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希特勒德国为何非要进攻苏联?不打不行吗?

普天行


德国是不打不行,因为不打苏联,德国没有支撑经济运转所需的资源和能源。

德国虽然闪击西欧,占了很多国家,但是这些国家都是缺少资源和能源的,很难给德国工业和战争机器输血,相反还要消耗德国本来就不多的资源和能源。
击败英国,德国当时并没有特别大的心。击败法国就已经让德国意识到,占了法国本土还是无法拥有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戴高乐之所以能够坚持抵抗,就是有海外法属殖民地提供兵员和支持,即便是维希法国也不是将海外殖民地都拱手让给德国。
德国对英国作战,取得不了制空权,击败英国根本就没戏。而英国并不缺航空工业能力,也不缺油,飞行员的问题也不缺,因为还有其他盟友,特别是美国。如果英国真撑不下去,会有大量美国飞行员“自愿”到英国参战的。
同样,就算拿下英国本土,也会遇到占领法国本土同样的问题,补充不了资源和能源。英国可以和法国一样将舰队和飞机转移到海外殖民地,德国人啥也捞不着,只会越打负担越重。
打苏联则不同,苏联有丰富的矿产、石油、粮食以及其他战略物资,是欧洲国家所不能比的。打下苏联,德国就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以苏联的资源和能源供养德国乃至整个占领区的工业和人口,这样德国就具备了与英美长期抗衡的能力。所以,打击苏联是德国必然要做而且拖不得的事情,所谓意识形态之争只是希特勒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S)


联合防务


从后来者的眼光来看,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无疑是二战期间所犯的最致命的战略错误,它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失败。相信如果再让希特勒选择一遍的话,他一定不会进攻苏联,至少在1941年不会,在没有打败英国前不会进攻苏联。除非苏联已经在1941年做好进攻德国的准备,军事形势迫使德国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占据战争主动权。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可以确定,苏联绝对不可能在1941年进攻德国,到1942年这一可能性也非常小,德国并不存在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的情况,而导致其不得不使用武力消除这一威胁。



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就是,一直到1941年5月之前苏联都从来没有制定关于入侵德国的任何作战计划,所有的计划都是基于苏联受到别国入侵而进行战略防御的出发点而考虑的。只是在5月中旬,介于德国入侵苏联的迹象已经越大明显,苏军总参谋部才紧急制定了一个有限的进攻计划,旨在“先发制人”的进攻集结于波兰东部的德军,打乱进攻德军的战略展开,破坏德军的进攻计划,进攻规模和目标都局限在中欧附近,远算不上是针对德国的全面入侵计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雷雨”计划。从军事角度来看,苏联要想对德国发起全面的进攻,至少也要等到苏军完成全面的战争总动员才能具备深远进攻的能力,而以当时苏军的动员速度来看,至少要到1942年以后才能完成,1941年是绝无可能发起全面进攻的。



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涉及到政治因素,那就是即便苏联在1942年完成了全面的战争动员,它会选择进攻德国吗?我们假使即便德国不入侵苏联,日本也会照旧在远东进攻美国,从而导致英国和美国结成同盟。苏联要选择和英国和美国结盟并进攻德国实在是一件无利可图的选择,因为英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1942年在欧洲开辟新的地面战线,这意味着只能靠苏联自己对付德国强大的陆军,甚至可能还要加上在远东的日本陆军,这相当于苏联军队完全是给英美当枪使了,精明的斯大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选择。而且英美同样对苏联的苏维埃政权不抱好感,它们结成的同盟是不稳固的,斯大林不会为了英美的利益而流苏联人的血。



如果德国不在1941年进攻苏联,苏联也几乎不可能主动进攻德国,除非德国出现极为不利的处境,如英美盟军已经开辟了地面战线并重创德国陆军,那么苏联绝不会以一己之力单独对抗轴心国同盟。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苏联继续保持中立,看轴心国同盟和英美同盟之间展开对决,然后待其一方出现显著优势时,苏联及时的加入其同盟,从而赢得最终的胜利。这样苏联既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的利益,自身受损也较小,不用担心遭到全世界的反苏进攻,就像在波兰战役中那样。


战略论


希特勒为什么要攻打苏联,归纳起来无非有三点:

