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白先勇先生《寂寞的十七歲》收錄了他年輕時的19篇作品,包含創作早期和中期的一些作品,早期的作品都有他自身的一些經歷和切身經驗夾雜其中,隱喻表露兒童少年時代的自己。

作家歐陽子評論說:“必定會被白先勇筆下的人物所吸引。覺得能看見他們,聽見他們。”讀後白先勇的短篇小說作品後我深以為然。

他創作的故事裡,每一個主人公,皆因為寂寞和渴求情感有一種缺失感,導致他們完全向內求或者向外求。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向內求,不敢面對和接受現實,與社會脫節,變得越加寂寞無比;向外求,情感永遠寄託在他人那裡,性格里便隱含一種毀滅自我的趨向,隨著求而不得的訴求不斷堆積、積累,直至將自己拖入毀滅的深淵。

無論是向內求向外求,都無法達成自我情感需求與社會關係的一致協調,而導致人生失格,這種失格正是吸引我們的地方,猛烈的觸碰到我們內心的情感渴求。

由於是短篇小說,我們對於故事人物不做過多羅列,只選擇其中最具有較有代表性,最能體現白先勇先生的故事人物來闡述主人公情感需求渴望以及在社會倫理中掙扎的過程。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1. 《寂寞的十七歲》極度自卑少年,在別人眼裡成為叛逆,厭倦生活卻又膽小。情感向外求而不得,向內求卻顯得詭異驚悚。

在《寂寞的十七歲》中,主人公是一個因成績極度不好,被父親走後門送進學校的十七歲“叛逆男孩”楊雲峰,他長著一張娃娃臉,身體骨瘦如柴,皮膚雪白,旁人叫他“傻大個”、“小白臉”、“大姑娘”。

因身高和發育早長了汗毛便經常彎腰駝背、包裹嚴實在人群裡隱藏自己,他形容自己有點“排”,脾氣孤怪、性子拘謹,愛說謊,並且張嘴就來,因為臉皮薄,便裝出一副高不可攀的孤傲模樣。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①他對父親又渴望又懼怕,可是父親對兒子愛之深責之切。父親為了他做了一切努力,可是努力看起來於他而言毫無意義,他是個總讓父親失望的孩子,家裡兩個哥哥一個弟弟都是父親的驕傲,而他是父親的恥辱。

②他內心深處有著對母愛的深切渴求。這種渴求體現在他把與母親的照片寶貝的夾在日記本里,他不去頂撞母親,盡最大可能去體諒母親,怕母親哭就耐著性子聽她訓斥,有意去親近母親,卻總被母親轉到訓斥上。

③他不被理解,因為還對母親能理解他抱著希望,卻失望而歸。這種情緒的轉變愈發讓人感到深切的寂寞來,連曾經最親的母親,抱著他在被窩裡吃芙蓉蛋的母親都不理解他,這世上還有誰能夠聽見他、看見他?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④他被所有人討厭,他也牴觸所有人。他遇見了唯一對自己友好善意的人——班長,就如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關係的缺乏讓他過度緊張這位班長“恨不得掏出心給他”,便帶著一股痴勁:等他放學,幫他做事,一起同進共出做所有事。可是同學們卻傳出他是班長的“姨太太”,讓他不得不跟這唯一露出關切的人說:“以後不要在一起了”這樣的話。

⑤因著這些不被理解和看見的情感需求,他覺得自己寂寞的想出家當和尚去!寂寞將一個17歲的少年逼迫著去做一些瘋狂的事情:他給自己寄郵件、撥空號打電話自言自語……

蔣勳《孤獨六講》裡說孤獨與寂寞的區別是:如孤獨是一種孤芳自賞的美,那麼寂寞會讓人發慌。

寂寞的發狂的人,就變得看起來如同瘋癲一般。可是無論是家人還是外面的人,都愈發覺得他古怪荒誕。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2. 《寂寞的十七歲》帶著暗喻隱示,被世俗眼光看來不太正常的初始倫理掙扎

有人說白先勇的短篇可以當做心理驚悚劇來看,是家常裡的那一點錦鯉藏針的危險,平和裡的險象環生,用意識流的手法構建內心世界,然後又不脫離熟悉的文化環境,達到中西合璧的效果。

也有人說白先勇:“生錯了性別,如果他天生是個女人,那也許又多了個張愛玲。”

白先勇的這篇初期小說是帶有自己的影子的,楊雲峰的長相和外貌描述像極了作者本人:娃娃臉,乾瘦修長。而白先勇自己也曾承認自己有:邊緣人士同性戀傾向。

在作品裡這種帶著隱喻和暗示的情節,讓讀者愈發好奇這個“寂寞的十七歲少年”,作者雖然沒有明白的寫出來,是站在一個作品中17歲主角的角度來闡述自我的倫理觀覺醒。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①因著寂寞和對關係的需求,楊雲峰做了最傻的事情。在被班上的最漂亮的女孩勾引時,覺得女人可怕而推開了對方逃走。卻在事後覺得對不起她,而給她寫加急信道歉,在信裡說:“我好寂寞,好需要人安慰!”

