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孔明都是三国重臣,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孔明为何不篡汉?

记忆斑驳旧时光-


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而言,成王败寇,这句话并不适合,只因这世间仍有公道。

三国相争,一统天下的既不是刘氏、也不是曹氏、孙氏,而是司马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懿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而诸葛亮只不过是为大汉尽了最后一份力而已。

对于蜀汉来说,诸葛亮有再造之功,而对于曹魏,司马懿甚至算不上开国功臣,所以对于禅让这件事来说,其实诸葛亮更有优势,因为他还是“相父”,诸葛亮想做一个权相的话绝对能做到,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确实等到了天下有变,只不过便的是自己——关羽丢了荆州,从此刻起,兴复大汉的事业便十分渺茫了,但诸葛亮依然逆势而行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说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好,说他为年轻时立下的誓言而奋斗也罢,不管怎样,他六出祁山,一直努力到了油尽灯枯。

秋风五丈原,读来令人落泪。

反观司马懿,其功劳最初在于对曹丕的拥立,然后是成功阻止了诸葛亮的北伐,假如司马家没有谋反之心,一心只做魏臣,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也不会低。

假如司马家篡魏之后,开创一代盛世,那么司马氏的历史评价也不会低,但是司马家两者都没有做到,既是叛臣,又是“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无怪乎这个一统华夏的晋朝在历史上存在感如此之低了!

诸葛亮为何不篡汉,因为他是大汉最后一位忠臣,最后一位良相,其北伐的名义便是“曹氏叛汉”,其所要兴复的便是大汉王朝,又怎么会去叛汉篡位?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历史学家钱穆如是说。

为了兴复汉室,飞蛾扑火般的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永不泯灭的闪亮之星,成为忠臣和智慧的化身,被世世代代所敬仰!


心向青山


一言以蔽之:两人追求不同,处境不同。

一、追求不同。

孔明忠君爱国,他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作为托孤之臣,你可以说孔明专断,但你绝说不出孔明有自立之心。刘阿斗曾直言不讳地说:政由葛氏,祭祀在朕!此话一直给诽孔明派利用,作为孔明专断的证据。



但你如能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孔明用心良苦,实是无耐之举。蜀汉一败于关羽发起的襄樊战役、二败于刘备发起的夷陵战役,刘备、关羽把压箱底的本钱都输光了。此时需要定海神针,孔明深知托孤之重,自觉担任了领导核心的角色。阿斗从小跟着父亲东奔西跑,没有经受过历练,无论是治国安邦均缺少起码的经验,如孔明做甩手掌柜,蜀汉这驾马车立马人仰马翻无疑。孔明此时,实际上充当的是假父、老师的双重角色,孔明言传身教,相信刘禅也学会了很多。但孔明临死,把军政大权全部归还刘禅,并不任用私人,蒋琬、费祎、董允是绝对的相才,姜维也堪称将才。孔明是传统的大儒,他只知道忠君爱国!这也是后世景仰他的原因之一,杜甫有诗句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出了天下读书人的共同心声!孔明只想在忠君报国的背景下,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年轻时好为《梁父吟》,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即为明证!司马懿是个厚黑专家,隐藏得很深,他是个大野心家,苦于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最高领导人始终提防着他,政治手段极其高明,司马懿无从下手而已,他老人家可能会龟息功,无比的长寿,把曹家三代帝王都耗死了。当政的曹爽是政治军事双弱智之人,还把司马懿步步紧逼,司马懿趁机夺权。



二、处境不同。

孔明在蜀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充当的是摄政的角色。风光无限,辛苦无限。但他如身披龙袍,蜀汉就区区一亩三分地,属小财主级别;魏、吴两个地盘大得多的财主必定心里不爽,授人口舌,蜀汉就容易陷入危险境地。何况,蜀汉政权派性林立,孔明风光的同时必有政敌,加之各地方豪强地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届时内忧外患,孔明谋逆,这不是自寻死路?

司马懿所在曹氏政权,独占天下十分之七的地盘,窃了魏,也无蜀吴联手杀敌的好戏。

司马懿军政兼修,堪称奇才,连曹操、曹丕、曹叡都敬他、畏他、防他。但他居然给酒囊饭袋、官二代曹爽逼得顶个有职无权的太师之位,还要装老态龙钟,稍不留意会被曹爽算计!这种情况下,他不在高平陵放手一搏,只能抱撼终生喽,甚至会束手待毙。老狐狸司马懿会这么傻吗?