一、德国的战略是制霸欧洲,那么必须要清除苏联在欧洲的存在。

一山不容二虎,德国在欧洲大陆上我行我素,但打波兰还要和苏联平分土地。1941年德国占领卡廷森林时,还被苏联诬陷杀害战俘,其实最后史料都证明波兰的2万战俘都是被苏联坑杀的,这就是有名的“卡廷大屠杀”。德国要称霸欧洲,苏联就是一根眼中刺,肉中钉,不得不拨。


在历史上很多人强调是意识形态问题,其实不存在。德国进攻苏联,根本还是要直接或间接控制苏联,如果打胜也是会像法国那样建立一个傀儡政权,至于XX主义的,有谁在乎呢,只要听话就好。

二、德国在欧洲横扫千军的时刻,苏联也没有闲着,对德国形成了威胁。

我们看1938年-1941年期间,这两个国家都在忙什么呢?

德国的行动:

1938年3月,德国占领奥地利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国击溃波兰,占领波兰西部

1940年4月,德国攻占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1940年6月,德国占领法国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苏联的行动:

1939年9月,苏联入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

1940年3月,苏联入侵芬兰,并强抢其1/10国土

1940年6月,苏联吞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到1940年底为止,欧洲基本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以波兰为界,双方的扩张都到了一个极限。

如果说德国是在欧洲大陆上放火,苏联就是在趁火打劫摘桃子,这样德国人能高兴的起来么?

三、苏联在苏芬战争中表现出的水准,显示苏军战斗力不高,德国完全可以战而胜之。

1939年11月26日,苏联找借口对芬兰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苏军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战果却让人大吃一惊。苏军54万人VS芬兰20万人,结果苏军伤亡20万人,芬兰伤亡10万人,可以说是惨胜。在这场战争中暴露了苏联大清洗后上任的年轻指挥官严重缺少实战经验,特别是空军训练较差,作战效果惨不忍睹。这样希特勒对发动侵略苏联的企图更具信心,并开始着手联系芬兰加入其入侵苏联的计划。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和苏联的战争,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晚点打德军的胜率也未必更高,再加上德国的闪电战的巨大成功已经让希特勒冲昏了头脑,从而下定决心和苏联开战。


关注东西纵横弹,每天听一段东西方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历史。


东西纵横弹


希特勒穷苦出身,曾经是维也纳的流浪汉,后来发了迹,先当上德国总理,不久登上元首宝座。希特勒非平常人可比,曾经出版一本《我的奋斗》详细讲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主要还是要通过战争手段开拓日尔曼人的生存空间。希特勒执政很有一套,不到十年时间,让一个百废待兴的德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希特勒如此煞费苦心主要还是为了发动战争,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希特勒发明了“闪击战”的军事理论,在欧洲战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一些国家经受不住“闪击战”的沉重打击,纷纷选择投降,只剩下英国凭借英吉利海峡继续顽抗。欧洲战场的辉煌胜利为希特勒赢得了巨大声望,一些希特勒的崇拜者甚至高呼:“希特勒万岁”。人民把希特勒当成了救世主,希特勒也确实让德国辉煌了一把。战场上的胜利以及民众的崇拜让希特勒冲昏了头脑,在未解决英国问题之前,发动对苏战争,陷入了两线作战。希特勒的盟友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的介入加速了轴心国的失败。希特勒属于独裁统治,自然避免不了失误,如果知道适可而止,全力以赴先解决英国问题,不入侵苏联,外交方面与美国搞好关系,结局就会不一样。希特勒入侵苏联,低估了形势,没有想到美国会以倾国之力援助苏联,如果没有美国援肋,苏联能否战胜德国还是一个问题。希特勒想不到打苏联会失败,如果希特勒不是独裁,能听从一些合理建议,不打苏联照样行。


8910用户


方圆论坛在线

你还真说对了。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必有一战。不打还真不行。这也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共识。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但希特勒的失误就是过早的对苏联开战。在欧洲内部英国还没有彻底清除的情况下贸然开辟第二战场对苏宣战,完全是一步非常糟糕的臭棋。而希特勒对苏宣战也可能改变了战争的胜负。如果德国可以一步步稳扎稳打的推进战争。那么德国很有可能会赢的胜利。但希特勒贸然对苏开战,就意味着把德国带入了危险的边缘。


