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丢三落四,家长该补台吗?

盧豔


上学丢三落四是现象,也可以说是表象!这个表象从哪里来是根本!比如:1.孩子从小家长大包大揽!2.养育者也有丢三落四的习惯!3.丢三落四这种行为不断的被家长确认,例如:你看看你,又拉东西了,是不?长点记性…………!


树原会敏


家长应该视情况,孩子学习上急需的东西家长必须及时帮忙,不急需的可以缓一下帮忙,孩子娱乐性的不帮忙。同时做好引导工作,让孩子减少这种行为现象。

一、孩子学习上急需的东西家长必须及时帮忙

我家孩子这方面出了名,比如丢了校服,书本、铅笔、红领巾等等,没书本、不穿校服老师就会批评、罚站孩子,孩子也没办法正常学习。家长别无它法,只能帮孩子到处寻回,寻不回的就得及时买回。就红领巾为例,孩子都已经丢了五六条了。

有时候孩子把书本丢在家里,老师发信息过来批评,我就得打电话让家人送到学校。有时候节假日的一些放假通知函孩子忘了给我们签,甚至把通知都丢了,我或者家人还得翘班到学校去签。

这种丢三落四的行为,家长再窝火也得压着脾气去为孩子解决问题。

二、孩子不急需的家长可以缓一下帮忙,给孩子教训

孩子丢饭盒、丢鞋子这种事就不急帮忙,让他们自己找,找得回就好,找不回就先让他们课间餐饿一两周,让他们穿淘换下来的旧鞋子,等教训他们差不多了,再给他们买回来。

三、孩子无关重要的东西家长可以不帮忙

比如说孩子丢了玩具、自制手工品这些无关重要的东西,我基本上不搭理他,他能找着就好,找不着就别想玩了。我的态度是,少玩一样玩具,就多一分时间在学习上。

四、家长引导、督促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为了让孩子改掉这种坏毛病,我早上送他们去学校前会让他们将书包、水杯、饭盒、儿童手表、红领巾等一一向我展示,等接孩子放学时,也要求将这些物品向我展示,展示不出来就让孩子赶快回教室找。但总有找不到了的时候,相当无奈。

后来,我买了一块黑板挂在家的墙上,列上他们上学需要携带的东西和平时要做的事项,每天就做好了就让他们打勾,一目了然。

孩子丢三落四的行为是天性,随着他们成长,这类事情就会越来越少,家长也不必要大动肝火,做好引导的角色就可以了。


小谈教育


欢迎来到“言吾杂谈”!


孩子上学丢三落四,先帮忙,后不帮忙!

孩子上学之初,应该指导孩子在晚上睡觉前做好第二天上学的准备,把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书、作业、相关资料以及其他学习用具准备好,放在书包里;如果还有其它一些上学时需要带的物品也要和书包放在一起,避免早晨时间紧、慌乱,忘记带,强化训练,坚持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放手,大部分孩子足以养成良好习惯。

如果孩子经过初期的适应,还是不能主动做好,每天丢三落四,不是书忘带,就是作业忘带,这个时候就不应再替孩子去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的犯几个小错误,受到几次小的惩戒,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姑且可以看成是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凡事都替孩子安排好,考虑到,总是认为孩子没有家长做得好,总想帮他做,会减少孩子的自我锻炼机会,更会让他形成依赖,使孩子认为每件事不用操心,不用负责,反正有父母帮助,长期以往,不仅孩子上学会丢三落四,在其它方面也会丢三落四,自主安排能力和责任心难以养成。

比如学生上学迟到现象,如果我们把所有经常性迟到的孩子汇总归类,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经常性迟到、迟到最多的,恰恰是住的最近的学生居多。

这是什么原因?了解一下,你会发现,这些住的近的孩子,因为住的近,对于提前准备,按时到校,心中往往不重视,掉以轻心,所以经常性迟到。上学丢三落四同理,想要改变孩子上学丢三落四的习惯,就必须端正他的态度,让他在心中重视起来,有荣誉感才行。

态度决定行动!

当然,如果孩子上学总是丢三落四,屡教不改,那就需要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并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互相协作,共同加强监管。

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我们也必须允许孩子犯错,我们不能事事帮助,但要杜绝孩子同一个错误多次犯,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最后,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四象限法则,希望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记得关注“言吾杂谈”,并给点个赞呦!