苍茫大地顾炜斌


诸葛亮与司马懿颇有相似之处,个人能力出众,智谋超群,诸葛亮是琅琊世家,司马懿是河内世家,出身不凡,又同是本国重臣,权倾朝野,都曾受托孤辅政,匡扶幼主。最后诸葛亮为国操劳,殚精竭虑,病逝于对敌一线,司马懿大权独揽,高平陵之变彻底铲除老东家残存势力,为子孙的晋代魏氏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可笑的是,刘备临终托孤要孔明君可自取,曹睿托孤让曹芳抱住司马懿的脖子,最后能自取的却没有自取,三朝老臣临老一脚却踹翻曹家。


一是阴沉毒辣,一是壮志凌云。对世家豪族大开杀戒的曹操,得知河内司马防有子司马懿有贤才,征辟时司马懿避而不受并以中风欺瞒,后被逼奉命出仕,也是形势使然并没有什么襄助的雄图,曹家与司马懿的遇会,都是利益际会,谈不上什么理想大业,他的帮助曹丕对抗曹植,更多站在自身和家族利益考虑,力撑能够与世家妥协的曹丕,反对与寒族结合的曹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诸葛亮隐居荆襄,却心怀天下苍生,家国兴亡,与石广元孟公威徐庶等交流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管仲是华夏第一贤相,乐毅以弱燕破齐下七十余城,都是为国操劳的代表。


曹操在立曹丕为世子时,就对狼视鹰顾的司马懿有所觉察提防,警告曹丕说,此人必预尔家事。要他小心。曹丕初时还听从其父告诫,在后来体弱多病,倚重日深,让司马懿一步步走上前台,临终还托孤于世家代表陈群司马懿,虽有曹真夏侯尚制约,还是阻挡不住司马懿上位的步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到曹睿时,诸葛亮北伐,曹真早死,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世家豪族的代表,又在军中长期掌军兼之长寿的司马,已成尾大难掉之势,在曹睿托孤时,第二次改变主意诏令司马懿不要入京直接到关中前线,司马懿已经抗命不听,直入洛阳。曹睿对他所说的“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殷殷叮咛,成为笑料。司马懿的奸险更体现在对曹爽何晏蒋济王凌的欺诈上。


诸葛亮与刘备的主从相逢,在于都有共同复兴汉室的目标,以利而交利尽则绝,理想之交至死莫忘。毕生以兴复国家为己任的诸葛亮,心胸眼界都不是司马懿所能比拟的,他治国则“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他的逝世,连敌国边境的人民都为之流泪,蜀地百姓更是自发为他建庙,四时田间乡道祭祀。这样的人品胸怀着眼点,注定不会成为篡臣。观诸葛亮的用人和他流传下来的兵书,非常注意将帅的品行,重品性的人自不会如司马懿般欺人孤儿弱母,以宵小手段逐名利地位。


南方鹏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作为三国重臣,司马懿和孔明取代曹魏和蜀汉自立,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错误,比如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都是从自己家亲戚手里夺取的江山,宋太祖赵匡胤更是欺负孤儿寡母建立了自己的社稷,这三个人都没有被后世声讨,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他们当皇帝之后还干得不错。

咱们言归正传来聊一聊司马懿为什么篡夺曹魏,这其实是半个伪命题,因为他到死也是一个魏臣,“晋高祖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都是他孙子司马炎追认的,不但司马懿没有篡魏,连司马师司马昭也没有篡魏,他们顶多能跟曹操相提并论。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虽有“三马食槽”之谶,但是曹魏皇帝比较抗硬如曹丕曹叡在世,司马只能装死马,比孙子都乖巧,而且这两个曹魏皇帝,似乎也值得司马家族效忠。

但是到了三四代皇帝之后,包括诸曹夏侯中说的算的重臣,也都是一蟹不如一蟹,与其让这些人胡搞,还不如司马家站出来一个有能力的取而代之。司马篡魏之所以被人诟病,是因为司马家的皇帝比曹姓皇帝更荒唐,如果司马家连出几位优秀帝王,那么人们就会说三马食槽是替大汉复仇,就会名标青史万世景仰了。

同样,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也不能说孔明先生背信弃义,因为刘禅真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这话在《新三国》里居然用在了别人身上,不知道刘禅是该哭还是该笑。

诸葛亮没有取代刘禅,第一是他没有那个心,第二是他没有那个力。

诸葛亮是大汉最后一位忠臣丞相,这毋庸置疑。也正是由于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让诸葛亮不肯篡汉,也不忍篡汉——刘禅是他看着长起来并一手教导出来的,可以说这个“相父”称呼实至名归。

但是大家都知道,“天家无亲”,江山面前无父子,在权力的博弈中,亲情感情都一文不值。所以诸葛亮要是为了江山社稷及蜀中百姓谋福祉而废掉刘禅,也无可厚非。这一点咱们能想到,刘备也能想到。

刘备托孤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时候,有没有在帷幄之后埋伏刀斧手暂且不说,他为了保护爱子刘禅,也是煞费一番苦心的。刘备未雨绸缪,诸葛亮想做点什么,似乎也很困难——起码一生只忠于刘备的魏延,第一个就会站出来不答应。

咱们看历史,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刘备未必是君子,但诸葛亮绝对是忠臣,这一点咱们从他对后人的培养和使用上就能看得出来:“(关羽之子)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张飞)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赵)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关羽张飞赵云后人君位高权重,禁卫军一直牢牢把握在赵云后代手里,这恰恰证明诸葛亮心底无私天地宽。而为了防止诸葛家族在蜀汉做大以至于被别有用心者“劝进”,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一说是进行了刻意压制:“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先后接班的是费祎董允,甚至连资历尚浅的姜维都当上了大将军,诸葛亮的儿子还没有任何独当一面的实权。由此可见,诸葛亮根本就没像曹操司马懿那样,把儿子当做接班人来培养,这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根本就没有篡汉之心……