事实上德国和苏联算是一对“难兄难弟”。苏联由于其政治制度问题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敌视。而德国从一战战败后就沦为了英美法三国手中对抗压制苏联的筹码。二战的爆发离不开英美法三国在幕后操纵。原本三国想要以德国来抑制苏联的扩张。然后等德国和苏联死磕的差不多之后再出来收拾残局。但谁能想到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傻。在两人看出他们就是英美法三国的筹码之后,果断从棋子变成了下棋人。苏德两国互相签订了不侵犯条约后,使得两国暂时化敌为友,与此同时两国分别开始了吞并扩张之旅。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德两国瓜分了波兰以及东欧地区。原本德国和苏联分别要巩固了自身的势力之后才会开始最终决战。但德国强悍的战斗力着实把苏联给吓到了。所以苏联就有了偷袭德国的打算。但苏联的偷袭计划还没有实施,德国就抢先一步对苏联发动了战争。原来德国在打遍西欧无敌手之后,在英国面前碰上了软钉子。首先德国海军薄弱无法进攻英国本土。其次德国的海狮恐袭计划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德国暂时对英国没有任何办法。而此时的希特勒早已被德国之前一系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希特勒强硬的要求对苏作战。苏德大战也因此爆发。


原本希特勒是非常看不起苏联的。主要因为苏联在二战前对波兰和二战时期对芬兰的战争过程中都损失惨重。而且还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所以希特勒根本看不起苏联的战斗力。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敢贸然开辟第二战场。事实上德国在苏联的军事进展也是非常的顺利。但是希特勒忽略了苏联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就导致德国消灭一批苏军之后,在很短时间内又会有大批士兵得到补充。最后就给了德国一种苏联人杀不完的错觉。再加上战争的持续导致德国能源物资短缺,前线军队供给不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战争的走向。也因此导致德国再次战败。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希特勒攻打苏联,也是利益所然。

第一、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被德军拿下了,希特勒要想称霸世界,那么必须要占领苏联才能和日军形成东线联盟,成为亚非欧三洲一体的超级联盟帝国,方能称霸世界。

第二、苏联石油丰富,如果打下苏联,德国的战略资源从此再无后顾之忧了,所以苏联这一战,不得不打。

第三、当时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德国彼此三观不合,希特勒当然是想除之而后快。

第四、苏联国力强大对德国产生了威胁,对于希特勒来说,家门有这样一座庞然大物,如果不解决这个祸害,对德国来说始终是个威胁。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希特勒认为苏联是纸老虎凭借德军的战斗力肯定能速胜苏军,可结果却赢来了惨重的失败,从此一蹶不振,让原本战无不胜的德军满盘皆输。





Hello妳好


"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这是英国人麦金德在1902年提出的”世界岛理论“的最简单、直接的概述。

世界岛理论

麦金德理论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为纳粹德国向东扩张创造的理论基础。

按照麦金德的理论,欧亚非大陆组成了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在它的边缘,有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如英格兰、美洲、澳洲、马来群岛、日本等组成了外岛,在世界岛的中央是自伏尔加河到长江,喜马拉雅山到北极的心脏地带,中心点在喀什。由于北极的冰冻地带和南方的群山沙漠阻隔,对这个心脏地带的入侵只能是由东向西或者由西向东。

在古代,由于科技、人力、交通的制约,这个心脏地带难以被单一强权控制。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铁路的建设,单一强权独自掌控这一心脏地带的难度大大降低。一旦控制了这一地带,那么就可以将力量投射到世界岛的边缘,从而成为世界霸主。古往今来,只有成吉思汗做到了,从而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蒙古帝国。

麦金德所指的东欧是指东欧大草原,大至就是在苏联的欧洲部分。

希特勒的情节

希特勒在意识形态上是一个反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种族问题上是一个极端的反犹太人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觉得他是天降大任的斯人,他要为德意志人做点什么。

为日耳曼人寻求生存空间

在希特勒的思想中,高贵的日耳曼人天生高人一等,然而德国地域狭小,因而他要为日耳曼人寻求生存空间。于是,他盯上了应该当奴隶的斯拉夫人控制的俄罗斯。

在《我的奋斗》中小胡子如是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600年前的伟大运动,停止德国向西和向南的扩张,而是将目光盯紧东方的土地,主要是苏联和其边界附庸国的领土。”按照他的设想,在击败苏联后,德国人将移民到苏联,在日耳曼人的领导下,斯拉夫人去从事下等而低贱的苦力活,苏联军队作为德军的附庸在德军征服世界的战争中充当炮灰。