尼采說:“一個人需要朋友是因為他無法單獨,需要朋友的願望暴露了我們的弱點。”

他寫的加急信被惱羞成怒的女孩抄在了黑板上,引來全班人笑話他,還被女孩的追求者揍了一頓。

在這裡,雖然楊雲峰對女性感到害怕,卻還是暴露了自己的弱點:他渴望別人的安慰和陪伴。他對女孩是感激的,才慌忙道歉尋求原諒和肯定,可得到的結果卻讓他在強烈的自尊心下覺得羞於見人,覺得遭受了背叛和打擊,他神情慌張的逃離學校,不敢參加考試。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②在最最要安慰和支持的時候,他心中卻只害怕父母失望的彷徨,一切又回到了內心最渴望的關係上,他最害怕失去父親的認可、母親的關懷。

尼采說:寂寞是一種對別人的飢渴。因此每個人都想在群眾中,然後在自己周圍編織各種人際關係,只是為了欺騙自己、忘記自己是寂寞的。但是寂寞會一再的冒出來。沒有一種人際關係能夠隱藏它。

楊雲峰無法隱藏自己對關係的飢渴。只是作為一個自卑敏感的孩子,他的寂寞沒有得到隱藏,更加沒有容許他去編織出自己的人際關係。他不斷的欺騙自己,意圖用一些頗為幼稚的方式,證明自己沒有被人遺忘、假想自己被人需要,試圖忘記寂寞,可寂寞還是真實的如影隨形。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③他想要去尋找唯一給過他溫暖和關心的人,可是那個人卻早已融入別人的關係圈,他不在內,他遠遠看到同學們都去看電影了,徒留他一個人孤單單的留在往來人流中。

一個人獨自難過時,在公園裡他被一個陌生男人親吻了雙手,他照鏡子,以為會變得認不出,臉上會被刻下“墮落之痕”,可是什麼都沒有,比起對女孩子不解風情和不耐煩女孩糾纏的情緒,他對於被男人親吻只是有種做完壞事的孩子一般的擔憂情緒。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3.通過情感上圓滿獲得精神的自足,才能夠創作出愈加趨於成熟的作品

已逝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評論白先勇的作品說:“他們可能是同性戀者,但從未經過同性戀的考驗,終生想在異性那裡得到幼年時在母親懷裡那種安全感。

白先勇的同性戀傾向,我們儘可當它是一種病態看待,但這種病態也正是使他對人生、對男女的性愛有獨特深刻看法的一個條件。”

白先勇受西方文學影響,似乎特別偏愛阿多尼斯式的美少年,阿多尼斯有著如花一般俊美精緻的五官,令世間所有人與物,在他面前都為之失色;但他對戀愛沒有絲毫興趣,只喜歡馳騁于山林之間打獵。一生不愛異性,卻因美貌死於女神之爭。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小說中的楊雲峰同樣長相漂亮,卻是被異性同性攻擊的對象。白先勇先生將那段有“犯罪感”的情節當做小說的高潮看待,在開篇和結束都有對被男性侵犯後的感受描述,可是被讀者記住的卻是他拒絕班裡漂亮女生的那段。

白志勇先生在這裡重點描述了小說主角對女性的恐懼,當主角被女性侵犯時更加多的心理活動,心理上抗拒的落荒而逃,這是在正常與不正常的倫理關係中掙扎的經過,是一個不斷掙扎並逐漸瞭解自己心理真實關係需求的過程。

故事裡,楊雲峰最後與自己達成和解,準備與父親攤牌,不再去他不喜歡的學校,聽見媽媽走上了樓梯的響聲,知道媽媽依然很愛他,放心的抱緊枕頭睡去。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人在情感渴求裡艱難尋覓的一生

通過小說白先勇先生表述了自己在倫理道德中掙扎並接受自己真實情感需求的過程真切的通過這種圓滿獲得精神的自足,才能夠創作出後來愈加趨於成熟的作品。

我們身為有感情的人類,一生都在追逐感情上、心理上的圓滿,卻少有人能夠完全沒有缺失、沒有遺憾。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索求,卻求而不得。有些人卻在過度的溺愛裡,覺得深陷囚籠,不想“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一個人只有在探尋情感渴求的路上,得到從心而發出的滿足,才能夠逐漸趨於平和成熟。雖然有些路途,太過艱辛也可能與社會倫理不符,可終會尋覓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