半壶老酒半支烟


三国演义的悲壮就在这里,有些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些人掐着机会进行见不得人的勾当,说白了就是光明磊落与龌龊阴暗的对比。

要说诸葛亮为人处世实在是让人敬佩,无论现在的砖家如何解读他,我更相信一千八百年来世人对他的评价,作为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同事,诸葛亮和满朝文武和谐有加。如果有二心,诸葛亮篡权易于反掌,然而,诸葛亮的人品就是一尊望不见顶的灯塔,他不会落井下石,不会乘人之危,他说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当然有人说了,阿斗不才不是白白浪费了江山,诸葛亮不取代他就是一种大逆不道,这样的论调我就不再评价了。

再说司马懿,心机重啊,曹操早就明白司马懿的心里,所以一直压着他,不让他起来,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的后几代皇帝都短命啊,熬不过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一个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他篡权。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讲,司马懿做的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传统美德咋就被他传歪了呢?所以说司马懿的品行是决定他是否篡权的根本原因,他等的是一个机会。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人生观不同,两个人的能力相当,机会相当,而结果却不同,原因就是人品问题,明白的说司马懿人品差诸葛亮十万里。





六千年


这就是忠臣与奸臣的根本区别,也是公心与私心的基本体现。诸葛亮名高千古,历代文人墨客,民间百姓,无不对他充满敬佩之心。源自于诸葛亮对君主的忠心不二,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赢得了历代人的爱戴。司马懿虽是魏臣,与曹魏也立下不小的汗马功劳,本应从一而终。然,待军政大权一到手,便野心膨胀,觊觎皇权之位,学着曹魏,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做了叛君篡位的奸臣,成了历史极不光彩的乱臣贼子。公道自在人心,后人纪念诸葛亮,为他建立的庙宇遍布大江南北,受人恭奉,享名千古。而司马氏虽篡位得到了江山,却得不到历代人们的尊敬,何也?忠奸善恶,是非曲直,泾渭分明,人心向善,这千古不变的常理。


天山月3


首先诸葛亮他死得太早了,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难知心”。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跟随曹操的时候太晚了,就之是一个秘书,没有权,曹丕比老曹还黑,司马懿也没有机会去行那篡位之举啊。但是你们不要忘了,人家司马懿能活啊,足足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慢慢发展壮大。

大家再看诸葛家族,是诸葛家族的人个个绝顶聪明,三足鼎立之时,各大诸侯之间都有诸葛家族的人在其中为其效力。充分吧“狡兔三窟”这一句话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算其一倒台,诸葛家族也能长盛不衰,只是诸葛亮太厉害了,硬生生的把其余族人的光芒给压下去了,太凸显出了诸葛亮。但是要说家族底蕴的话,还是较司马家族一截。司马家族的底蕴太丰厚了,司马懿振臂一呼就可成为当时一方诸侯,而诸葛家族却没有这个能力。

再者说诸葛亮为何不篡位,这玩意不好说,因为他死的早,给人留下的就是一个“古之忠臣”的印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世就是这么评价诸葛亮的。但要我说不一定。因为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啊。看看人家老曹的孩子,两代人都能压住司马懿。要我说啊,要是诸葛亮真的一统中原大地的话,再加上阿斗的智商,听信一下谗言对付一下诸葛亮,估计就得篡位了。但是谁让人家死得早呢。

诸葛亮死得早有死的早的好处不是。人家留下了“贤名”再看看司马懿虽然死的晚篡位成功但是他留下的名那就是褒贬不一了。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是 缌念 感谢大家


媤念成瘾


这与三观有关系。

诸葛亮不是奸佞之徒,而是个性情高雅之人。他可以专权,但绝不会行篡逆之事。否则他每天都会觉得有人在背后戳他脊梁骨。一分钟都安生不得。

但司马懿不同,他本身就不太讲究什么大义名分。而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他就不会觉得篡了别人的东西对自己有什么不好。所以他能做的心安理得,理所应当。

这是人的三观问题,没有对错。


七匹狼评论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代的重臣,但二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曹操在世时司马懿是得不到重用的,谨言慎行,而且家族背景显赫,祖辈都是汉朝有能力的将相之才,可以说是汉朝的重臣,但诸葛亮的家庭背景无人知晓,只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一心只想扶佐刘备建立蜀国,恢复汉朝天下,并没有自立篡权的野心,司马懿则不同,他历经了朝庭变更,既然汉朝405年的历史可推翻,自曹操死后,他装疯卖傻,觊觎曹魏政权,开始谋划自己的权利中心和势力范围,就算曹家对他不薄,他也不会满足,篡权是他的终极目标,是个阴谋家。


青石5340


先造君后造臣,这朝不保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