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的美学世界进入他的日常世界

从他的美学世界进入他的日常世界

从他的美学世界进入他的日常世界
从他的美学世界进入他的日常世界从他的美学世界进入他的日常世界
从他的美学世界进入他的日常世界从他的美学世界进入他的日常世界
从他的美学世界进入他的日常世界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日)小津安二郎著; 田中真澄编;周以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月

华语世界首次翻译出版《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国际影坛公认的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经常被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

《东京物语》《彼岸花》《东京暮色》《晚春》……他把身边的琐事“以简单的面目置于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悲欣之后见微知著,再率领无常惘然上路”(侯孝贤语)。

与这种电影风格相似的文本,日记算是其中一种。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小津安二郎全日记》,这部日记可以视为小津安二郎现存个人日记的集大成之作,全书40余万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导演多达32册、时间跨度从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记。

■新快报记者 王春燕

小津看过什么电影?这本书里都有 从30岁到60岁,小津安二郎用日记记录他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侧影。在大历史的变迁下,一位真挚而有个性的电影人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深,最终成为世界级艺术家。这部《全日记》带领读者和影迷贴近小津的生活,探寻其中的故事和秘密。

这次推出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记》,整个出版周期长达五年,是华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文本具有高度稀缺性。由小津研究专家&挚友田中真澄整理文本,严谨而丰富;小津电影及文化学者、知日翻译家周以量精心翻译。

正文后还附有编者对原文的校异记录,小津在日记中看过的或是提到的国内外电影名称、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珍贵资料,小津在几大片厂合作过的工作人员详细名录,小津执导的电影片单(中日文对照),日本出版的小津相关著作以及编者田中真澄对小津安二郎所有日记资料的整体介绍、编撰思路、编辑过程,对不同阶段小津日记与他的创作之间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一本小津电影爱好者和导演研究的比较全面的“工具”。

读这本日记,体会“矛盾的统一”

最近,著名导演贾樟柯在一次小津安二郎的研讨会上说:过去了解的小津实际是一个“美学化了的小津”,阅读《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使我从小津的美学世界进入其私人的世俗世界和日常世界,体会到一种“矛盾的统一”。就好像一体两面一样,电影作品呈现出来的小津和日记里所描写的小津之间有时候分裂,有时候一致,有很多电影创作上的蛛丝马迹,也可以透过日记了解到。

全方位曝光小津的“私生活”

正像小津的电影风格,这本《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也给读者和影迷提供了一份最贴近真实的、最能看出小津真性情的记录。

比如,《全日记》中有一个经常被拿来当笑话讲的梗:小津最爱的事情是什么?答:睡觉。

天气好当然要睡:“阳光照射在拉门上,暖洋洋的。美美地睡了一觉。”(1933年2月10日)天气不好的时候更要睡:“阴天。下雨。稻荷祭。登贵来。整日迷迷瞪瞪地打瞌睡。”(1933年3月5日)工作不顺利的原因是睡多了:“再怎么睡也睡不醒。脑袋瓜子也很迟钝。春天不适于工作。”(1933年3月20日)思考人生目标这种大事的时候,居然也能睡过去:“明年正月去什么地方呢?边想着这些事,边睡午觉。”(1933年12月17日)

除了午觉,小津还喜欢美食爱喝酒,是个实实在在的吃货:“傍晚,与高梧、忠前往银座。在新金春吃牛肉火锅。在 colomban 喝茶。”(1935年4月30日)“比往常起得都要早。[吃]杂煮。在被炉里稍微睡了会儿午觉。读《文艺春秋》。洗澡。晚上,做酒糟鲑鱼。很好吃。”(1955年1月17日)

还很爱读书:“窗户大开,秋风吹进蚊帐里,再次阅读志贺直哉的《二十岁的一面》。”(1935年8月30日)“傍晚,回家。在车站前的书店购买《荷风全集》前期[出版]的十二册。前年大船发生火灾时,[这套书被]烧毁了。”(1953年6月11日)

他还会在诗里记录自己的”牙痛:“春尚浅,和风熏,虫牙穿心痛。天将明,心数钟声两人行。(1935年3月5日)着迷于摄影和棒球(后来还有赛马),甚至经常为了比赛下注赌一把。喜欢旅行,也会吐槽报酬低、工资不够花:“去厂里。拿到饭钱。五十日元。拿钱的人也很惭愧,出钱的人估计也很羞愧。”(1937年7月14日)

当然,作为一个电影导演,肯定少不了各种与电影有关的记录:“半夜,醒来,读剧本。满眼都是描绘粗恶之处,越发感觉到事业之难成。这是生来懒惰之报应吗?还是事业之难成的懒惰呢?不应该忘记初心吧。”(1960年9月10日)

小津安二郎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形象,在各种有趣的细节中被真实地呈现了出来,而这正是日记所独有的优势。

他对女性的看法:我喜欢难以亲近型的女子

日记中还有很多影迷想从小津日记中探寻的,他和演员原节子之间的关系。其实,小津在日记中对原节子的记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提及的更多是两人在工作中的过程,偶尔会有打电话,互相拜访这样的简单文字。但真相如何,或许只能留给影迷和读者们在种种蛛丝马迹中自行揣测了:

在女子中,既有亲密型的女子,也有难以亲近型的女子。从我的兴趣来说,我喜欢难以亲近型的女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显得不是那么亲切、不腻腻歪歪的女子的确可以掩盖其缺点,但正由于此,我拥有了善意解释它的余地。但遗憾的是,我忙起来的时候,很难对它一一加以善意的解释,极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1933年10月28日)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小津安二郎出生于1903年12月12日,六十年后的同一天因为身患癌症去世。出生日与去世日的重叠,从中国文化来看是完成了一甲子轮回的年龄,这也为小津安二郎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传奇色彩。似乎正应了他说过的一句话:“我要拍的不是故事,而是轮回、无常等深奥的主题。”

小津1927年以《忏悔之刃》初执导筒,就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导演生涯。1932年拍了第一部可称为杰作的作品《我出生,但……》,1941、1942、1949年完成代表作《户田家兄妹》《父亲在世时》和《晚春》,1953年推出了代表作《东京物语》。

全世界影迷都知道,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几乎只有一个题材:家庭。尤其是后期拍摄的十三部长片,《晚春》《麦秋》《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鱼之味》围绕着女儿出嫁展开,《宗方姐妹》《茶泡饭之味》《早春》探究夫妻之情,《东京物语》《东京暮色》《早安》《浮草》《小早川家之秋》描摹家庭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两代人的关系。

除了主题,小津的“不变”还体现在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这13部作品都是和老搭档野田高梧一起编剧;他的御用演员原节子和笠智众在很多部作品中扮演几乎相同的父亲和女儿角色,甚至角色的名字都差不多;永远放在低位拍摄的摄影机;少有移动的镜头,镜头里每一处布景、每一个道具,都在追求“恰到好处”的精确……以至于他那句原本是戏谑的“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成了“匠人精神”的代表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