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由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评选出,并印发有《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这64件国宝此后永久不准出国展览。

9.晋侯苏钟

属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出土。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 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 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现藏上海博物馆。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10.大克鼎

属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 祖父而铸造。现藏上海博物馆。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11.太保鼎

属西周初期,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现藏天津博物馆。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食器,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径10.6×9.2厘米、高 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13.良渚出土玉琮王

属新石器时代,1986年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高8.8厘米、射径 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14.水晶杯

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 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15.淅川出土铜禁

属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 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现藏河南博物院。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16.莲鹤铜方壶

属春秋中期。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 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馆。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9-16)

有没有觉得水晶杯似曾相识呢?




传送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