毁灭布尔什维克

十月革命后,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受到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敌视,共产主义被看着是洪水猛兽。

希特勒声称“共产主义是我们未来终将面临的大敌”。事实上,英法美日等列强反苏维埃的决心一点不输于希特勒,在苏联刚成立时列强们就曾经组织过干涉军进攻过苏联,貌似当时的北洋军也曾参与其事。

在德国扩张之势日盛之时,英法的想法是希特勒不是个好东西,干脆采取绥靖政策,牺牲东欧小国,让希特勒向东去,最好一头撞上北极熊,让他们俩开撕,最好打个双双阵亡,那么就天下太平,世界还是咱英法哥俩说了算。

慕尼黑协定签字现场,墨索里尼太不给力了

英法这两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心肠之冷酷、歹毒,道行之深,绝不是希特勒这个毛头小愤青可比的。

向犹太人算总账

自古以来犹太人的口碑就不咋样,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也不喜欢犹太人,当然各地的奴才走狗是比较喜欢的,比如某岛上的蛙以及那些跪久了的公知大V。

在欧洲各国反犹太主义盛行的形势下,希特勒冲在了第一线。小胡子举起反犹大旗,迅速聚拢了一大批德国人。聚集起了民众,希特勒就要开始准备他的让德国崛起的大业。

在希特勒看来,德国要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要做到在一天之内将德军从西线运送到东线。于是,他想到了高速公路。于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德国诞生。德国那会儿不乏大量的失业青年,可是有了人得有钱,地球人都知道搞基础建设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可是德国刚刚战败不久,又恰逢经济危机,哪儿有钱啊。很自然的:抢,抢犹太人的”不义之财“。

谁承想,本来是为打仗准备的高速公路建设却拉动了德国经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街头的失业大军也不见了,德意志帝国迅速强大起来。

车辆向同一方向行驶,不能停车、掉头、拐弯、倒车,限速120公里;公路基本标准为四车道,宽34米,中间设5米的绿化隔离带;公路上每隔200米设置可反光的金属片镶面水泥柱;增加便民利民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如金属隔离护栏、紧急停靠带、高架桥、加油站、餐厅、卫生间;等等,至今仍是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准。

小胡子修建的高速公路占现在德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四分之一强

至于那些犹太人,小胡子想:本就是劣等民族,抢了人钱财总得封口,干脆,杀了算了。

小胡子之所以坚持要打苏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希特勒掉到了英美挖的坑里

世界上有陆权与海权之争。在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出来之前三十年,美国人马汉提出了海权论:

谁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 谁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就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就(变相)控制了全世界。

自从盎格鲁撒克逊人被匈奴赶出了欧洲大陆跑到英格兰这个小岛上后,地缘上的先天不足虽使英国不可能成为欧亚大陆的主人,但却让有机会他透过海洋将视线投向另一片世界,成为一个海权强国(美英联盟或者说现在的”五眼联盟“就是这个海权强国的升级版)。

在麦金德理论提出来的时候,大英帝国正滋润着,号称日不落帝国。因而,有理由怀疑麦金德的动机。只是这只能是怀疑。

小胡子妄想称霸世界,有点走火入魔,比一战时的威廉皇帝走的还远。希特勒只想到干掉苏联,夺取资源,然后再回身把盎格鲁撒克逊人踩在脚下。由于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糟糕的表现,使得希特勒过于轻视苏联,以为可以像在欧洲其他地方那样用闪击战轻易平推苏联,从而夺得世界霸主,最后再扫荡英伦三岛,统治全世界。

那时的纳粹德国实力不可谓不强。如果,希特勒不那么固执他的那些情怀,不那么口没遮拦,甭管什么主义什么人种,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那么就不用与毛子死磕,可以与斯拉夫人坐下来好好谈谈,达成瓜分大英帝国的协议,之后全力一击,大英帝国必将土崩瓦解。到那时,出了大力的自然要拿大头,力量倍增,然后再跟毛子摊牌,就算不能战而胜之,起码不会落得身死国灭遗臭万年的下场。

1942年美国人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

谁(以武力或是和平方式)统一或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潜质的地区;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潜质的地区,谁就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美国世界超强的有力挑战者。

马汉,麦金德和斯皮克曼的理论构成了地缘政治学的基础,至于边缘地带理论,与小胡子无关,就不细说了。看看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所作所为估计就明白了。


