'音,唱吧,亲爱的,别害躁啊,小妹妹,说实话,称出落得这样的美丽魅人,要是唱得同样的美丽魅人,在鸟类之中,你就是令人拜倒的皇后。那傻东西被狐狸的赞美搞得昏头昏脑,它高兴得连气池透不过来它听从狐狸的柔声劝诱,提高嗓门儿,尽鸟鸦之所能,叫出了刺耳的声调。乳酪掉下去了一乳酪和狐狸都没了影儿了。"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四大寓言家之一,克雷洛夫

在克雷洛夫的传记中自述,他创作这篇寓言是为了得到某位伯爵的奖赏,伯爵让在场德所有人都读自己写的寓言,谁的最好就赏赐谁。克雷洛夫的寓言获胜了。有人指出这篇寓言开头的教训与故事情节不一致,读者是不会同意它的教训。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效果与作者的叙述方法是分不开的。伊索和拉封丹的寓言都是采用过去时态,克雷洛夫就是把乌鸦当成是"我们",采用同步时态,叙述当时也会被认为是"我们"中的一个。

黑格尔认为,有一种寓言是戏谑性的,它用"戏谑和玩笑把一般人性纳到动物界的框子里突出地表现出来"。克雷洛夫在戏谑中,把阿谈者和被阿谈者的是非给调和并化解了。

让我们再回到人性的弱点这个话题上来。爱吹不爱批和拍马都是人性的弱点,大家都厌恶它而一旦自己因此而得利,却又沾沾自喜。正如当代中国民谣所说"看别人开后门,别生气自己有后门,别客气。…权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这不正是人性的悲哀吗克雷洛夫这篇寓言的立意,自然与他的背景和性格有关。

四、莱辛为什么要诅咒狐狸

卢梭一直担心学生会读了拉封丹的语言以后受到不好的影响,但要是学生们针对读了怎么办?没关系,其实可以读一下下面的这一篇同名寓言:

"一只乌鸦用爪抓起一块涂过毒药的肉飞走了,这块肉原是'一个发怒的园丁为了毒死他邻居的猫而抛在地上的。正当它停在一裸老奋树上想吃这块'肉时,一只过路的狐狸向它喊道'请接受我的祝福,丘比特的鸟'一一'你把我看做谁'乌鸦问道。一一'我把你看做谁'狐狸反问,'难道你不是那只奉宙斯之命天天到这棵懈树上来为我这可怜的动物馈赠食物的强壮的鹰吗可你为什么乔装成这副样子在你那无往不胜的爪子里,我不是看到了上帝通·过你赐予我的赠品吗'乌鸦不胜惊讶,但暗中却也高兴自己被看成一只鹰。它想'我不必指出狐狸的错误。'一它大方而又糊涂地把它的脏物抛给了狐狸,然后骄傲地飞走了。狐狸笑着叼起了肉,带着一种邪恶的快感咀嚼起来。可不久这种快感变成了一种剧烈的痛苦毒药发作了,'之僵直地躺在那里。该诅咒的馅媚者,愿你们除了毒药什么也不赞美"

狐狸还是我们熟知的狐狸吗?寓言还值不值得让小孩子读

莱辛

莱辛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在文学上的建树颇多,对于寓言的理解极深。当时他写的一篇《论寓言》是那个时代对于寓言最精辟的论著,同时他也是以为大寓言家。他的寓言被称为启蒙的号娜唤醒读者的觉悟·有人问他"最坏的动物聂什么"他回答说"在野兽中是暴君,在驯兽中是马屁鬼。"他痛恨对专制者的奴颜卑膝,用寓言加以讨伐。莱辛的这篇寓言,是对拍马者的诅咒和惩罚。读之后,真有大快人心之感梅林说莱辛的寓言,是

"小型火器里喷射出来的不断的火舌",比喻得十分准确、形象。这篇寓言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都欢是乌鸦的形象。在上面所引的其它三篇寓言中,乌鸦对讨好者的话,都信以为真只有莱辛的乌鸦多少有点自知之明',知道狐狸的馅媚是"错误",也只有莱辛的乌鸦是主动把食物抛给狐狸的。愿莱辛的寓言,能唤醒被馅媚者的自知之明,并能让拍马者明白馅媚是一剂"毒药",最后将毒害到自己。

结语:说到这里,也应该结束了。今天说到的四名寓言家,各有各的成就,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但是我们在给孩子读的时候,真的要去细心去研读其中的内容。因为虽然同名,但是寓言之间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