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疫背後,以“雲+數+AI”把脈智慧城市發展

全國健康碼上線,湖北人需要重複申請嗎?武漢健康碼和湖北健康碼如何區分?什麼樣的人群需要進行申報?申報成功就可出行嗎?”

  隨著新冠肺炎在武漢的確診病例降為兩位數進入低位運行期,復工復產和城市解封的聲音開始密集起來。與此同時,一系列關於健康碼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全面而充分地拷問了現代城市治理的水平,也檢驗著在發展智慧型城市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健康碼就是智慧城市建設中一個小的縮影。

  可以說,健康碼是2020年出現的一個爆款應用。理想情況下,健康碼為疫情防護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信息化手段,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提高了疫情篩查的準確性;但同時,健康碼在諸多城市還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通行證”,這反映出我們的城市在數字化治理過程中依然存在數據孤島、數據可信度等問題。

  從數據孤島的具體表現來看,一是政府部門內部數據共享不足,如醫療系統內部,由於公立醫院與衛生管理機構之間聯網度不足,導致衛生管理機構對區域內的床位、物資、醫護人員等醫療資源情況掌握不足;二是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不足,針對傳染源追溯等問題,衛生、交通、電信、電力等部門、機構掌握了大量數據,但沒有形成有效的跨部門數據共享、分析機制,形成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溯源;三是區域政府之間的數據共享不足,加大了疫情防控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

  在疫情應對過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多次提到將大數據技術作為防疫新手段。可以預見的是,新冠疫情結束之後,我國許多城市將基於雲技術加大投入建設區域醫療健康大數據平臺,動態實時地抓取醫院在線診療數據,同時建立自動化的大數據監測模型,分析各級各類醫院門急診異常就診病情,為城市的決策者提供智能的衛生健康管理決策支持。

  從技術層面來看,構建這樣一套健壯的衛生健康管理決策系統,離不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更進一步來看,雲+數+AI也正是構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


科技戰疫背後,以“雲+數+AI”把脈智慧城市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需更加聚焦

  智慧城市的探索與建設已有十年時間,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其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一次很好的檢視機會。在浪潮集團副總裁姜振華看來,此次新冠疫情,給了社會各界對智慧城市的建設一些新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在認識層面。過去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基本是通過政策導向,在具體運行過程中的效果無法檢驗。而通過此次疫情,包括政府、社會、企業到個人,對智慧城市的期望值很高,都期望能夠在人員摸排、人員流向、疫情預判等方面起到大的作用。所以社會各界對智慧城市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針對性,上海市日前發佈了智慧城市相關指導意見就是很好的證明。

  其次是重視程度。此次疫情更加明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級政府、企業會更重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同時意識到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持續的工作。

  第三是實用層面。疫情發生後,平時可以解決問題的系統並不能很好地應對此次突發事件,所以智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解決日常問題,更需要在關鍵時候提供支撐。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社會各界在應對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更加聚焦。

  客觀來講,不同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並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區不平衡。我們既看到上海、北京、廣州、濟南等城市運用信息化技術有效防控疫情的成果,也看到部分中小城市智慧城市效果不明顯的報道。二是城鄉不平衡。對廣大城市而言,基於網格化的精細化治理已實施多年,而廣大鄉村而言,基層防控仍然存在“管理靠喊、措施靠蠻”的粗放式治理現象,甚至出現了阻斷交通等妨礙疫情防控的問題,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設不足的體現。

  目前,絕大多數智慧城市建設還是圍繞在數字經濟、互聯服務等維度,期望通過智慧城市建設釋放經濟發展潛力、解決城市宜居等問題。而此次新冠疫情,讓各級政府在基於原有的智慧城市建設框架有所調整和優化。

  以上海為例,在今年2月份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將“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能力作為發展重點。在《意見》的第十、十一和十二條中,集中強調了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提升快速響應和高效聯動處置能力水平,增強城市綜合管理的監控預警、應急響應和跨領域協同能力,推動信息新技術在大人流監測預警,加強公共衛生安全信息化保障,建設食品藥品信息追溯體系和公共衛生預警體系,提升信息安全事件響應速度等能力。

  可以說,上述一系列的能力建設,與此次疫情息息相關。姜振華告訴e-works記者,“過去智慧城市的建設主要圍繞優政、惠民、興業,相對範圍較大,經此一疫,我們需要更加聚焦地來解決問題。” 對企業側來說,上海等多個城市提出“一網通辦”能力建設,對城市管理者來說,多個城市已經在推行“一網統管”,對產業運營來說,諸如濟南市近期提出了“一網通調”。

  智慧泉城有哪些示範?

