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此事当真?其实最有可能的,却是它

语言的多样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们也说着不同的方言。然而,无论方言再怎么千奇百怪,普通话仍是人人都要掌握的,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隔阂,有利于沟通交流。在广东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当初在1913年召开的“中国读音统一会”上,粤语仅差一票便能当选国语,甚是可惜。

当年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此事当真?其实最有可能的,却是它

国语,又称“普通话”,早在1902年,吴汝纶去日本考察的过程中,就有日本人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最好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普通话”。自那时起,居住在紫禁城的清朝贵族便打算将北平官话定为“国语”。1909年,清廷正式确定中国的国语为北平官话,此后的多次注音、修改,其实都是以北平官话为基础的。

当年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此事当真?其实最有可能的,却是它

清廷灭亡之后,民国初立,时任中华民国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并计划在1913年召开“中国读音统一会”。据史料记载,当年的参会人数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来自江苏的有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此外福建、广东、湖南各4人。广东省仅仅4人,距离半数“40”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由此得知,粤语差一票获胜的情况根本不存在,此事纯粹是谣传。

当年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此事当真?其实最有可能的,却是它

相对于粤语,其实中国历史上最有可能成为国语的,却是南京话。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特指的是以南京语言为标准的国音。自公元前495年吴王筑城以来,南京话便在历代的变迁中不断演化,直到晋朝五胡乱华后,洛阳雅言与南京地区本地的吴语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雅言——金陵雅音。

当年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此事当真?其实最有可能的,却是它

隋唐时期,无论是隋朝著有的《切韵》,还是唐朝著有的《唐韵》,都以金陵士音为主要的语言,潜移默化中,金陵士音已然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后,20万外来人口迅速融入,金陵雅音融合部分江淮话之后,再次形成全新的语言——南京官话。

当年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此事当真?其实最有可能的,却是它

不过,雍正皇帝却在1728年下令,将全国通行的官话改为北京官话,南京官话才结束了作为中央政府官方用语的使命。即便如此,南京官话的影响力依然很大,清末时期的民间,南京官话一度得到了“申话不如京话好,南京白话更堪嘉”的美誉。1918年,国家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从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中提取创造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自此,南京官话也彻底告别国语,而它也成为了历史上最有可能成为国语的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