言吾杂谈


孩子上学丢三落四,绝不是一个好现象,可能是因为能力不足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态度不端造成的,家长应当视情况及时帮忙解决。

如果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能力上无法关照到自己的学习用品,造成丢三落四情况出现,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加以纠正:

一是将物品放在固定的地方。比如放学后,要将自己的物品,包括红领由、书包、文具等统一放在书房,这样收拾起来就比较方便,物品都在目之所及的范围之内,可以避免落下东西。

二是建立上学物品清单。如果物品统一放在固定的地方还是会有遗忘,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理一理上学时所要带的物品,然后建立清单。最好是前天晚上,对照清单一一清点自己的物品,第二天可直接背起书包上学,免得手忙脚乱。

如果是孩子自己不上心,觉得落下东西无所谓,反正家长可以随时送来,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反思了,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可能是家长惯出来的。家长首先要“把丑话说前头”——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否则要承担丢三落四造成的后果;其次要恨恨心,让孩子真正承担坏毛病带来的后果,比如挨教师的批评,无法参加相应的活动等,只有自己经历过痛苦,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教育最前线565758


首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丢三落四。

孩子丢三落四有可能是:

一、孩子的听觉记忆力发展不良。孩子听过的话很容易就会忘记,分不清主次,盲目的做事,没有条理性,很容易忘记老师说过的话,上课听的内容,专注力也会随之下降,影响学习成绩。

二、孩子的视觉记忆能力发育不良。不能流利的看书,经常漏字漏行,经常忘记自己刚刚学习过的内容,记不住黑板上留的作业。

所以遇到孩子丢三落四,爸爸妈妈不要急于判定孩子就是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其实不是孩子故意如此,更多的是感觉统合不足,带来的失调反应,我们要多给孩子适应的时间,让他慢慢学习管理自己的书包和其他上学事务。


花家的女人


家长要做日常习惯的培养

1.列备忘清单 贴书桌墙上或压书桌上

让孩子对照检查,比起天天口头提醒,效果好,省心。

a.文具盒

b.课本


c.作业本

每天晚上,对照检查,装进书包

2.养自己上好闹钟,用闹钟的习惯

3.早上预留出充裕的时间

a.洗漱

b.吃早餐

4.红领巾 帽子 手套等放进门处,出门前对镜自己戴好


5.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

只要家长不包办,早放手训练,孩子会越做越好


金鬃毛


丢三落四,如果是指孩子在收拾学习用具方面,那我想这可以慢慢来,比如第1步课程表,第二呢是选择晚睡前收好东西还是第2天早上起来,如果您指的是东西的摆放,我想这跟我们家长还是密切有联系的,我们家长在平时的时候就应该灌输他这样一个意识,多鼓励他多示范给他,那样孩子的是有足够能力学好的。


阿龙带你逛云南


“孩子丢三落四”是中国式家庭孩子的常态;“家长该不该帮”是困扰中国式家长的心病。其实“帮”,还是“不帮”,做为家长咱们可以试着探讨一下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一、造成的原因:时代的飞速发展,既要求效率和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各类“包办”。因为家长追求”效率”,“包办”便成了“打发”孩子的最高效的手段,而且屡试不爽,毫无失误。

孩子最终是要独立的。家长却把自以为然的“包办”,当作“自以为是”的示范,谁知孩子却是“不长记性的”,尤其是那些“熊孩子”。因为家长从来就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些“必备习惯”,所以一旦“放手”后,“丢三落四”就是必然的了。孩子早已适应了“傻瓜式生活”,这毫无征兆的“放手”,没有把我们的孩子“弄丢”就已经是“万幸”了。

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做家长的“自食其果”就不冤枉了。

二、“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包办”原因造成的这种“丢三落四”现象,以下几点建议家长朋友们偿试一下,说不定就“中招”了。

(一)第一阶段:书面提示+口头提醒。因为每天的“必修科目”往往不会有变化,所以此阶段的“书面提示”语,要先让孩子自己列举,最后家长再帮助“查漏补缺”以便于更完善。这个过程最好办得有点“仪式感”,以加深孩子对必做事的印象。记住:这种事千万要让孩子自己去列出个1、2、3……

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有孩子有疏漏,可以辅以口头提醒(当然一定要告诉孩子,你提醒他的期限是多长,以避免他滋长依赖思想)。这个过程坚持2周后,孩子习惯基本养成,家长就可以放手了。

(二)第二阶段:反弹期,缓施援手。如果2周后,孩子对口头提醒有依赖,家长就可以拒绝提供“口头提醒”服务,让他为自己的“不长记性”付出小小的代价。当然,对于第一次出现这个失误时,家长可以提前和老师沟通,一是请老师借机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二是请老师答应帮助孩子,条件是让孩为班级做点事,以示惩戒。

(三)第三阶段:“顽固不化”者,要“自识恶果”。对于一而再,再而三的学生,家长在惩戒上就要把握“火候”了。在惩戒前,请提前与班主任约“约法三章”,以配合“治疗”。一是无论什么理由,坚决不提供帮助,一定要让孩子不存幻想;二是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因自己的“过失”而造成的“后果”负责,不讲条件,不留“隐患”。

相信有如此“惨痛经历”之后,您的“熊孩子”定会“痛改前非”,进而“事必躬亲”,“重新做人”。

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那将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谢谢!


淮水汤汤


这个问题也要分孩子的年龄段,如果确实很小的话,丢三落四也比较能理解,那家长可以去帮一下忙。如果年龄大了,还存在这个问题,只能说是平时家里给做的太多,孩子依赖心太重了,那家长可以狠下心等他自己处理


客源引流


孩子丢三落四,父母不应该帮忙,婉转提醒。孩子丢三落四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下次才能长记性。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丢三落四,如果身体原因或心理原因应该看病调理或咨询心理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