我淡如菊


德国在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是基于二点而不得不发动的战争。

第一点从欧洲过往历史来看,要想称霸欧洲就必须征服沙俄即苏联,一山不容二虎。第二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先不论信仰和玫治角度,仅凭斯大林这个人来论德国都必须对苏发动战争,因为斯大林也是一个具有强大野心的领导者,加上斯拉夫民族对土地有着异常强烈的索取占有欲望,就算希特勒不发动对苏战争,苏联最迟也会在1941年下半年发动对德国的战争。这一点在德军发起闪电战攻入苏联吋就以明明白白。

为什么德军发动对苏作战初期取得如此罕见的战果,就是苏联当时以在苏德边境前沿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包括飞机等重型装备都大量布置在边境沿线机场,备战准备完成程度以达到80%,只是因为苏联高层主要是斯大林在战略预判上产生错判,其个人主观上认为德国至少在1941年夏季前无力发动对苏战争。至使其本先德国一步进行的战争准备反而慢了一拍让德国反超,从而使苏联在开战后短短数日即损失大量飞机,坦克等重装备以及大量前沿布置的武器弹药库被摧毁。与此同时就是上百万的苏军人员伤亡。而且因为大量武器弹药库被摧毁,战争中期一度让苏军处于无枪可使用的地步,从而间接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战场上的被动,直到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才得以改变。

所以说德国发动对苏战争,是一场必须和必然的战争,1941年如果希特勒不抢先发动对苏联的闪电战,一举将苏联战争力量击溃,那么德国最早在1941年下半年,最迟不会超过1942年夏季必将陷入被东西二个方向夹击的境地,二战的过程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结局还是一样,只是犹太人不会被屠杀这么多,苏联不会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反之是德国将会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前行者149478967


多方面的原因吧,希特勒当时对苏联的情况还是估计不足,才会轻易的发动这场战争,但是苏德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太大。

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国称霸了整个西欧,在中欧也占据了优势,但是苏联的影响也不得不考虑,苏联利用德国全力西进的机会,也进行了大举西进,先后占据了许多地方,包括: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波兰一部分,对罗马尼亚等国也索取了土地,在这一过程当中实际上与德国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当时的背景之下,双方已经对对方形成了相当的警惕,两强相遇必有一争,很难想象双方可能和平相处下去,只是何时动手的问题了,苏联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是对德国产生畏惧心态,而是不想过早的开战而已,苏联的想法拖到1942年,甚至1943年再打,这样的苏军才能完成真正的准备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德国早一点进攻,还是晚一点进攻,都不可能避免这场战争的发生。


麦田军事观察


从意识形态上说,纳粹德国将苏联视作死敌,这种敌视源自德国社会高层将一战战败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民主党和犹太人背后出卖”的论调。

从地缘上来说,德国在吞并波兰之后其东部边境与苏联相邻,德国在击垮法国之后又开始对英作战。但德国空军和海军并未获得登陆英国所必须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战局陷入僵持,这个时候德国就越发担心苏联在其背后发动袭击,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同时,德国考虑到,一旦打垮苏联,在欧洲大陆上就再没有足以对其构成威胁的国家,而苏联国内一系列政策失误让希特勒断定对苏作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束,用希特勒的话说就是“只要踹开门,整座房子就会自己倒塌”。 从经济上来说,德国整体资源储备量有限,重要战略资源只有煤能够满足自给,诸如有色金属、石油、粮食等都严重依赖进口,而苏联则是对德重要出口国。德国担心苏联会在这些战略资源上对其进行牵制,打算通过进攻苏联而夺取这些重要战略资源。

从战略思维上说,以战争作为解决一切潜在问题的第一选择是自腓特烈二世以来的普鲁士传统战略思维,德国统一战争后这一传统更是在德国国内被奉为金科玉律。一战的战败虽然使以德尔布吕克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对这一传统战略思维进行反思和指责,但德国军官团对这一战略传统进行了极为坚定且激烈的维护。

当然,这些因素更多的是以德国处在被动角度来分析的,实际上纳粹德国对于扩张有着极度的狂热,德国容克上层需要以扩张战争来转嫁国内矛盾,获得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市场,一战战败重创了德国社会,却并没有消除容克贵族阶层对德国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为什么说二战是一战休战二十年后的继续。希特勒的上台不过是因为他的政策迎合了容克贵族的利益,又借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煽动民众情绪满足了这种对于扩张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