  事實上,濟南智慧泉城的建設,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早在2011年,濟南就提出了建設“智慧泉城”的目標。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智慧泉城的建設和完善正大步向前,朝著“善感知、會呼吸、有溫度、”的目標前進。

  濟南市改變了過去依靠政府投資建設智慧城市的老路子,構建起政府充分授權、市場化運作、政府購買服務的運營體系,與浪潮合資成立市場化的運營公司——智慧泉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智慧泉城規劃、建設、投資、運營主體,形成了完整的政府協調、政企互動的推進機制,建成智慧泉城運行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數據平臺並投入使用,政務、交通、醫療等各領域的應用也逐步成熟,智慧泉城建設成果榮獲巴塞羅那全球智慧城市大會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獎,由“濟南樣板”躍升為“世界樣板”。

  針對此次疫情,濟南推出了全國首個具有身份信息認證及疫情健康信息的認證碼。“身份健康碼”通過綁定個人身份信息生成,濟南市民只需要在愛城市網APP實名認證,即可一鍵獲取,隨時出示,簡單方便。相對於其他地區推出的“健康碼”,“身份健康碼”在綁定“密切接觸、發熱門診”等個人疫情健康信息的基礎上,突出市民的身份信息,具備電子身份憑證功能。

  為保障數據安全,濟南的智慧城市運營商——浪潮,通過城市盾、數安鏈平臺,全程進行數據安全防護,通過數字身份合約和數據存證服務,有效保障“身份健康碼”及人員數據安全和授權使用,支撐應用端在社區、辦公大樓、交通卡口、火車站等不同場景的非接觸式安全授碼、手機“亮碼”通行服務。在菜市場、超市、公園、小區門口、地鐵口……老百姓通過掃碼進入,避免多次重複檢查和認證。

  愛城市網APP疫情期間快速上線了疫情防控調查登記系統,全市超過400萬居民使用,採集信息150餘萬;企業復工復產人員管理系統,一天全市5000餘家企業完成填報,在線生成疫情數據分析報告,這個最簡便、最可行、最低成本的技術手段,成為濟南“戰疫”中重要的信息蒐集入口。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500座城市明確提出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但嚴格意義來講,相當一部分並不符合智慧的要求。兩院院士李德仁評價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時就曾指出:“有些智慧城市主要是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有些地方僅站在有利於政府提高效率的角度,但是沒有轉換成市民角度。這些都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城市。”

  而智慧泉城的建設,在諸多領域進行了探索和創新,更為其他城市的建設做出了示範。目前,包括四川攀枝花市、湖南婁底市、江西鷹潭市都在積極實踐,打造新型的智慧城市運行體系。

  以“雲+數+AI”把脈智慧城市建設

  不可否認,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極其複雜、綜合和的系統系統,涉及投融資、建設、規劃、運營等多個環節。

  在姜振華看來,作為智慧城市運營商的浪潮,在助力各地智慧城市建設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理念和模式,並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了自己的價值,也對後疫情時代的智慧城市建設有自己的思考。

  首先,浪潮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向“雲+數+AI”新型互聯網轉型。疫情期間,浪潮為各個地區提供滿足以服務器為核心的基礎信息化設備需求,保障了全國近百家雲中心正常運行,同時提供基於IaaS、PaaS、SaaS的雲運營服務。

  其次,傳統的生態合作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客戶快速變化的動態需求,浪潮通過 “平臺+生態”的雙輪驅動,推進智慧城市有序建設。基於浪潮iSCMall平臺,集合了惠民服務、網絡安全、生態宜居、智能設施、信息資源、精準治理6大領域300多家合作伙伴的1000+方案及案例。同時浪潮還聚合智慧城市領域的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領袖的諮詢研究機構成立智慧城市智庫聯盟。

  作為智慧城市運營商,姜振華認為浪潮最核心的能力是雲服務能力和基於雲的PaaS平臺能力。基於核心能力,通過雲的運營打造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為城市提供計算力;通過數的運營驅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通過智慧場景的運營創新城市管理和服務新模式。

  2015年,BTV《北京您早》的一期節目裡,主持人暢想了五年後北京將實現城鄉一體光網城市、移動互聯無線城市、數據信息安全城市的智慧城市發展目標。

  五年後的2020年,這一發展目標顯然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因為新冠疫情,業界對智慧城市建設有個更清晰的認知和更聚焦的發展方向。當前全球形勢依然嚴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也坦言,一場全球性流行病的威脅已成為現實,所有國家必須採取全面的戰略控制局勢。

  大疫倒逼深刻反思。反思不僅需要體現在加強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領域,更應該體現在關乎現代社會發展的智慧城市建設領域。要攻克這其中的系統性、基礎性和方向性難題,以“雲+數+AI”為主導的新興技術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把脈著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