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R達100%!ROS1陽性肺癌患者的新選擇!

ROS1基因是胰島素受體家族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基因,ROS1突變患者佔NSCLC患者的1~2%

,ROS1基因可與多個基因發生融合突變,其中最主要的融合伴侶是CD74。


在ROS1陽性NSCLC中,目前獲批的一線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只有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但也有研究顯示色瑞替尼似乎有類似的療效和更好的顱內活性。


先前的研究發現色瑞替尼和恩曲替尼對克唑替尼耐藥患者無效,但勞拉替尼和卡博替尼可能有效。


卡博替尼一種多靶點的酪氨酸激酶抑制藥,可以抑制ALK、ROS1、MET、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等9種激酶。


2018年,研究人員在JTO雜誌中報告了4例經歷了克唑替尼耐藥,隨後對色瑞替尼耐藥,最後接受卡博替尼治療的病例。


病例1


一名70歲男性,以往偶爾吸菸,診斷為Ⅲb期非小細胞肺癌。儘管接受放療聯合卡鉑和紫杉醇治療,後來又接受放療與順鉑、培美曲塞和貝伐珠單抗聯合治療,病情仍然進展。進行基因檢測,發現ROS1基因重排,而後開始服用克唑替尼,11.2個月後,病情惡化。


2015年,開始接受色瑞替尼治療,但病情繼續惡化。隨後患者參加了一項試驗性ROS1抑制劑的I期試驗,但病情進展,之後開始服用卡博替尼(每日一次,每次40mg),在此期間,腫瘤部分緩解


DCR達100%!ROS1陽性肺癌患者的新選擇!


6.5個月後,患者非靶病灶擴大,隨後將卡博替尼劑量改為一天40mg/隔天60mg,繼續治療7.3個月後,病情惡化。


唯一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是4個月後自行消退的輕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病例2


一名45歲女性,不吸菸,診斷為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接受放療聯合卡鉑和紫杉醇治療。15個月後,出現腦轉移,接受全腦放療聯合卡鉑、紫杉醇和貝伐珠單抗治療。後疾病進展,基因檢測結果顯示ROS1重排,遂接受克唑替尼治療。13個月後,腦轉移惡化,最大的病灶12mm。


2015年,治療方案從克唑替尼改為色瑞替尼,但腦轉移仍在進展,最大的病灶有19mm。隨後,她在臨床試驗中接受了一種新的化療藥物,隨後又接受了培美曲塞、貝伐珠單抗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四個腦損傷。


7個月後,隨著顱內和全身疾病的惡化,開始服用卡博替尼(每日一次,每次40mg)。開始接受卡博替尼治療後,2個小額葉病灶消退,1個病灶由4mm減少到3mm,1個病灶由4mm減少到2mm,另外2個病灶保持穩定。患者服用卡博替尼後病情穩定4.9個月,後因肺部結節進展,死於其他原因。


DCR達100%!ROS1陽性肺癌患者的新選擇!


患者出現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為1級乾燥症肺栓塞


病例3


52歲男性,以往偶爾吸菸,診斷為Ⅳ期非小細胞肺癌,轉移至大腦、骨骼和肌肉。患者接受了順鉑、培美曲塞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四個腦損傷。在肺部和腦部的疾病進展中,進行基因檢測,發現ROS1重排,遂接受克唑替尼治療。10個月後,患者的大腦和肌肉轉移灶出現疾病進展


2017年初,患者接受色瑞替尼治療,但這些部位的疾病繼續進展(最大的腦損傷為16mm),開始接受卡博替尼(每日一次,每次40mg)治療,

全身性和顱內疾病穩定,7.5個月後,肺部腫塊緩慢進展。接受了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反應良好。然後繼續接受卡博替尼治療,腦轉移灶穩定時間長達15個月


唯一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是1級皮膚角化過度


病例4


一名68歲女性,從不吸菸,診斷為Ⅳ期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接受了卡鉑、培美曲塞以及肺部和胸骨腫塊放射治療。疾病進展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為ROS1重排,遂接受克唑替尼治療。


35個月後,患者肺部疾病和呼吸系統症狀惡化,開始卡博替尼(每日一次,每次40mg)治療。三週後,因出現2級頭暈不良反應,卡博替尼劑量調整至每日一次,每次20mg。


兩個月後,患者病情穩定,但由於持續的頭暈和肺栓塞,停止卡博替尼治療。考慮到患者先前對克唑替尼的良好耐受性和服用時疾病進展非常緩慢,又重新接受克唑替尼治療。


小結


4例接受卡博替尼治療的患者疾病控制率為100%,客觀反應率為25%,無進展生存期(PFS)為4.9個月至13.8個月。這也是首次報道卡博替尼在原發性色瑞替尼耐藥患者中的療效,以及在繼發性克唑替尼耐藥和原發性色瑞替尼耐藥患者中的顱內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